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资源植物学

封面

作者:王慷林,李莲芳

页数:488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03042405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资源植物学是研究资源植物的分类、分布、引种驯化、理化成分和经济价值,以及开发利用和保护理论与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教材主要为使用者学习和掌握植物资源的特点、资源植物学的研究方法、植物资源的引种驯化、保护和利用、以及各类植物资源(如食用植物、药用植物、观赏植物、材用植物、纤维植物、淀粉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油植物、工业原料植物和环境指示植物等)的分类分布、利用特性、开发利用前景等。全书内容独立成章,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以期体现资源植物学完整的科学体系,但又可根据教学设置,科研和生产方面参考等目的的不同,各章节单独使用。

目录

目录

前言

总论

第一章 资源植物学概述 3

第一节 基本概念 3

第二节 资源植物的特性 7

第三节 资源植物学研究的目的和对象 12

第四节 资源植物学的研究范围 12

第五节 资源植物学的学科基础 14

第六节 资源植物的分类系统 14

第二章 资源植物的研究和调查方法 17

第一节 资源植物的研究方法 17

第二节 资源植物的调查方法 23

第三章 中国的资源植物及其分布 29

第一节 中国资源植物形成的条件 29

第二节 中国资源植物的多样性 32

第三节 中国资源植物的分区 37

第四章 资源植物的引种驯化 38

第一节 概述 38

第二节 植物引种驯化的理论基础 40

第三节 植物引种驯化的生态因子 44

第四节 植物引种驯化方法 49

第五章 资源植物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53

第一节 资源植物的利用现状 53

第二节 资源植物合理利用的原则 54

第三节 资源植物合理开发利用的途径 56

第四节 资源植物的保护原则 56

第五节 资源植物保护的基地 58

第六章 野菜植物 63

第一节 概述 63

第二节 特色野菜植物 72

第七章 野生果树 88

第一节 概述 88

第二节 特色野生果树 92

第八章 油脂植物 106

第一节 概述 106

第二节 特色油脂植物 111

第九章 淀粉植物 125

第一节 概述 125

第二节 特色淀粉植物 127

第十章 香料植物 134

第一节 概述 134

第二节 特色香料植物 135

第十一章 色素植物 152

第一节 概述 152

第二节 特色色素植物 157

第十二章 甜味剂植物 173

第一节 概述 173

第二节 特色甜味剂植物 175

第十三章 饮料植物 184

第一节 概述 184

第二节 特色饮料植物 185

第十四章 饲用植物 197

第一节 概述 197

第二节 特色饲用植物 198

第十五章 蜜源植物 207

第一节 概述 207

第二节 特色蜜源植物 209

第十六章 蛋白植物 218

第一节 概述 218

第二节 特色蛋白植物 221

第十七章 药用植物 227

第一节 概述 227

第二节 特色药用植物 235

第十八章 农药植物 272

第一节 概述 272

第二节 特色农药植物 277

第十九章 有毒植物 290

第一节 概述 290

第二节 特色有毒植物 293

第二十章 纤维植物 309

第一节 概述 309

第二节 特色纤维植物 311

第二十一章 鞣料植物 325

第一节 概述 325

第二节 特色鞣料植物 327

第二十二章 材用植物 334

第一节 概述 334

第二节 特色材用植物 337

第二十三章 树脂树胶植物 346

第一节 概述 346

第二节 特色树脂树胶植物 348

第二十四章 能源植物 354

第一节 概述 354

第二节 特色能源植物 358

第二十五章 经济昆虫寄主植物 370

第一节 概述 370

第二节 特色经济昆虫寄主植物 374

第二十六章 指示植物 381

第一节 概述 381

第二节 特色指示植物 390

第二十七章 抗污染植物 394

第一节 概述 394

第二节 特色抗污染植物 401

第二十八章 观赏植物 412

第一节 概述 412

第二节 特色观赏植物 418

第二十九章 文化植物 432

第一节 概述 432

第二节 特色文化植物 447

参考文献 458

节选

总论 第一章 资源植物学概述 资源植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资源植物有着紧密的联系。资源植物学是应用植物学的一个重要基础领域,其研究对象不是所有植物,而往往只包括目前对人类有利用或潜在利用价值的植物。 资源植物学的研究,除借鉴植物分类学、植物区系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一些特定区域的资源植物进行分类和调查外,也包括对这些资源植物的利用历史、利用范围、利用价值、分布状况、生态环境、资源储藏量、有用成分分析等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为开发利用资源植物提供理论基础,并开辟新的利用途径。同时,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现有资源植物,也是资源植物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自然资源(naturalresources) 资源的概念源于经济学科,作为生产实践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被提出,具有实体性。简单地说,资源就是生产资料和财富的来源,或者说,资源是创造人类社会财富的源泉(封志明,2004)。资源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一般称为资源;另一种是由于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虽然知道它的用途,但是无法加以利用,或者虽然在所处时空状态下未发现其用途,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可能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一般称为潜在资源。 较早完整定义自然资源的地理学家金梅曼(Zimmermann,1951)在《世界资源与产业》中指出,无论是整个环境还是其某些部分,只要它们能(或被认为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就是自然资源。他解释道:譬如煤,如果人们不需要它或者没有能力利用它,那么它就不是自然资源。故此,金梅曼的“自然资源”是一个主观的、相对的、从功能确定的概念(蔡运龙,2000)。