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医学寄生虫学(案例版,第2版)

封面

作者:郑葵阳

页数:264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03051384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学寄生虫学(MedicalParasitology)属病原生物学,是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基础课之一。它是研究人体寄生虫病病原(寄生虫)的生物学、生态学、致病机制、实验诊断、流行规律和防治的科学。从寄生虫进入人体或动物,建立寄生关系,发展为寄生虫病的流行,以及从寄生虫病流行的压缩、控制到终止流行和长…

目录

目录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寄生虫的危害与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1

第一节寄生虫的危害1

第二节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2

第二章寄生虫的生物学4

第一节寄生现象4

第二节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型4

第三节寄生虫的生活史5

第四节寄生虫的演化5

第五节寄生虫的命名与分类5

第六节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6

第三章宿主与寄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7

第一节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作用7

第二节宿主对寄生虫的抗损害作用8

第四章寄生虫感染的免疫9

第一节寄生虫抗原9

第二节免疫类型9

第三节适应性免疫应答9

第四节超敏反应10

第五节免疫逃避11

第五章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13

第一节寄生虫病的特点及临床表现13

第二节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特征14

第三节我国寄生虫病的流行趋势和防治对策16

第二篇医学原虫

第六章医学原虫概论20

第七章叶足虫24

第一节溶组织内阿米巴24

第二节人体非致病性阿米巴28

第三节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30

第八章鞭毛虫33

第一节阴道毛滴虫33

第二节蓝氏贾第鞭毛虫34

第三节利什曼原虫38

第四节锥虫42

第五节其他毛滴虫45

第九章孢子虫48

第一节疟原虫48

第二节刚地弓形虫58

第三节隐孢子虫62

第四节其他孢子虫65

第十章纤毛虫67

第三篇医学蠕虫

第十一章吸虫70

第一节概述70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74

第三节并殖吸虫78

第四节裂体吸虫(血吸虫)83

第五节布氏姜片吸虫94

第六节片形吸虫96

第七节其他人体寄生吸虫98

第十二章绦虫101

第一节概述101

第二节链状带绦虫104

第三节肥胖带绦虫108

第四节细粒棘球绦虫111

第五节多房棘球绦虫114

第六节曼氏迭宫绦虫117

第七节其他绦虫120

第十三章线虫129

第一节概述129

第二节似蚓蛔线虫132

第三节毛首鞭形线虫135

第四节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137

第五节蠕形住肠线虫143

第六节粪类圆线虫145

第七节丝虫147

第八节旋毛形线虫154

第九节结膜吸吮线虫156

第十节广州管圆线虫158

第十一节东方毛圆线虫160

第十二节美丽筒线虫161

第十三节其他线虫162

第十四章猪巨吻棘头虫164

第四篇医学节肢动物

第十五章概论167

第一节主要医学节肢动物类群167

第二节医学节肢动物与疾病167

第三节医学节肢动物生态与防治169

第十六章昆虫纲171

第一节概述171

第二节蚊173

第三节蝇176

第四节白蛉179

第五节蚤181

第六节虱183

第七节臭虫184

第八节蜚蠊185

第九节其他医学昆虫186

第十七章蛛形纲193

第一节概述193

第二节蜱193

第三节恙螨196

第四节革螨197

第五节疥螨198

第六节蠕形螨201

第七节粉螨202

第八节尘螨204

参考文献206

附录一寄生虫标本的采集和保存技术207

第一节医学原虫标本的采集和保存207

第二节医学蠕虫标本的采集和保存208

第三节医学节肢动物标本的采集和保存210

第四节寄生虫的深低温保存及其他基础知识211

附录二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214

第一节病原学诊断技术214

第二节免疫学诊断技术220

第三节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222

附录三寄生虫病诊断、控制和清除标准224

第一节原虫病诊断标准224

第二节蠕虫病诊断标准226

第三节寄生虫病控制和清除标准232

附录四人体生化检查项目及参考范围235

附录五抗寄生虫药物与应用236

第一节抗寄生虫药物236

第二节抗寄生虫药物的应用238

附录六英汉名词对照243

节选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寄生虫的危害与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
第一节 寄生虫的危害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主要包括其作为病原体引起寄生虫病及作为传播媒介引起疾病传播。寄生虫病遍及全世界,在人类传染病中占有相当的比例,特别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群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寄生虫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极大,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严重影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并且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寄生虫病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197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倡议的热带病特别规划(UNDP/World Bank/WHO Special Program for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 Tropical Disease,TDR)要求防治的6类主要热带病中,除麻风病外,其余5类都是寄生虫病,即疟疾(malaria)、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丝虫病(filariasis)、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和锥虫病(trypanosomiasis)。2000年列入TDR重点防治的疾病又增加了结核和登革热,并将原来的丝虫病划分为淋巴丝虫病(lymphatic filariasis)和盘尾丝虫病(onchocerciasis);将锥虫病分为已被有效控制的美洲锥虫病(chagas’ disease)和未被控制的非洲锥虫病(african trypanosomiasis),统称10大热带病,也被WHO称为“被忽视的热带病(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NTD)”。在这l0类疾病中寄生虫病占有7类,而7类寄生虫病中有6类是由医学节肢动物传播的,其流行分布与危害情况见表1-1。
