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第5版)

封面

作者:郝钰,万红娇,邝枣园

页数:404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03070920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教材为第5版,是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之一,是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第一最规划教材。根据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安排,由全国约20所中医药院校和医学院校中长期从事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寄生虫学教学工作,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在前四版基础上编写而成。本书共分为三部分:上编为医学免疫学,中编为医学微生物学,下编为医学寄生虫学。在保持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本书突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的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与临床结合、中西医结合的原则,适当地引入各学科的新进展及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在章节设置、内容编排、插图绘制、版式设计上均做了改进,尤其是增加了数字化内容。在内容上由浅入深,难点之处辅以示意图,并可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应的动画,以增强直观感;为了配合教与学,教材每章都配有数字化授课演示文稿(含课程思政)与知识思维导图等内容。本教材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文字简明流畅,便于教学;同时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拓展相应知识领域,利于学生自学参考。

目录

目录

第5版前言

上编 医学免疫学

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概论

第1章 医学免疫学绪论 2

第一节 概述 2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5

第2章 抗原 9

第一节 抗原的性质 9

第二节 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 11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 12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14

第二篇 免疫系统

第3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16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 16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18

第4章 免疫球蛋白 23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23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25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 26

第四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27

第五节 抗体的人工制备 29

第5章 补体系统 31

第一节 概述 31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 32

第三节 补体激活的调节因素 35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及临床意义 36

第6章 细胞因子 38

第一节 概述 38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39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与临床意义 41

第7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与黏附分子 43

第一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 43

第二节 黏附分子 44

第三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与临床 47

第8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49

第一节 MHC的基因组成 49

第二节 MHC分子的结构、分布与功能 50

第三节 MHC的遗传特征 52

第四节 HLA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54

第9章 固有免疫细胞 56

第一节 吞噬细胞 56

第二节 抗原提呈细胞 57

第三节 NK细胞 59

第四节 固有样淋巴细胞 60

第五节 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61

第10章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62

第一节 T淋巴细胞 62

第二节 B淋巴细胞 66

第三篇 免疫应答

第11章 固有免疫应答 68

第一节 固有免疫系统的构成 68

第二节 固有免疫的识别机制 69

第三节 固有免疫细胞的效应 71

第四节 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73

第12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 74

第一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74

第二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83

第三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88

第13章 免疫耐受 90

第一节 诱导免疫耐受的条件 90

第二节 免疫耐受产生的机制 91

第三节 诱导和打破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及方法 92

第14章 免疫调节 93

第一节 抗原、抗体和补体的免疫调节作用 93

第二节 免疫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94

第三节 独特型网络调节 96

第四节 基因水平的免疫调节 96

第五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 96

第四篇 临床免疫学

第15章 超敏反应 98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98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102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104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106

第16章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 108

第一节 概述 108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109

第三节 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原则 112

第17章 免疫缺陷病 115

第一节 概述 115

第二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115

第三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119

第18章 移植免疫 121

第一节 同种异型抗原的提呈与识别机制 121

第二节 临床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及损伤机制 123

第三节 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原则 123

附:异种移植与组织工程 126

第19章 肿瘤免疫 127

第一节 肿瘤抗原 127

第二节 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 128

第三节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130

第四节 肿瘤的免疫诊断 131

第五节 肿瘤的免疫治疗 131

第20章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134

第一节 免疫诊断 134

第二节 免疫预防 137

附:国家免疫规划 139

第三节 免疫治疗 140

中编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概论 144

第一篇 细菌学

第1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49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 149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150

第三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156

第2章 细菌的生理 158

第一节 细菌的理化性状 158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和生长繁殖 158

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161

第四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163

附: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164

第3章 消毒灭菌与生物安全 167

第一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  167

第二节 化学消毒灭菌法  168

第三节 生物安全 170

第4章 噬菌体 172

第5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74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174

第二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175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机制 175

第四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应用 176

第6章 细菌的感染与抗菌免疫 178

第一节 细菌的感染 178

第二节 机体抗细菌感染免疫 181

第7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183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 183

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184

第8章 球菌 185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185

第二节 链球菌属 188

第三节 奈瑟菌属 192

附:肠球菌属 195

第9章 肠杆菌科 196

第一节 埃希菌属 197

第二节 志贺菌属 199

第三节 沙门菌属 201

第四节 其他菌属 204

第10章 弧菌属 206

第一节 霍乱弧菌 206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 208

第11章  厌氧性细菌 209

第一节 厌氧芽孢梭菌 209

第二节 无芽孢厌氧菌 214

第12章 分枝杆菌属 216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216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219

