
作者:孙善全,张绍祥
页数:24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03036325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分册(系统解剖学部分,局部解剖学部分)根据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安排,注重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并适当融入了本学科的进展,使学生对解剖学相关的理论有更深的了解,同时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为学生进入临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目录
绪论(1)
第一部分 运动系统
第1章 骨学及关节学(5)
第一节 骨学与关节学总论(5)
第二节 躯干骨及其连结(8)
第三节 颅骨及其连结(18)
第四节 上肢骨及其连结(26)
第五节 下肢骨及其连结(33)
第2章 肌学(44)
第一节 肌学总论(44)
第二节 头肌、颈肌(46)
第三节 躯干肌(48)
第四节 四股肌(53)
第二部分 内脏学
第3章 消化系统(60)
第一节 口腔(61)
第二节 咽(63)
第三节 食管(65)
第四节 胃(65)
第五节 小肠(65)
第六节 大肠(67)
第七节 肝(69)
第八节 膜(70)
第4章 呼吸系统(72)
第一节 鼻(73)
第二节 咽(73)
第三节 喉(74)
第四节 气管、主支气管(76)
第五节 肺(76)
第六节 胸膜和胸膜腔(78)
第5章 泌尿系统(80)
第6章 男性生殖系统(86)
第7章 女性生殖系统(91)
第8章 腹膜(96)
第三部主 脉管系统
第9章 心血管系统(99)
第一节 心(99)
第二节 动脉(108)
第三节 静脉(120)
第10章 淋巴系统(126)
第四部分 感觉器官
第11章 视器(133)
第一节 眼球(133)
第二节 眼的辅助装置(136)
第三节 眼的血管及神经(137)
第12章 前庭蜗器(139)
第五部分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概述(144)
第13章 中枢神经系统(146)
第一节 脊髓(146)
第二节 脑(150)
第14章 周围神经系统(176)
第一节 脊神经(176)
第二节 脑神经(185)
第三节 内脏神经(195)
第15章 神经传导通路(204)
第一节 感觉传导通路(204)
第三节 运动传导通路(209)
第16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脑脊液循环(215)
第17章 内分泌系统(221)
参考文献(224)
中英文对照索引(225)
节选
绪论 一、系统解剖学的定义和地位 人体大体形态学包括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的功能系统,研究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的科学。 系统解剖学与其他医学相关学科关系密切,只有正确认识人体的形态结构,才能正确地认识并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才能对异常的病理过程做出判断,以便对疾病实施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系统解剖学不仅是医学基础课程的基础,而且也是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系统解剖学作为一门形态学科,其实验教学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可以获得人体的大体形态结构的知识,从中还可以掌握形态学的描述方法,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将为今后的学习和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二、人体形态学(解剖学)的分科 人体形态学包括大体形态学、组织学、细胞学、分子形态学和胚胎学,大体形态学又可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 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 anatomy)是按人体功能系统(如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阐述人体器官形态结构的科学。 局部解剖学(topographic anatomy;regional anatomy)是按人体某一局部优口头部、颈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等)描述局部的层次、组成结构、相互位置关系及临床联系的科学。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主要依赖于肉眼观察,故又称巨视解剖学。 微视解剖学则是借助显微镜观察研究人体的微细结构。包括组织学、细胞学和胚胎学,此外还有研究分子结构的分子形态学。 由于研究方法和目的不同,人体解剖学又分出若干门类。如从外科应用角度出发,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外科解剖学或应用解剖学;应用X线研究人体结构的X线解剖学;应用CT或MR成像技术研究人体各局部或器官断面形态结构的断层解剖学;此外还有为提高体育运动效率为目的的运动解剖学以及研究个体生长发育、年龄变化的年龄解剖学等等。 