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医学影像技术实验教程

封面

作者:黄小华

页数:208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03038287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着具体、实用的课程特点要求,本教材分为八篇,即总论、普通X线、数字X线、CT、DSA、MRI、US和ECT。每一实验均按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学时、实验报告和实验思考等项目逐一编写,实验题目内容所涉及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都贯穿到每一实验步骤中。

目录

目录

第一篇普通X线成像技术实验

第一章普通X线成像技术理论实验(2)

第一节X线影像几何学模糊实验(2)

第二节滤线栅的应用(3)

第三节X线胶片感光特性的测定(4)

第二章人体各部位普通X线成像技术实验(6)

第一节头颅普通X线成像技术实验(6)

第二节乳突普通X线成像技术实验(7)

第三节副鼻窦普通X线成像技术实验(8)

第四节内听道普通X线成像技术实验(10)

第五节颈椎普通X线成像技术实验(11)

第六节胸部普通X线成像技术实验(13)

第七节腹部普通X线成像技术实验(16)

第八节腰椎普通X线成像技术实验(18)

第九节四肢长骨普通X线成像技术实验(21)

第十节骨关节普通X线成像技术实验(23)

第十一节乳腺普通X线成像技术实验(25)

第十二节高千伏成像技术实验(27)

第三章X线造影检查实验(29)

第一节静脉肾盂造影(29)

第二节逆行肾盂造影(30)

第三节尿道造影(31)

第四章X线照片冲洗技术(32)

第一节显影液及定影液的配制(32)

第二节激光打印机(33)

第二篇数字X线成像技术实验

第五章DR、CR成像技术实验(38)

第一节DR成像方式效果比较及图像后处理(38)

第二节模拟体模胸部DR摄影条件的测定(40)

第三节数字化图像的后处理(42)

第四节标准胸部后前位CR图像的采集(44)

第三篇CT成像技术实验

第六章CT临床检查技术实验(48)

第一节头颅CT成像技术实验(48)

第二节眼及眼眶CT成像技术实验(50)

第三节耳部CT成像技术实验(52)

第四节鼻与鼻窦CT成像技术实验(54)

第五节颌面部CT成像技术实验(56)

第六节喉及颈部CT成像技术实验(58)

第七节胸部CT成像技术实验(60)

第八节上腹部CT成像技术实验(61)

第九节腹主动脉及其分支CTA成像技术实验(63)

第十节盆腔CT成像技术实验(65)

第十一节脊柱CT成像技术实验(67)

第十二节膝关节CT成像技术实验(68)

第七章CT扫描图像后处理技术实验(71)

第一节多平面重组实验(71)

第二节表面遮盖阴影显示实验(72)

第三节最大密度投影实验(73)

第四节容积再现法实验(74)

第五节仿真内窥镜成像实验(75)

第八章CT图像质量控制与管理实验(77)

第一节密度分辨率对图像质量的影响(77)

第二节空间分辨率对图像质量的影响(78)

第三节部分容积效应对图像质量的影响(80)

第四节噪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81)

第五节伪影对图像质量的影响(83)

第四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实验

第九章DSA技术实验(86)

第一节DSA机的系统构成及成像原理(86)

第二节血管介入基本技术(一)(87)

第三节血管介入基本技术(二)(89)

第四节DSA在头颈部血管中的应用(90)

第五节DSA在腹部的应用(92)

第六节DSA在四肢动脉中的应用(95)

第五篇磁共振成像技术实验

第十章MRI脉冲序列实验(101)

第一节SE、FSE序列参数设置(101)

第二节GRE序列参数设置(103)

第三节IR序列参数设置(105)

第四节EPI序列参数设置(107)

第十一章MRI特殊成像技术实验(110)

第一节MRA成像技术实验(110)

第二节磁共振水成像技术实验(113)

第三节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实验(115)

第四节fMRI成像技术实验(116)

第五节波谱成像技术实验(118)

第六节磁敏感成像技术实验(120)

第七节脂肪饱和成像技术实验(121)

第八节门控技术实验(123)

第九节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实验(124)

第十二章MRI图像质量控制实验(127)

第一节MR成像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实验(127)

第二节减少MRI呼吸运动伪影的实验(128)

第十三章MRI临床检查技术实验(130)

第一节头颅MRI成像技术实验(130)

