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德君采录/编著
页数:606 页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81108612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彝族是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分布广阔的民族,在川滇黔和桂西北的广袤大地上,无不活跃着勤劳朴实、矫健强悍的彝族同胞的身影,尤其在云南,到处都有彝族分布。在漫长的历史演进、民族繁衍、迁徙流转过程中,彝族形成了许多支系。各个支系既秉承彝族固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受到各自生存环境和人文氛围的濡染影响,创造了具有本支系鲜明特色的独特文化,从而极大丰富了彝族社会生活和文化积淀。 有关彝族的研究,前辈专家和当代学人已经做得很多,取得了丰硕成果。不过,通观现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到,不少支系还没有来得及做全面深入考察。而要真正认识彝族,开掘她的宝藏,促进她的发展,又非得下力气从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对各个支系逐一深入研究不可。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急剧变化的历史时代,许多植根于民间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几乎天天在湮没、在消失,这是令人着急的。 撒尼人和阿细人,是彝族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特色鲜明的两个支系。撒尼人脍炙人口的叙事长诗《阿诗玛》,阿细人欢快热烈、激越奔放的民间舞蹈《阿细跳月》,早已声名远扬、享誉世界。但是,对于撒尼人、阿细人民间文学丰富蕴藏的深入发掘与介绍,却显得欠缺。现在,笔者把本人40多年前采集的一批撒尼人、阿细人民间文学作品印制出来,贡献给大家,希望能为学者研究这两个支系,提供一点可供参考的资料,也可供对此有兴趣的读者阅读欣赏。 撒尼人主要居住在今石林彝族自治县大圭山一带,阿细人居住在弥勒县西山地区,大大小小的撒尼、阿细村寨就散落在这两座大山深处。1963至1964年间,为了筹备少数民族文学课程,我有幸走进圭山和西山,与撒尼和阿细父老兄弟共同生活了七八个月,与撒尼、阿细民间文学作品亲密接触,亲身感受了她的丰富、质朴与优美。
作者简介
李德君,1935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中央民族大学研究员。195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文系彝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留校,先后担任彝族语言文学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学研究工作,1980后研究方向重点转向影视人类学理论研究和人类、学片拍摄。出版和发表的著作和论文主要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合作)《彝族民间故事选》(合作)《彝族民间诗歌的形式与韵律》《试论彝族民词张诗(妈妈的女儿)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关于《阿诗玛》《形成历史年代的思考》《少数民族文学概观》《谈包括少数民族文学的(中国文学史)的建设问题》《影视人类学概论》(合作)《中国影视民族学的发展历史和前景展望》《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历史评价》《新时期中国影视人类学走向述评》《试论人类学片的拍摄视角》、《人类学片电影化问题》《人类学片真实性原则辨析》等。担任编导拍摄的入类、学片主要有《化不开的深情苗乡——四月八纪盛》《古羌子孙》,《中国塔吉克族》 《雪顿节》等20余部(集)。担任编委参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辞典》《藏族大辞典》等少数民族文化辞书编写。其中《彝族民间故事选》获1979年-1982年全国优秀民间文学作品荣誉奖,《化不开的深情》获第二届全国《兄弟民族》专栏优秀电视节目三等奖。
本书特色
《彝族撒尼人民间文学作品采集实录(1963-1964)》是由李德君所编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目录
节选
《彝族撒尼人民间文学作品采集实录(1963-1964)》主要讲述了:彝族是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分布广阔的民族,在川滇黔和桂西北的广袤大地上,无不活跃着勤劳朴实、矫健强悍的彝族同胞的身影,尤其在云南,到处都有彝族分布。在漫长的历史演进、民族繁衍、迁徙流转过程中,彝族形成了许多支系。各个支系既秉承彝族固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受到各自生存环境和人文氛围的濡染影响,创造了具有本支系鲜明特色的独特文化,从而极大丰富了彝族社会生活和文化积淀。 有关彝族的研究,前辈专家和当代学人已经做得很多,取得了丰硕成果。不过,通观现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到,不少支系还没有来得及做全面深入考察。而要真正认识彝族,开掘她的宝藏,促进她的发展,又非得下力气从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对各个支系逐一深入研究不可。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急剧变化的历史时代,许多植根于民间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几乎天天在湮没、在消失,这是令人着急的。 撒尼人和阿细人,是彝族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特色鲜明的两个支系。撒尼人脍炙人口的叙事长诗《阿诗玛》,阿细人欢快热烈、激越奔放的民间舞蹈《阿细跳月》,早已声名远扬、享誉世界。但是,对于撒尼人、阿细人民间文学丰富蕴藏的深入发掘与介绍,却显得欠缺。现在,笔者把本人40多年前采集的一批撒尼人、阿细人民间文学作品印制出来,贡献给大家,希望能为学者研究这两个支系,提供一点可供参考的资料,也可供对此有兴趣的读者阅读欣赏。 撒尼人主要居住在今石林彝族自治县大圭山一带,阿细人居住在弥勒县西山地区,大大小小的撒尼、阿细村寨就散落在这两座大山深处。1963至1964年间,为了筹备少数民族文学课程,我有幸走进圭山和西山,与撒尼和阿细父老兄弟共同生活了七八个月,与撒尼、阿细民间文学作品亲密接触,亲身感受了她的丰富、质朴与优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