第13章 动物源性细菌 221

第一节 耶尔森菌属 221

第二节 芽孢杆菌属 223

第三节 布鲁菌属 225

第四节 弗朗西丝菌属 226

第五节 贝纳柯克斯体 226

第14章 其他细菌 228

第一节 弯曲菌属 228

第二节 螺杆菌属 228

第三节 假单胞菌属 229

第四节 棒状杆菌属 230

第五节 嗜血杆菌属 232

第六节 军团菌属 233

第七节 鲍特菌属 233

第15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235

第一节 放线菌属 235

第二节 诺卡菌属 236

第16章 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37

第一节 支原体 237

第二节 立克次体 238

第三节 衣原体 240

第四节 螺旋体 242

第二篇 真菌学

第17章 概论 246

第一节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246

第二节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248

第三节 真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 249

第四节 真菌性疾病的防治原则 250

第五节 真菌与中药 250

第18章 常见病原性真菌 252

第一节 皮肤感染真菌 252

第二节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253

第三节 深部感染真菌 253

第三篇 病毒学

第19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258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化学组成 258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和培养 259

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261

第四节 病毒的分类 262

第20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263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263

第二节 抗病毒感染免疫 265

第21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268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268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防治 269

第22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 271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271

附:禽流感病毒 273

第二节 副黏病毒 274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感染病毒 275

第23章 胃肠道病毒 278

第一节 肠道病毒 278

第二节 急性胃肠炎病毒 280

第24章 肝炎病毒 282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282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283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286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287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288

第25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289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289

第二节 登革病毒 290

第三节 汉坦病毒 290

第四节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291

第五节 其他重要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291

第26章 疱疹病毒 293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293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94