表1-1 TDR要求重点防治的七类寄生虫病的流行与危害 2010年WHO发布报告,又将囊尾蚴病(cystice- rcosis)、麦地那龙线虫病(dracunculiasis)、包虫病(echinococcosis)、食源性吸虫病(food borne trematode infection)、土源性蠕虫病(soil-transmitted helmin- thiases)新纳入为“被忽视的热带病”。 肠道寄生虫感染十分严重,特别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农业地区,常以污水灌溉和施用新鲜粪肥,造成了肠道寄生虫病的广泛传播。据估计全球约10亿人感染蛔虫,7亿人感染钩虫,8亿人感染鞭虫,阿米巴感染者约占全球人口的1%,蓝氏贾第鞭毛虫的感染人数达2亿。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和生活条件相对滞后,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远较发达国家严重。但在经济发达国家,寄生虫病也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如美国感染阴道毛滴虫的人数为250万,英国100万。蓝氏贾第鞭毛虫的感染在前苏联特别严重,美国也几乎接近流行。而一些机会性致病寄生虫,如弓形虫、隐孢子虫等已成为艾滋病(AIDS)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器官移植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造成医源性免疫受损,也有利于机会性寄生虫病的发生。另有一些尚未引起注意的寄生虫病,如异尖线虫病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开始出现流行的迹象。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及环境气候等因素的改变,食源性寄生虫病(food borne parasitosis)与动物源性寄生虫病在人群中的发病日渐增多。而且,寄生虫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还表现在寄生虫产生抗药性等方面,如恶性疟原虫抗药株、抗性媒介昆虫的出现给寄生虫病的防治增加了新的难度。 寄生虫病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而且还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如劳动力的丧失、工作效率的降低、医疗资源的消耗及预防费用的增加等。据统计,在非洲因疟疾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GPD)的5%,非洲锥虫病(睡眠病)在非洲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45亿美元,这些无疑会加重贫穷国家的负担,阻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程。 许多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给经济发达地区的畜牧业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危害人群的健康。据报道,国外旋毛虫病的病死率可高达30%,国内为3%;而南斯拉夫某地1996年由于猪旋毛虫病引起的经济损失就达40万马克。在中国,因绵羊感染包虫病而导致每年损失约4亿元。墨西哥1980年因猪感染囊虫病而废弃大量猪肉,损失约4300万美元,占养猪业总投资的68.5%,中国吉林省每年损失3000万元。在欧洲,牛的肉孢子虫感染率高达61%~99%。为了治疗和控制寄生虫病,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因此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影响国家建设进程。 此外,在不发达的乡村,贫困人群中多种寄生虫混合感染的情况也较常见。肠道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已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它与社会经济和文化落后互为因果。因此,寄生虫病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节 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人民的生活习惯与生产方式千差万别。动物区系分属于古北及东洋两大动物区系,动物种类极为丰富,寄生虫的数量也非常可观,加之旧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因素影响,使我国成为寄生虫病严重流行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寄生虫病一直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据解放初期的调查,我国仅疟疾、血吸虫病和丝虫病患者就达7千多万,曾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视,相继建立了各级疾病控制中心和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机构,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使寄生虫病的流行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其危害程度降至最低。主要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 1956年的《农业发展纲要》:纲要将我国分布广泛、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的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丝虫病及钩虫病列为 “五大寄生虫病”,并提出限期控制和消灭。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如疟疾,建国前全国有疟疾流行的县(市)1829个,发病人数约3000万。