三、人体系统的划分 构成人体最基本的形态功能单位是细胞,由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组织。人体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等四种基本组织。不同组织组合成具有一定形态的结构称器官,如心、肝等。功能相同的器官组合起来构成系统。人体有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四、解剖学姿势和常用术语 为了准确描述人体各部、各器官的位置关系,便于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必须使用国际通用的统一标准和描述术语。 (一)人体标准解剖学姿势 人体标准解剖学姿势是身体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上肢在躯干两侧自然下垂,手掌向前,两下肢并拢,足尖向前。当描述人体任何结构时,不管标本、模型或处于何种体位的病人均必须依照标准姿势进行描述。 (二)人体的轴和面 为了准确地描述和理解人体在标准解剖学姿势下关节运动及整体或局部的形态结构的位置关系,特设定了三种互相垂直的轴及与之对应的三个面(绪图1)。 1.轴 (1)垂直轴(vertical axis):由头端至尾端与地面垂直的轴。 (2)矢状轴(sagittal axis):为前后走向并与地面平行的轴。 (3)冠状轴(coronal axis):又称额状轴,为左右走向并与地面平行的轴。 2.面 (1)水平面(horizontal plane):与地面平行的平面,将人体分为上、下两段。 (2)矢状面(sagittal plane):过矢状轴并与水平面相互垂直的平面。其中通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为正中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半。 (3)冠状轴(coronal plane):又称额状面(frontal plane),过冠状轴并与水平面垂直的平面。此面可将人体分成前、后两部。 绪图1 人体的轴和面 (三)方位术语 在标准的解剖学姿势下,描述各器官或结构的方位及相互关系,常使用一些统一的方位术语。 上(superior)和下(inferior),常用于描述器官或结构距颅顶或足底的相对位置关系。在比较解剖学中,也可用颅侧(cranial)和尾侧(caudal)表示。在四肢又可根据距肢体根部的远近称近侧(proximal)和远侧(distal)。前(anterior)或腹侧(ventral)与后(posterior)或背侧(dorsal),用于描述距身体的前面和后面的相对距离,距腹侧面近者为前,距背侧面近者为后。内侧(medial)和外侧(lateral),是描述器官或结构的位置与人体正中矢状面相对的距离的术语。近正中矢状面者为内侧,远离者为外侧。前臂的内侧又称尺侧(ulnar),外侧又称挠侧(radial);其腿的内侧又称腔侧(tibial),外侧又称腓侧(fibular)。 内(intemal)和外(extemal)用于描述与空腔脏器或体腔的相对位置关系,位于内腔者为内,在内腔之外者为外。 浅(superficial)和深(profundal),是用于描述与人体表面相对距离的术语。离体表近者为浅,离体表远者为深。左(left)和右(right)、垂直(vertical)、水平(horizontal)和中央(central)等术语,则与一般概念相同。 上述方位术语都是相对而言的,如鼻在眼下方,但又位于嘴的上方。 五、学习系统解剖学的基本观点 为了全面地、系统地掌握人体各部的形态结构特点,在学习系统解剖学的过程中必须自觉地学习和运用以下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人体结构。 1.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 人体各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反之,器官的功能也影响着器官的形态。如消化系统的胃具有接纳食物并对其进行初步消化的功能。与之相适应的是胃具有膨大的外形,其壁内拥有发达的平滑肌层和丰富的腺体。这些结构特点有利于胃接纳食物并对其进行机械和化学消化。不仅如此,在胃的出口处还有着强大的幽门括约肌,在神经体液调节下,控制着食糜的排空,有利于消化,并防止小肠内容物的返流。将器官的形态和功能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可以加深对其形态的理解。 2.进化发展的观点 人类由古猿长期进化而来,因此人体的形态结构仍保留着与脊椎动物相类似的某些特点。上肢和下肢本属于结构与功能相似的所谓同源器官,但经过长期的演绎,却形成了在结构和功能方面有着明显差异的器官,究其原因,是由于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个别个体出现双子宫、超数椎骨等异常情况,则是一种返祖现象。应用进化的观点来学习人体解剖学,可以正确、全面地认识人体。 3.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观点 人体是由众多器官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可是为了学习方便起见,必须分别按功能系统来进行学习。因此应该注意各器官与器官之间,各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联,从整体角度认识器官形态,防止片面地、孤立地认识器官。 