第三节 其他疱疹病毒 295

第27章 反转录病毒 298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98

第二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 301

第28章 其他病毒 303

第一节 狂犬病毒 303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304

第三节 细小病毒B19 305

附:朊粒 306

下编 医学寄生虫学

绪论 308

第一篇 医学原虫

第1章 概论 317

第2章 根足虫 319

第一节 溶组织内阿米巴 319

第二节 其他人体非致病阿米巴 321

附: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 322

第3章 鞭毛虫 324

第一节 杜氏利什曼原虫 324

附:锥虫 327

第二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 327

第三节 阴道毛滴虫 328

附:其他毛滴虫 329

第4章 孢子虫 331

第一节 疟原虫 331

第二节 刚地弓形虫 338

附:隐孢子虫 341

第二篇 医学蠕虫

第5章 线虫 343

第一节 似蚓蛔线虫 344

第二节 毛首鞭形线虫 346

第三节 钩虫 347

第四节 蠕形住肠线虫 349

第五节 丝虫 350

第六节 旋毛形线虫 353

附:其他线虫 355

第6章 吸虫 358

第一节 华支睾吸虫 358

第二节 布氏姜片吸虫 359

第三节 卫氏并殖吸虫 361

附:斯氏狸殖吸虫 363

第四节 日本裂体吸虫 363

第7章 绦虫 368

第一节 链状带绦虫 368

第二节 肥胖带绦虫 371

第三节 细粒棘球绦虫 372

附:多房棘球绦虫、曼氏迭宫绦虫 375

第三篇 医学节肢动物

第8章 概论 379

第9章 蛛形纲 382

第一节 蜱 382

第二节 螨 383

第10章 昆虫纲 386

第一节 蚊 386

第二节 蝇 388

第三节 常见其他医学昆虫 388

参考文献 391

附录1 主要细胞因子 392

附录2 常用词英汉对照索引 394

彩图

节选

第一篇医学免疫学概论 第1章医学免疫学绪论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包括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免疫系统对“自己”和“非己”的识别,对“非己”产生应答及清除的效应机制,对“自己”产生免疫耐受及其维持、破坏的机制等。医学免疫学还研究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的病理损伤及其机制,以及免疫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等。免疫学已渗透到医学、生物学的多个学科,形成广泛交叉,并成为生命科学的支柱学科之一,极大地推动了医学和生物学的发展。医学免疫学是医学领域的重要基础课之一。 第一节概述 一、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免疫即为免除疫病,疫病指传染性疾病。免疫的英文“immunity”一词源于拉丁文“immunitas”,意为免除劳役和税赋,在医学领域则寓意机体对感染性疾病具有抵抗力。历史上,免疫一度被认为仅是抵抗病原生物感染而保护机体的一种功能。然而,随着人们对更多现象的观察,发现非感染性异物也能引起免疫反应。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机体对病原体的防御或对异物的清除作用也能引起组织损伤和疾病。因此,现代免疫学认为,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对“非己”产生免疫应答加以清除,对“自己”产生免疫耐受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免疫对机体产生保护作用,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异常情况下,免疫对机体产生损伤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机体的免疫功能由免疫系统执行,免疫系统的功能可表述为以下三个方面(表1-1-1): 1.免疫防御(immune defence) 是指机体抵抗病原生物的入侵并将其清除的免疫保护作用,即抗感染免疫。若此种反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在清除病原生物的同时,也可能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发生超敏反应;若反应过低或缺失,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2.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 是指免疫系统具有自身精细的网络调节,通过对“自己”耐受和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和死亡的细胞,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此调节功能紊乱,免疫系统将“自己”视为“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免疫应答,则引起自身免疫病。 3.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 是指免疫系统识别体内不断出现的畸变和突变细胞及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并将其清除。此种功能减弱,将会发生肿瘤或持续性感染。 免疫系统履行这三项功能,有赖于免疫系统的四种能力。一是进行免疫识别,免疫细胞通过识别受体探测到体内出现的“非己”物质(包括外来的病原体和体内产生的肿瘤细胞等);二是发生免疫反应,免疫系统对识别信号做出应答,通过多种细胞和分子的作用清除“非己”物质;三是进行免疫调节,免疫应答必须受到严密的调控,若免疫调节紊乱则导致相关疾病;四是产生免疫记忆,免疫细胞对再次感染的病原体发生快速和增强的应答,有效预防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引起疾病。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机体的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三部分组成。 1.免疫器官 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禽类有腔上囊),是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发育的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是成熟免疫细胞定居的部位,也是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场所。 2.免疫细胞 是免疫应答的主要执行者,其中绝大多数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免疫细胞可分为固有免疫细胞和介导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固有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固有样淋巴细胞(NKT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固有淋巴样细胞(ILC)及肥大细胞、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等,履行固有免疫功能。其中,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又是抗原提呈细胞,也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介导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和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各类细胞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机体的免疫功能。此外,从广义上讲,红细胞、血小板、上皮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等多种细胞均具有免疫功能。 3.免疫分子 种类繁多,包括由免疫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分子和表达于免疫细胞表面的膜分子。前者包括多种免疫效应分子如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等;后者包括T细胞、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TCR、BCR),某些固有免疫细胞的模式识别受体(PRR),CD分子,黏附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分子和各类受体分子(如补体受体、细胞因子受体)等。它们参与对“非己”物质的识别,介导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协作,具有极其广泛的作用。 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下,免疫系统各成分的功能协调,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否则,将引起各种免疫性疾病。 