经过大规模的防治,至1999年发病人数减少至29万,全国已有 1321个县、市、区达到了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目前又提出了至2020年,在全国消除疟疾的宏伟目标,这将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调查,我国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的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于12个省、市、自治区的370个县(市),生活在流行区的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累计感染者1160万。至1999年已有5个省、市、自治区,236个县(市)消灭了血吸虫病,52个县(市)达到基本消灭标准,病人总数约76万。丝虫病曾在我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64个县流行,受威胁人口3.3亿,新中国成立初期病人约3000万。经过科学防治,1994年实现了全国基本消灭丝虫病,到1999年全国已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达到消灭丝虫病的标准。由我国创立的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丝虫病的策略和大面积应用海群生的经验,由WHO推荐给全球流行丝虫病的国家和地区。黑热病分布在长江以北16个省650个县(市),新中国成立初期约有53万病人。至1958年我国宣布基本消灭黑热病。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钩虫病人约2亿。经过不懈防治,到21世纪初病人已降至3930万。 第二个阶段 1988~1992年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此次共查到60种人体寄生虫,包括原虫20种,吸虫17种,绦虫9种,线虫13种,棘头虫1种。全国寄生虫的总感染率为62.63%,感染人数为7.08亿。感染率在50%以上的有17个省(区),其中海南、广西、福建、四川、贵州和浙江6个省区的感染率超过80%,海南省的感染率最高,为94.74%,黑龙江省最低,为17.52%。单一虫种感染率为33.83%,感染2种或2种以上的为25.86%,最多的1人同时感染9种寄生虫,一些5岁以下儿童感染的寄生虫也多达6种,5~9岁儿童的寄生虫感染率为73.65%。新发病例多,说明我国寄生虫病的流行还很严重,尤其是土源性线虫。 第三个阶段 2001~2004年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查出蠕虫总感染率为21.74%,其中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9.56%(蛔虫12.72%;钩虫6.12%;鞭4.63%),全国感染土源性线虫人数约1.29亿(蛔虫8593万;钩虫3930万;鞭虫2909万);带绦虫感染率为0.28%,全国感染带绦虫的人数约55万;流行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2.40%,流行区感染华支睾吸虫的人数约1249万。12岁以下儿童蛲虫感染率10.28%。以血清学检查方法分别调查了包虫病、囊虫病、肺吸虫病、旋毛虫病和弓形虫病等重要组织内寄生虫病。包虫病阳性率12.04%;囊虫病阳性率0.58%;肺吸虫病阳性率1.71%;旋毛虫病阳性率3.38%;弓形虫病阳性率7.88%。我国土源性线虫的感染率比第一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的结果下降了63.65%。全国土源性线虫的总感染人数比1990年的感染人数(5.36亿)减少了4.07亿。2015年又完成了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防治,我国许多寄生虫病流行区域在不断缩小,感染人数和患病人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寄生虫病死亡率也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但形势不容乐观,虽然2001年全国疟疾发病人数已减至24 731例,但疟疾流行因素尚无根本改变,海南和云南二省的恶性疟未得到有效控制,四川、贵州、湖北、广东、河南、安徽等地的发病率仍然较高,传疟蚊媒仍广泛存在,加上人口大量流动,出入境频繁和恶性疟抗药性增加,近年时有暴发流行和局部疫情回升现象。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近年来,由于洪水灾害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血吸虫病在某些已控制的地区又死灰复燃,局部地区急性感染人数增加。黑热病虽在黄淮平原已经绝迹,但西北地区散在发生的黑热病病例从未间断。2004年在新疆、甘肃、四川、山西、贵州、内蒙古等6个省(区)查出96例病人,患病率为0.59%。丝虫病尽管已实现了阻断传播目标,但由于传播媒介广泛存在,后期监测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谱的改变,一些地区居民不良饮食习惯的存在,城乡食品卫生监督制度不健全等,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种类和人数日趋增多,如肺吸虫病、肝吸虫病、绦虫病、旋毛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肉孢子虫病等,仍是我国目前感染率较高的寄生虫病;随着艾滋病传入我国及人体器官移植的推广,也使一些机会性致病寄生虫病如弓形虫病、粪类圆线虫病等的发病率增加;饲养宠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使得人类感染与猫、犬等宠物相关的寄生虫病例增加,如犬弓首线虫病、猫弓首线虫病、犬复孔绦虫病、包虫病等;我国加入WTO后,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旅游产业蓬勃兴起,一些境外的寄生虫病,如锥虫病、罗阿丝虫病、曼氏血吸虫病、埃及血吸虫病等在我国也有发现,不仅感染者入境增多,而且一些可作为中间宿主、转续宿主的动物也被输入,如海鱼类与异尖线虫、螺类与广州管圆线虫和棘口吸虫等、蟹类与各种并殖吸虫、淡水鱼类与猫后睾吸虫和异形吸虫等、龟鳖类与喉兽比翼线虫、甲虫类与巨吻棘头虫等寄生虫和媒介的输入,导致新现寄生虫病(neoemerging parasitic diseases)的发生,这些都给我国人民的健康带来威胁。 我国寄生虫种类多,分布广,感染人数多,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尽管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控制和消灭寄生虫病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Summary Medical parasitology is the science of studying parasite/host relationships and a discipline dealing with the morphology, life-cycle and ecology of parasites. It emphasizes parasite-host and parasite-environment intera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医学寄生虫学(案例版,第2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60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