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等辩证唯物主 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学习人体解剖学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学习人体解剖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将书本知识与标本和模型的观察结合起来,将解剖学知识与临床应用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牢固地掌握解剖学知识,学好解剖学。 六、学习解剖学的记忆方法(探讨) 由于人体解剖结构复杂,名词繁多,因此对初学者记忆常常是一个难题。学习记忆涉及众多的解剖结构和复杂的生理过程,记忆方法是一门科学。因此,笔者不便妄谈所谓“记忆方法”,以下仅是对解剖学学习记忆的一些体会。 1.理解记忆 理解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加深对人体结构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只有对理解了的东西,才能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在理解的过程中,除自觉应用上述几个基本观点观察、分析人体结构外,尚可以应用一些物理的、化学的规律来帮助认识人体。人体是一个有机体,一切物理的,化学的规律都适用于人体。比如眼球的转动,就涉及六块眼外肌收缩力的分解与合戚,以及轮轴原理。上直肌能使眼球转向上、内,是因为上直肌的收缩力可分解为一个向上的分力和一个向内的分力,分别沿眼球的水平轴和垂直轴产生一个不同的力矩,作用于眼球使之产生转动,其运动的合成决定着眼球转动的方向。而当动眼神经损伤后,眼球的转动方向,则是由上斜肌和外直肌收缩力的合成所决定的。肌收缩的力学分析对于运动系统的学习,骨折移位的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流体力学,帕斯卡定律,虹吸现象等经典的物理原理都可以应用于解剖学的学习之中。 2.类比和(或)联想记忆 解剖学作为一门形态学科,类比和(或)联想记忆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肩』甲骨就像一个去掉一只角的三角形,对一侧肺的描述方法与半个圆锥的描述方法相类似。有人将肝的外形描述为模形,锲人右肺与右肾之间,导致了右肺比左肺粗、短,右肾比左肾位置要低的结局。如果将手背贴靠于黑板之上,且工管内景的相关结构(如虹柱、E瓣、旺窦、齿状线)就可以联想出来(绪图2);而中耳的三个部分(咽鼓管、鼓室、乳突)可以与电吹风的风管、机身和手柄相类比(绪图3)。骨的物理性质,与其化学成分和骨小梁的排列有关,骨小梁的排列有如中国式的房屋建筑,有“立柱”和“横梁”,分别对抗垂直的重力和水平的张力(绪图4)。Grant将网膜囊比喻成一个横置的暖水袋,这无疑可加深对网膜囊结构特点的理解。有作者将执笔时笔所处的方位比喻为前交叉韧带的方位,可以省却许多烦琐的文字描述。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在学习中可根据自己的体验,加以总结。 3.综合分析记忆法 在学习过程中应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可以加深记忆。在临床上记住鼻旁窦开口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4对鼻旁窦,蝶窦、筛窦(后、中、前三组)、额窦和上顿窦大致沿着由后向前的顺序依次排列。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其开口位置大致沿着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如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其位置最高;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位置次之;其余者均开口于中鼻道,位置最低。由此可见,鼻旁窦的解剖位置与其开口的位置相关,即鼻旁窦的位置越偏后,其开口位置就越高。掌握这一规律,将有助于记忆。对于鼻旁窦的开口位置,还可以用排除法加以记忆:在所有的鼻旁窦中,除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外,其余者均开口于中鼻道。 4.其他方法的应用 其他方法是指运用表格等形式归纳相关的解剖学知识。内耳的结构较为复杂,如运用绪表1,则可将该章节的主要解剖结构及相互关系概括出来。 绪表1 内耳结构 椎骨间的连接涉及的解剖结构较多,如连接椎体的结构有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和椎间盘,而连接椎弓的直接连接则有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如将其编成口诀,则为“前纵后纵椎间盘,棘上棘间黄韧带”,记忆起来较为方便。 学习记忆是一门科学,记忆有规律可循,加强对记忆规律的学习与探讨,并自觉加以运用,无疑对记忆有极大的帮助。同时,应该认识到遗忘是一种自然规律,“不善于遗忘,就不善于记忆”。对于所学的知识,适时地进行必要的复习,对于建立牢固的记忆是十分必要的。 (孙善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