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顾颉刚 史念海 著
页数:278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10011812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由我国历史学家、“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顾颉刚先生及历史地理学家、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史念海先生合著,于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年又出简体版。是第一部公开问世的系统的历史地理专著。记述了从夏代到民国初年中国各个朝代疆域的变迁,以及各个朝代地方制度改革的情况,书中附有31个制度表和27幅各朝代疆域地图。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等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
史念海,1912年出生,山西平陆人,历史地理学家。1948年后,历任西北大学、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及唐史研究所所长、副校长,陕西省历史学会第一届会长,民进中央委员、陕西省委主任委员。1956年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中国的运河》、《河山集》(一、二、三集),与顾颉刚合著《中国疆域沿革史》。
本书特色
上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创编《中国文化丛书》,独辟新径,分门别类,各为撰述。其中列有《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方面约请历史学家、古史辨的代表人物顾颉刚先生撰述,先生慨然应允,然以诸务萦身之故,无暇执笔,于是受命学生史念海搜集材料并起草。顾先生感于日寇侵凌,国难当头,一再指出,必须详细论述疆域损益及其演变踪迹,借以使国人具知创造祖国山河之匪易,寸土皆应珍视,不能令其轻易沦丧。史念海先生以此指示为框架轮廓,制定大纲目录。顾先生还指出,在论述历代疆域中,涉及许多的地名,应分别列成表格,即清眉目,又可少占篇幅;讲地理不能不用地图,现代地理如此,沿革地理更是不能舍之不用。史念海先生在业师的指导下,广读群书,博采众议,斟酌取舍,完成了这部《中国疆域沿革史》。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中国疆域沿革史已有之成绩
第三章 夏民族之历史传说及其活动范围
第一节 大禹治水分州之传说
第二节 从夷夏交争与少康中兴等传说中观察夏代中世之疆域
第三节 晚夏之疆域范围
第四章 殷商民族之来源及其活动区域
第一节 殷商民族起于东方说
第二节 殷商之建都与迁都
第三节 殷代之势力范围与其征伐所及
第五章 西周之疆域范围及东周王畿之区域
第一节 周民族起于西方及其东侵
第二节 周灭殷后之东方封国
第三节 周室之东迁及东周王畿之疆域
第六章 春秋列国疆域概述
第一节 春秋时期华夏之疆域
第二节 春秋时夷蛮戎狄之分布
第三节 春秋时代诸侯之互相吞并及夷狄之同化
第七章 战国疆域变迁概述
第一节 战国之形势
第二节 战国时华夏疆域之扩张及民族之同化
第三节 郡县之起源
第八章 先秦人士之区划地域观念
第一节 九州说及大九州说
第二节 十二州说
第三节 畿服说
第九章 赢秦统一后之疆域
第一节 六国之灭亡及秦之统一
第二节 秦郡考略
第三节 长城
第十章 西汉疆域概述
第一节 汉初之封建制度
第二节 西汉之郡国区划及其制度
第三节 西汉地方行政制度
第四节 西汉对外疆土之扩张
第十一章 新莽改制后之疆域
第十二章 东汉复兴后之疆域
第一节 东汉初年郡国之省并
第二节 两汉地理制度之比较与其疆域之消长
第三节 汉末九州制之复兴
第十三章 三国鼎峙中之疆域
第一节 曹魏之疆域
第二节 蜀汉之疆域
第三节 吴之疆域
第四节 三国时之地方制度与特殊制度
第五节 三国时北边汉族之南徙与南蛮山越之征服
第十四章 西晋统一后之疆域及其地方制度
第十五章 东晋南北朝疆域概述
第一节 五胡乱华及汉族之南迁
第二节 侨州郡县制度之建立
第三节 江左诸朝疆域之变迁
第四节 北魏周齐疆域之分合
第五节 南北朝时代地方制度之沿革及其紊乱
第十六章 隋代疆域概述
第一节 隋代疆域之区划及其制度
第二节 运河
第十七章 唐代疆域概述
第一节 唐代疆域之区划及其制度
第二节 府制之确立及其种类
第三节 节度使区域之建置
第四节 唐代地方行政制度
第五节 唐代疆域之扩张及羁縻州县之建置
第十八章 五代割据时期疆域概述
第一节 五代递嬗期间中原疆域之演变
第二节 十国之割据与此期疆域之变迁
第十九章 宋代疆域概述