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1972)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条件下能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及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自然资源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包括大气、水、气候、土地、矿物质、生物、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对于人类而言,随着取得和使用自然资源技术的进步,无用的物质逐渐可以变成有用的资源。 《辞海》(辞海编辑委员会,1989)把自然资源定义为“一般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如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 《英国大百科全书》定义的自然资源为: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及生成这些成分的源泉的环境功能。前者如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生物及其群集的森林、草场、矿产、陆地、海洋等,后者如太阳能、地球物理的环境功能(气象、海洋和水文地理现象)、生态学的环境功能(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食物链、微生物的腐蚀分解作用等)和地球化学的循环功能(地热现象、化石燃料、非金属矿物生成作用等)。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2000)定义为:“自然资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水、矿产、生物、气候和海洋6大资源,自然资源的概念是随时间变化的,具有动态特征。 《资源科学技术名词》(资源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08)定义自然资源为“自然界存在的有用自然物。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气候、生物、水、土地和矿产5大门类”。 由此可见,广义地,自然资源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精神方面有用的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认识、萃取和利用的自然界一切要素及其集合体。 总之,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自己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的总体;或者可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来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要素(蔡运龙,2000;赵建成和吴跃峰,2003)。蔡运龙(2000)整理了一个自然资源的分类系统,并对自然资源进行了定义。 (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地球表面积、土壤肥力、地壳矿藏、水、野生动植物等,都是自然生成物。自然资源与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具有天然属性。但现代自然资源中又已或多或少包含了人类世世代代劳动的成果结晶。 (2)任何自然物之成为自然资源,必须有两个基本前提: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否则自然物只是“中性材料”,而不能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初始投入”。 (3)人的需要与文化背景有关,因此,自然物是否被看做自然资源,常常取决于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例如,伊斯兰教徒不食猪肉,印度教徒不食牛肉,某些佛教徒食素,这就决定了他们的“食物资源”的概念;又如,非洲一些地区的人把烤蚱蜢看作美味佳肴,而且是他们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这对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是不可接受的。关于资源与环境的伦理在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自然资源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规模、种类和数量,都是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应指出,现在人们对自然资源已不再是一味索取,而是发展出保护、治理、抚育、更新等观念。 (5)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又往往是同一客体。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所有的客观自然存在的物质,自然资源则是从人类需要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这些要素存在的价值。因此有人把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比喻为一个硬币的两面,或者说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透过社会经济这个棱镜的反映。 因此,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同时,还涉及文化、伦理和价值观。卡尔??苏尔说过:“资源是文化的一个函数”。假如生态学使人类了解自然资源系统缺乏动态和结构所决定的极限,那么还必须认识到,在其范围内的一切调整都必须通过文化的中介进行。所以,经济学、文化人类学、伦理学等,都在促进人与自然之间更为和谐的相互作用中具有促进的功能。地理学者的特殊贡献在于他们对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之会合点的兴趣和认识。 二、生物资源(biological resources) 生物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体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生物群落(赵建成和吴跃峰,2003)。