第二节脑垂体MRI成像技术实验(132)

第三节脊髓MRI成像技术实验(133)

第四节纵隔及胸壁MRI成像技术实验(135)

第五节心脏MRI成像技术实验(136)

第六节乳腺MRI成像技术实验(139)

第七节腹部MRI成像技术实验(140)

第八节胃肠道MRI成像技术实验(143)

第九节男性盆腔MRI成像技术实验(145)

第十节女性盆腔MRI成像技术实验(147)

第十一节肩关节MRI成像技术实验(149)

第十二节肘关节MRI成像技术实验(150)

第十三节腕关节MRI成像技术实验(151)

第十四节骶髂关节MRI成像技术实验(153)

第十五节髋关节MRI成像技术实验(154)

第十六节膝关节MRI成像技术实验(155)

第十七节踝关节MRI成像技术实验(156)

第六篇超声检查技术实验

第十四章超声成像基础实验(160)

第一节超声仪器结构及操作调节简介(160)

第二节超声诊断研究内容、探查方法和声像图分析(162)

第十五章超声检查技术实验(167)

第一节正常人经胸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技术实验(167)

第二节腹部超声检查技术实验(171)

第三节正常浅表器官超声检查技术实验(177)

第四节正常人颈部、腹部与四肢血管超声检查技术实验(181)

第七篇核医学成像技术实验

第十六章核医学成像基础实验(188)

第一节核医学成像设备(188)

第二节核医学图像质量控制实验(190)

第十七章核医学检查技术实验(193)

第一节脑血流灌注显像实验(193)

第二节甲状腺静态显像实验(196)

第三节骨显像实验(198)

参考文献(202)