第一节 北宋之疆域区划及其制度
第二节 宋室南渡后之疆域
第三节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
第二十章 辽国疆域概述
第二十一章 金源疆域概述
第二十二章 元代疆域概述
第一节 元初领土之扩张及四大汗国之建立
第二节 元代中国本部之疆域区划与其制度
第三节 元代地方行政制度
第二十三章 明代疆域概述
第一节 明初布政使司之建置及其疆域区划
第二节 明代地方行政制度
第三节 都司卫所之分布
第四节 明代九边之建置及边墙之修筑
第二十四章 清代疆域概述
第一节 未入关前之满清
第二节 清代行省之区划
第三节 蒙藏底定后之四方藩属
第四节 清代地方行政制度
第五节 清代西南土司制度
第二十五章 鸦片战后疆土之丧失
第二十六章 民国成立后疆域区划及制度之改革
顾颉刚先生学术年表 王煦华
史念海先生学术年表 王京阳
节选
汉代因赢秦旧规,复承成周故习,合封建、郡县二种制度冶于一炉,故其地方之官吏亦因郡国之情形而异。今略究其因革之迹,分论于后: 秦分天下为郡县,而畿辅之地独称内史,以别于他郡,即以内史治之。汉初分其地为三郡:中日渭南,左日河上,右日中地;虽为京师所在,而其地位则与他郡等。高帝末年,天下大定,复因秦制合之为一,其官吏亦如秦旧。稍后复分左右,其分置之时据《地志》所载,则武帝建元六年事也,而《百官表》又谓在景帝二年,检《表》文,则景帝元年已有左内史晁错之记载,知其时已分左右矣。武帝太初元年,更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复以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即治内史右地,是为三辅。后世遂为定制。三辅首吏虽有专名,究其实际固无异郡守国相,特以其为京师重地,故有斯称耳。 郡置郡守,以司民事,复置郡尉,以掌军旅,皆秦时旧官而汉所因者。景帝中二年更郡守日太守,郡尉日都尉,遂为定称。与郡同等者则诸侯王国,秦制所无,故其置官设吏,多所特创。高帝之时,诸王权势颇大,官吏率如汉廷,《百官表》云:“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制”,是其国土虽小,而其职官初不异于帝室也。景帝遭七国之乱,以诸王权力过大,乃盛加损抑,复令诸王不得自治其国,所属官吏皆由天子为之除授。元狩初,衡山、淮南二王谋反,武帝以其国属吏实促其成,乃作左官之律,厉行限制。至成帝绥和元年复省其内史,以相代治民事,以中尉为之主兵旅。自文、景削藩之后,诸王国土日渐缩小,几不能比之诸郡,守与相,都尉与中尉实际所差者仅名称不同而已。 郡之太守与诸侯王国之相中尉,皆仅一员,而都尉之多寡则因地而异,边圉要塞往往多至四五员。其名称略见于《地志》,姑举其重要者而言之:如会稽有西部都尉,复有南部都尉;酒泉有北部都尉,又有东部都尉;而云中且有中部都尉;此外,则骑都尉,天水、安定诸郡有之;农都尉,金城、西河诸郡有之;属国都尉,上郡、五原诸郡有之;关都尉,敦煌、弘农诸郡有之。别有受降都尉(《田广明传》)、护漕都尉(《朱博传》)、宜禾都尉(《地志》)诸名,皆因时而置,非常制也。 汉制别有州刺史,此秦代之所无者,《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诸州刺史仅司监察之责,非亲民之官,故《百官表》云:“掌奉诏条察州。”胡广《汉官解诂》亦言:“驰郡行国,督察在位,(敷)奏以言,录见囚徒,考实侵冤,退不录(称)职。”(《北堂书钞》七二《设宫部》引)刺史所辖之地域虽大,其重要反不及郡太守与国相,守相之秩各为二千石,而州刺史则仅六百石,不及三分之一,盖其时地方制度尚为郡县或王国、侯国之二级制也。与州刺史相似者又有司隶校尉,《百官表》:“武帝征和四年初置,从中都官徙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大奸猾。后罢其兵,察三辅、三河、弘农。”是司隶之初置,本因巫蛊狱起,事平之后遂使察州。其形式虽与州刺史相似,而其权力则非州刺史所可及。其后,刺史之权力渐次增大,浸假而凭陵太守,绥和元年遂因何武、翟方进之请,改刺史为牧,于是向之仅司监察之责者一变而直接指挥守相之大员,其地位顿见重要,而地方制度亦由二级制变为三级制矣。州牧权力过大,不便之处甚多,故三年之后又因御史大夫朱博奏言,复行旧制。王莽柄政,再称州牧,汉室不久亦亡矣。 汉制郡国之下,复有县、邑、道、侯国,《百官表》:“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日邑,有蛮夷曰道。”是所谓邑、道、侯国者,特县之异称而已。县置令长以治其民,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则为长,皆秦旧制也。邑、道置官与县同,而侯国则别置相如王国,其职责与县令长无异,对列侯亦不拘守臣节,而列侯亦不得以属吏视之也。县令长及侯相之下亦稍有掾吏以为佐贰,惟不若郡守国相之多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