“生物资源是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他生物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狭义的生物资源是人类可以利用与可能利用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资源:①动物资源包括陆栖野生动物资源、内陆渔业资源、海洋动物资源;②植物资源包括森林资源、草地资源、野生植物资源和海洋植物资源;③微生物资源包括细菌资源、真菌资源等。广义的生物资源包括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生态系统。 刘旭(2003)认为生物资源有蓄积性资源和再生性资源两种内涵。生物蓄积性资源是指生物在历史演化或在人类利用生物资源进行生产时形成的物质总量和年生长量,简称生物资源。它包括所有陆生的、水生的,也包括所有人工的、野生的地球上所有人类可以利用的生物体及其部分的累积量和年生产量。这类资源属于现时性、生产性资源,是人类今天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生物再生性资源是指生物体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是生物体与环境共同进行物质、能源、信息交流的新陈代谢和自我繁殖过程的体现,而且可以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不断地发育与演化、突变与遗传、生存与发展,又称为生物种质资源。这类资源是潜在性、创新性资源,是人类明天的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生物资源不仅利用流量资源(太阳能),而且利用储存资源(水和土壤养分),还能利用存量资源(利用矿物质制造的化肥和化石能源)(封志明,2004)。 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自然界生物栖息地的破坏、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以及人类过度猎捕,使一些生物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生物物种灭绝将对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最终必将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准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加强生物物种的保护,特别是受威胁物种的保护。在维持一定的种群数量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才能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的利用和发展(赵建成和吴跃峰,2003)。 三、资源植物(resources plant) 对人类有用的植物总称为植物资源,而具有商品价值的植物就是经济植物(吴征镒,1983)。Wickens(1990)认为经济植物是对人类直接或间接有用的植物。直接有用的植物是指满足人类或家畜并维持其生存环境需要的植物;间接利用的植物是指可被培育用于工业,或保护环境,或被用于观赏等特用(如花卉、文化型的头饰、耳饰、服饰等)植物。Wickens从经济植物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与其他学科联系角度,对经济植物概念作了充分地阐述。广义植物包括种子植物、蕨类、苔藓、藻类、真菌和地衣;狭义的仅指高等植物,即种子植物、蕨类和苔藓。广义的资源植物包括了经济植物(刘胜祥,1994)。 随着学科发展,资源植物概念也在不断的扩展,不同的学者给予不同的范围。 植物资源(resource of plants)是指一切能提供物质原料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可利用的植物。广义的植物资源可包括农林栽培和野生可利用的植物,但通常所指的是野生的原料植物(姜彦成和党荣理,2002),即植物资源学的研究更倾向于野生植物新资源的开发利用。 野生植物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人文背景和经济技术条件下,对人类直接或间接有用的野生植物的总和(戴宝合,2003)。 王振宇(2007)认为植物资源是地球上或生物圈内一切植物的统称。狭义地,植物资源是指经过人类生活或生产实践活动,筛选出来的某些植物种类,可为人类提供各种原料,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地位,具有生产价值的再生资源。 资源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08年)定义植物资源为自然资源的一大类群,包括农作物、森林、草原和草场及草地等高等植物以及苔藓和真菌等低等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资源。而资源植物则指具有开发利用潜力,但尚未被完整(或定向)地开发而形成有规模商品的植物。从范畴和利用程度方面进行了两者的明确定义。 杨期和(2009)认为植物资源是指在目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与可能利用的植物,包括陆地、湖泊、海洋中的一般植物和一些珍稀濒危植物,是一种生物资源。 综上所述,资源植物是指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利用的一切植物的总称。当然,人类对植物利用的历史充分说明了资源植物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资源植物的范围也在不断变化中。因此,对某些种类而言,无法确切地将其归类为经济植物还是资源植物,因为栽培植物和野生植物都同时存在。这是资源植物包含经济植物及两者间不可绝对区分的案例。 四、资源植物学(resources botany) 辞海编辑委员会(1989)定义植物资源学为:是植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对植物资源需要不断扩大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研究有用植物的分类和分布,引种驯化,植物有用物质的性质、形成、积累和转化的规律及其提取和工艺加工条件,一定地区内植物资源的种类、蕴藏量及其开发利用等。 刘胜祥(1994)认为,植物资源学是应用植物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资源植物的分布、分类、引种驯化;资源植物中有用物质的性质,形成积累和转化的规律及其提取和加工的工艺;一定地区的植物资源种类和数量,开发利用及其保护的一门学科。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资源植物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63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