三、免疫的类型 根据种系和个体免疫系统的进化、发育及免疫效应机制和作用特点,机体的免疫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种类型(图1-1-1)。从种系进化上,低等生物仅具有固有免疫,至脊椎动物才出现适应性免疫(近期研究认为无脊椎动物存在适应性免疫的基本框架);从个体反应上,接触异物先由固有免疫发挥作用,后发生适应性免疫。固有免疫是适应性免疫的基础,参与适应性免疫的启动、效应和调节;适应性免疫是固有免疫的延续,进一步加强和优化固有免疫的效应。两者协同发挥机体的免疫功能(表1-1-2)。 1.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以遗传,故又称为天然免疫(naturalimmunity)或先天免疫(native immunity)。其主要特点是:①非特异性,固有免疫的识别方式是模式识别,识别的是一类病原体的共有组分,而不能精细区别不同的病原体,故其作用范围广,亦称为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②发挥效应迅速,固有免疫在接触病原体后即刻发挥作用,最先由各种屏障和体内预存的免疫分子发挥作用,随后固有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等介导炎症反应以清除病原体。因细胞无须进行克隆增殖,故发挥效应快,是机体抵抗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③无免疫记忆,病原体的反复感染并不改变固有免疫的应答模式和强度。近年发现,某些固有免疫细胞存在训练性记忆,二次刺激后炎症反应出现增强性应答。 2.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非遗传获得,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抗原物质后产生的,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其主要特点是:①特异性,适应性免疫的识别方式是抗原特异性识别,由T、B细胞表面高度多样性的抗原识别受体TCR/BCR对抗原进行精细识别,仅针对特定抗原发挥免疫效应,故又称为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②发挥效应较迟,适应性免疫在接触病原体后,需经历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才能发挥免疫效应。③有免疫记忆,免疫系统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产生比初次快速、强烈的免疫效应。 适应性免疫应答分为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两者有不同的效应机制,负责清除不同性质的抗原性异物。适应性免疫应答是一个由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参与的极为复杂的过程,其基本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①抗原识别阶段: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加工处理和提呈抗原,T、B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②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T、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或浆细胞,产生各种效应分子。在此阶段,部分T、B细胞可分化为长寿命的记忆细胞。③效应阶段:免疫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发挥作用的阶段。正常情况下,可通过细胞免疫效应和体液免疫效应清除“非己”抗原或诱导自身耐受,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病理情况下也可引起免疫损伤,导致相关疾病。 四、免疫与疾病 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非己”发生应答并加以清除,对“自己”则处于免疫耐受。免疫系统拥有严密的调控机制,以维持内环境稳定。如果免疫失调,则可能发生免疫相关疾病。免疫系统对“非己”物质的应答常伴随炎症反应;如果免疫应答失控,则导致病理损伤而产生超敏反应,如结核病等。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己”的免疫耐受被打破而发生免疫应答,则导致自身组织和器官的损伤,产生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如果免疫系统的某种成分有缺陷,则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对来自异体的组织和器官会发生移植排斥反应;对体内出现的肿瘤细胞发生抗肿瘤免疫反应,但肿瘤细胞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免疫逃逸。现已发现许多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免疫有关。 五、免疫学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随着医学免疫学的快速发展,应用免疫学的原理、技术和方法进行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也愈加广泛。根据特异性免疫及免疫记忆的原理,通过接种疫苗等生物制品预防某些感染性疾病卓有成效;应用免疫学技术诊断疾病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及快速简便等优点,已成为临床疾病的重要诊断手段之一;采用抗体、细胞因子、体外扩增的免疫细胞、治疗性疫苗等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免疫生物疗法已应用于肿瘤、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反应等疾病的治疗,并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第二节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建立历史不长,但免疫在抗感染领域的运用却已有上千年历史。为便于理解将其分为几个时期。 一、免疫学的经验时期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表明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已认识到,疾病(包括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内在的抵抗力(包括免疫力)密切相关,在治疗中亦非常注重调节和加强机体的抵抗力。 有关传染病的防治方法,我国晋代葛洪所著《肘后方》中记载了治疗狂犬病可“杀犬取脑敷之则后不发”。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 卷40》中记述:“取所咬犬脑以涂疮大佳”或“取大虫牙齿末或大虫脂涂之便佳”。唐代孙思邈的《千金备急要方》亦记载有:“取犬脑敷上后不复发”。用现代免疫学的观点来看,可以说是人工免疫方法的萌芽。 关于天花的预防,我国最早记载了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方法。明代(1628年)的《治痘十全》和清代(1687年)的《痘疹定论》均描述了宋真宗时代(998~1022年)在民间已广泛使用天花患者的痘痂末吸入鼻内或穿天花患者的衣服预防天花。在清代俞天池所著《痘科金镜赋集解》(1722年)的种痘说中记载:“又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 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可见我国明代就已有较安全的人痘苗使用,并一直沿用至清代。同时,明代(1628年)《种痘心法》中记载了人痘苗有时苗(生苗)和种苗(熟苗)两种。《医宗金鉴》中的种痘要旨更详细记载:“水苗为上,旱苗次之,痘衣多不应验,痘浆太涉残忍,故古法独用水苗”。可见,通过在人体的长期使用,选择出了较安全的人痘苗。在我国流传几百年的人痘苗,后传至俄国、朝鲜、日本、土耳其和英国等国家。人痘接种预防天花有一定的危险性,但为以后牛痘苗和减毒活疫苗的发明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公元18世纪,英国医师Jenner观察到,因接触患有牛痘的牛而手臂长牛痘的挤奶女工不会得天花,因此他把牛痘给一个男孩接种,证明可预防天花。1798年,Jenner发表了相关论文,为人类传染病的预防开创了人工免疫的先河。牛痘苗安全、可靠,接种后不会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牛痘苗的发明,使人类免遭天花的灾难,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天花在全球绝迹。 二、经典免疫学时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 从19世纪末开始,法国科学家Pasteur、德国科学家Koch等先后发现多种病原菌。为控制危害严重的传染性疾病的蔓延,人们应用灭活及减毒的病原体制成多种疫苗,分别预防不同传染性疾病,如预防鸡霍乱、炭疽、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第5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57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