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页数:141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0326874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导游工作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导游,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它是整个旅游业,特别是整个旅游接待中非常积极、非常活跃、非常典型并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导游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教学活动中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游实训指导书》用来指导学生导游业务类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 《中国旅游业普通高等教育应用型规划教材:导游实训指导书》的特点体现在:立足于导游工作的实际,并结合旅游管理类导游业务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为学生掌握全流程各类型导游服务程序提供了实训教学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旅游业普通高等教育应用型规划教材:导游实训指导书》在编写过程中,始终坚持系统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和开拓性原则,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视角,系统地介绍了地方导游、全程导游、海外领队、景区导游、散客导游服务程序及基本导游技能等相关导游知识实训教学的路径和方法,借以培养学生的导游工作能力和技能。
目录
实训项目二 全程导游服务程序
实训项目三 海外导游服务程序
实训项目四 景区导游服务程序
实训项目五 散客导游服务程序
实训项目六 接待前准备工作和迎接服务
实训项目七 如何致欢迎词
实训项目八 抢先发售沿途导游服务
实训项目九 酒店入住登记服务
实训项目十 景区景点讲解
实训项目十一 导游服务礼仪
实训项目十二 导游服务语言技能
实训项目十三 导游人员的带团技能
实训项目十四 对游客个别要求的处理
……
节选
《中国旅游业普通高等教育应用型规划教材:导游实训指导书》: (7)白族节庆活动。 白族是最喜欢热闹的民族之一,一年中各种节日不断。著名的节日有本主节、火把节、绕三灵、朝山会、栽秧会、蝴蝶会、石宝山歌会等,这些节日代代相传,历史远久、民族风情浓郁,热闹异常。 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农历七月十五为祭祖节。逢年过节白族有许多礼仪禁忌。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准动刀、挑水、泼水、扫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场。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来,否则来年会不顺。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大年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男人节,男人休息。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 节庆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轨迹,白族节庆同样如此。白族文化的丰富、博大和多样性,充分体现在这些色彩纷呈的节庆活动中。如宗教性节日朝山会、本主节;与生产关系密切的栽秧会;有的原来是原始崇拜的产物,后来又结合了对祖先、英雄人物的纪念活动发展而来,如火把节;有的是白族先民时期村社生活和婚姻制度的一种遗留,如绕三灵;有的原来是宗教节日,后来演变为经贸交流合作与对外友好往来的节日活动,如三月街。可以说,白族最核心层次的民族文化内容,如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社会组织、文学艺术等,大多借助节庆的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通过以下几种白族节庆的简单介绍,可以对白族文化有初步的了解。 ①本主节。本主是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本主节也是白族地区最为普遍的宗教性节日。每个白族村寨一般都有自己的本主。每逢本主的生日,各个村寨都要过本主节,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本主节的主要活动是接本主,就是将本主像从庙里接到村中,届时将系有大红绸缎的本主像请至神轿或神车中,队前有锣鼓开道,后面有歌手对唱白族调,盛装的青年男女打起霸王鞭,老年妇女则诵唱佛经,一路歌舞拜祭,将本主像迎至村中供奉。村中当年结婚的新郎官,争着上前抬本主,以求本主赐福。村中的小孩则在前面嘻嘻哈哈,用彩绳拉动神车,在村中巡游。村中各家各户都在门口摆上香案,恭迎本主銮驾。等到神车到时,各家各户磕头敬献。“莲池会”“洞经会”等宗教组织念经祈福,民间艺人在村中表演“大本曲”等曲艺娱神,附近各村亲友都来道贺。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祭祀本主,款待宾朋,整个村寨欢声笑语、喜气洋洋,洋溢着节日气息。本主节作为传统的宗教节日,它不仅是白族的一种宗教祭祀活动,而且是白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又是白族民俗的集中展现,成为民族旅游的重要活动之一。 ②火把节。火是我国藏缅民族共同的崇拜物,这些民族由此也被称为“火的民族”,由祭火发展而来的火把节就是这些民族共同的节日。白族也是藏缅民族之一,火把节也是白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白族的火把节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五举行,白族男女老少届时要聚集一堂祭祖,并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节日前夕,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火把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旗。火把节的当天中午到祖坟前扫墓、祭奠,白族主妇还要到田间敬献土地神。 太阳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饭,扶老携幼出门观赏火把和跑马。跑马的有大人、有小孩。绕火把跑三圈后,才能向远处驰骋。不跑马的,就挨家挨户欣赏各家门前的火把,看谁家火把精致美观。在全村的大火把点然之前,年轻的媳妇们打着伞,背上新生婴儿在火把下转三圈,以示祛邪得福。等到夜幕降临,村中老人领头献祭品,向大火把叩头。几个勇敢矫健的小伙子,一个接一个地攀上高竖的大火把,将小火把逐人上传以点燃大火把。霎时烈焰腾空,鼓乐齐鸣。人们围着火把,载歌载舞,悠扬的白族调在夜空中回荡。当火把上悬挂升斗的竹杆被烧断时,升斗凌空飞下,人们群起争抢,抢到升斗者被视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贺。 火把节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小孩人人手持火把,在夜色中穿梭挥舞。挎包里备有松香,见人就抓出一把松香往火把上撒去。只听“轰”的一响,腾起的火苗燎向对方,白族人称之为“敬上一把”。人们认为火苗可燎去身上的晦气,给人带来吉祥和喜气。接着,青年人成群结队地举着小火把来到田间地头,向火把撒松香粉,给水稻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虫,祈求水稻丰收。午夜前后,把火把堆成一堆堆的篝火,男女青年一个接一个地从篝火来回跨越两三次,祈求火神禳灾祛邪,人人百病不生。最后,男女青年唱歌对调,直至深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