节选

第一章 普通X 线成像技术理论实验 第一节 X 线影像几何学模糊实验 【临床概述】 X 线照射入三维空间的被照体后,通过胶片或荧光屏传递在二维平面上成像,由于几何投照的原理,照片影像产生模糊,影响X 线片质量。因此,我们通过实验分析产生模糊的原因,以便减少照片影像模糊。 【诊断要求】 用于诊断的X 线照片影像,应尽量减少由于几何投影导致的影像模糊。 【检查注意事项】 1.被照体尽量靠近胶片。 2.尽可能使用大的物-片距。 3.尽量使用小焦点投照。 【实验目的】 理解X 线影像几何学模糊产生的机理,分析其影响因素,正确处理几何学模糊。 【实验内容】 1.分别使用大焦点和小焦点进行投照测试,计算模糊值。 2.采用不同的物-片距进行测试,计算模糊值。 【实验器材】 医用X 线机;矩形测试卡;X 线胶片;胶片冲洗设备。 【实验方法】 1.带教老师现场讲解、示范。 2.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实践操作。 【实验步骤】 1.测试暗盒平放于摄影台面,矩形测试卡放于暗盒中心,并做标记为A 暗盒,采用小焦点,在FFD=100cm、40kV、10mAs 的条件下进行曝光。 2.采用大焦点,其他条件相同,并标记为B 暗盒,然后进行曝光。 3.采用小焦点,变化物-片距离,将矩形测试卡置于距暗盒30cm 的支架上,FFD =100cm、40kV、10mAs 的条件,标记为C 暗盒,然后进行曝光。 4.比较A、B 暗盒不同X 线管焦点得到的X 线照片影像的模糊值。 5.比较A、C 暗盒相同大小的X 线管焦点,不同物-片距得到的X 线照片影像的模糊值。 【实验学时】 3 学时。 【实验总结】 1.X 线管的焦点大小不同,所获得的矩形测试卡照片影像模糊值不同。 2.相同大小的X 线管焦点,不同的物-片距,所获得的矩形测试卡照片影像模糊值不同。 【实验报告】 根据实验观察和记录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思考】 1.减小X 线照片几何学模糊的措施有哪些? 2.影响X 线影像几何学模糊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节 滤线栅的应用 【临床概述】 X 线管发出的原发射线,在到达胶片之前的传递过程中,可产生大量杂乱无章的、低能的散射线。在X 线摄影中,散射线使照片产生灰雾,降低照片对比度,并且不利于患者和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常使用滤线栅来消除散射线。 【诊断要求】 在X 线摄影中,必须正确使用滤线栅,才会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检查注意事项】 1.使用聚焦栅、格栅时勿将滤线栅反置。 2.X 线中心线要对准滤线栅中线,左右偏移不要超过3cm。 3.倾斜X 线管时,倾斜方向只能与铅条排列方向平行。 4.使用聚焦栅时,焦点至滤线栅的距离要在滤线栅焦-栅距允许范围内。 5.使用调速运动滤线栅时,要调好与曝光时间相适应的运动速度,一般运动时间应长于曝光时间的五分之一。 6.使用平行栅时,摄影距离要增大。 【实验目的】 1.了解滤线栅的分类和结构。 2.熟悉滤线栅的工作原理。 3.掌握滤线栅的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 1.观察滤线栅的构造。 2.掌握在不同情况下滤线栅的使用方法。 【实验器材】 医用X 线机;聚焦式滤线栅(焦-栅距为100cm);胶片;暗盒;铅橡皮(铅板);胶片冲洗设备。 【实验方法】 1.带教老师现场讲解、示范滤线栅的使用。 2.学生通过分组实践操作,掌握滤线栅正确使用的方法。 【实验步骤】 1.将装有胶片的暗盒平放于摄影台上,使胶片长轴与摄影台长轴平行。 2.用粉笔将暗盒纵向划分为六等份,按照以下方式分别摄片。 (1) 用铅橡皮(铅板)遮挡5/6 份,把聚焦滤线栅正放,放于暗盒之上,X 线管中心线对准胶片中心入射,在FFD=100cm、50kV、20mAs 的条件下曝光,并标记为“1”。 (2) 移动铅橡皮(铅板),改为曝光区2,将滤线栅倒置,其他条件同上。曝光,并标记为“2”。 (3) 移动铅橡皮(铅板),改为曝光区3,将滤线栅正放,FFD=50cm,其他条件相同。曝光,并标记为“3”。 (4) 移动铅橡皮(铅板),改为曝光区4,将滤线栅正放,倾斜X 线管,使中心X 线与滤线栅铅条垂直方向成30°角,FFD=100cm,其他条件相同。曝光,并标记为“4”。 (5) 移动铅橡皮(铅板),改为曝光区5,将滤线栅正放,倾斜X 线管,使中心X 线与滤线栅铅条平行方向成30°角,FFD=100cm,其他条件相同。曝光,并标记为“5”。 (6) 移动铅橡皮(铅板),改为曝光区6,将滤线栅正放,移动X 线管,使焦点偏离滤线栅中心10 ~20cm,FFD=100cm,其他条件相同。曝光,并标记为“6”。 (7) 进行胶片后处理。 (8) 进行照片质量分析。 【实验学时】 3 学时。 【实验总结】 1.滤线栅是消除散射线的有效方法。 2.正确使用滤线栅是获得优质照片的关键。 【实验报告】 根据实验观察和记录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思考】 1.滤线栅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2.滤线栅的主要技术参数及特点有哪些? 3.滤线栅有哪些分类? 每一类的特点是什么? 第三节 X 线胶片感光特性的测定 【临床概述】 X 线胶片感光特性测定是一种建立感光材料的特定曝光量与所产生的相应的影像密度之间度量的方法,测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是铝梯定量测定法。 【诊断要求】 X 线胶片的感光特性决定了图像质量的好坏,临床工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成像性能的胶片进行摄影。 【检查注意事项】 1.铝梯曝光法是对同一种胶片进行两次曝光。 2.第二次曝光量是第一次曝光量的两倍,其他条件不变。 3.绘制胶片特性曲线时,第二个坐标图横轴是以曝光量的对数值表示的。 【实验目的】 掌握利用X 线双倍曝光法制作胶片特性曲线的方法,并通过特性曲线计算X 线胶片特性值。 【实验内容】 通过铝梯曝光法获得曝光量和所产生密度的值,绘制胶片特性曲线,并计算胶片特性值。 【实验器材】 医用X 线机;21 阶铝梯;医用X 线胶片;暗盒;铅橡皮;透视密度计;胶片冲洗设备。 【实验方法】 通过带教老师的讲解,同学亲自实践操作,绘制出胶片特性曲线,并计算胶片特性值。 【实验步骤】 1.拍摄铝梯单、双倍曝光照片 将X 线胶片放入暗盒内,用铅橡皮遮住暗盒的一半,再将铝梯置于暗盒上,用60kV、5mAs 对胶片曝光;用铅橡皮遮住已感光的一半胶片,将铝梯置于未感光胶片的暗盒中心,用60kV、10mAs 再次曝光。冲洗后可得到铝梯的单、双倍曝光像。另外,曝光时在铝梯旁放置一块铅橡皮,得到胶片的本底灰雾(最小密度Dmin)。 2.在同一坐标下绘制单、双倍曝光曲线 (1) 利用透射密度计依次对单、双倍铝梯像各阶的密度进行测量。 图1-1 胶片特性曲线 (2) 在同一坐标下绘制出单、双倍曝光曲线,横坐标为铝梯的阶数,纵坐标为X 线照片的密度。 3.绘制X 线胶片的特性曲线 在方格纸上画两个坐标,第一个坐标的横坐标表示铝梯的不同阶,纵坐标表示不同阶的密度值。第二个坐标图的纵坐标以1.0mm 作为0.02D,其标度由0.0 至3.0。横坐标以曝光量的对数值表示,也取1.0mm 作为0.02D。将记录的不同阶的密度值描记在坐标中,这样就形成两条密度曲线(图1-1)。 4.计算X 线胶片的特性值 本底灰雾(最小密度Dmin)、最大密度(Dmax)、宽容度(L)、感光度(S)、反差系数(γ 值或G 值)。 【实验学时】 3 学时。 【实验总结】 铝梯双倍剂量测定法是利用铝梯按一定差值衰减X 线量,获取胶片上所得的相对曝光量及对应产生的密度值,绘制胶片特性曲线,并从特性曲线上计算胶片特性值。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对空间和时间的要求不高,可以作为一种测试X 线胶片感光特性的方法。 【实验报告】 根据实验观察和记录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思考】 1.根据胶片特性曲线图比较两种以上不同胶片的感光特性有何不同? 2.根据胶片特性曲线计怎样算X 线胶片的特性值? 第二章 人体各部位普通X 线成像技术实验 第一节 头颅普通X 线成像技术实验 【临床概述】 头颅正侧位普通X 线成像可用于头颅外伤、头颅大小与外形异常、颅内压力增高等疾病,特殊情况可作头颅切线位及斜位的摄影。颅内病变可经颈动脉注射对比剂后摄影检查,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目前CT 检查对头颅诸骨的显示更清晰,特别是对颅内病变的检查更佳。 【诊断要求】 1.头颅正位摄影 显示头颅正位影像,颅骨全部包括在照片内,骨板及骨质结构显示清楚;矢状缝及鼻中隔影像居中,眼眶、上颌窦、筛窦、顶骨、两侧颞骨的影像对称;眼眶正中可见颞骨岩部上缘,内听道显示。 2.头颅侧位摄影 显示头颅侧位整体观影像,颅骨全部包括在照片内,上缘包括顶骨,前缘包括额骨、鼻骨,后缘包括枕外隆凸;蝶鞍影像居中,鞍底呈单边显示,颅骨内、外板和板障及颅缝影像显示清楚。 【检查注意事项】 去除能产生伪影的异物,如:发夹、耳环及活动义齿等金属饰物;对不合作的患者或儿童可适当给予镇静剂,防止运动产生伪影;在照射中给被检者甲状腺、性腺等对射线敏感的部位适当防护。 【实验目的】 1.掌握头颅普通X 线成像的适应证。 2.掌握头颅普通X 线成像前的相关准备。 3.掌握头颅普通X 线成像的步骤及相关解剖。 4.掌握头颅各基准径线及面的应用。 5.掌握照射野的应用。 【实验内容】 1.头颅普通X 线成像体位的设计和中心线的确定。 2.头颅普通X 线成像曝光参数的选择。 3.头颅普通X 线成像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器材】 DR;干式胶片;热敏打印机;X 射线防护用品;氧气瓶或氧气袋;抢救药品。 【实验方法】 1.检查前准备。 2.体位设计和中心线的确定。 3.曝光参数的选择。 4.图像的显示和胶片打印。 5.认识图像显示的相关解剖结构。 【实验步骤】 1.检查前准备 (1) 与患者沟通,以消除其顾虑和紧张情绪。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医学影像技术实验教程》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63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