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六册(总第十册) 蜥臀类恐龙

封面

作者:徐星,尤海鲁,莫进尤

页数:375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03070975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册志书内容包括了截至2018年年底发现于中国并正式报道的210余种蜥臀类恐龙,并附207个插图。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等。在大部分阶元的记述之后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

本书特色

本书系中国古脊椎动物志之一,对蜥臀类恐龙化石进行系统总结。

目录

目录

总序 i

本册前言 ix

本册涉及的机构名称及缩写 xi

蜥臀类恐龙导言 1

一、蜥臀类恐龙的定义和分类 1

二、蜥臀类恐龙研究简史 4

三、蜥臀类恐龙的演化 16

四、关于本书使用的分类和解剖术语的说明 20

系统记述 24

兽脚类 THEROPODA 24

新兽脚类 NEOTHEROPODA 29

芦沟龙属 Genus Lukousaurus 30

腔骨龙超科 Superfamily Coelophysoidea 31

盘古盗龙属 Genus Panguraptor 31

双嵴龙科 Family Dilophosauridae 32

中国龙属 Genus Sinosaurus 33

双柏龙属 Genus Shuangbaisaurus 36

鸟吻龙类 AVEROSTRA 38

角鼻龙类 CERATOSAURIA 38

西北阿根廷龙科 Family Noasauridae 39

泥潭龙属 Genus Limusaurus 39

僵尾龙类 TETANURAE 41

川东虚骨龙属 Genus Chuandongocoelurus 42

开江龙属 Genus Kaijiangosaurus 44

巨龙超科 Superfamily Megalosauroidea 47

宣汉龙属 Genus Xuanhanosaurus 47

单嵴龙属 Genus Monolophosaurus 48

皮亚尼兹基龙科 Family Piatnitzkysauridae 50

气龙属 Genus Gasosaurus 50

棘龙科 Family Spinosauridae 52

暹罗龙属 Genus Siamosaurus 52

巨龙科 Family Megalosauridae 53

乐山龙属 Genus Leshansaurus 55

新僵尾龙类 NEOTETANURAE 55

肉食龙类 CARNOSAURIA 56

中棘龙科 Family Metriacanthosauridae 57

中国盗龙属 Genus Sinraptor 58

永川龙属 Genus Yangchuanosaurus 59

时代龙属 Genus Shidaisaurus 63

鲨齿龙科 Family Carcharodontosauridae 65

鲨鱼齿龙属 Genus Shaochilong 65

克拉玛依龙属 Genus Kelmayisaurus 67

大盗龙类 MEGARAPTORA 68

大塘龙属 Genus Datanglong 68

吉兰泰龙属 Genus Chilantaisaurus 70

虚骨龙类 COELUROSAURIA 71

左龙属 Genus Zuolong 72

暴龙超科 Superfamily Tyrannosauroidea 74

原角鼻龙科 Family Proceratosauridae 74

冠龙属 Genus Guanlong 75

中国暴龙属 Genus Sinotyrannus 77

羽王龙属 Genus Yutyrannus 77

泛暴龙类 Pantyrannosauria 78

帝龙属 Genus Dilong 80

雄关龙属 Genus Xiongguanlong 81

盗王龙属 Genus Raptorex 81

独龙属 Genus Alectrosaurus 83

暴龙科 Family Tyrannosauridae 85

特暴龙属 Genus Tarbosaurus 86

诸城暴龙属 Genus Zhuchengtyrannus 87

虔州龙属 Genus Qianzhousaurus 88

美颌龙科 Family Compsognathidae 89

中华鸟龙属 Genus Sinosauropteryx 90

华夏颌龙属 Genus Huaxiagnathus 91

中华丽羽龙属 Genus Sinocalliopteryx 93

北票颌龙属 Genus Beipiaognathus 95

似鸟龙类 ORNITHOMIMOSAURIA 96

神州龙属 Genus Shenzhousaurus 96

鹤形龙属 Genus Hexing 98

恐手龙科 Family Deinocheiridae 99

北山龙属 Genus Beishanlong 99

似鸟龙科 Family Ornithomimidae 100

古似鸟龙属 Genus Archaeornithomimus 101

中国似鸟龙属 Genus Sinornithomimus 102

秋扒龙属 Genus Qiupalong 104

手盗龙类 MANIRAPTORA 104

新疆猎龙属 Genus Xinjiangovenator 106

阿尔瓦雷兹龙超科 Superfamily Alvarezsauroidea 107

吐谷鲁龙属 Genus Tugulusaurus 108

简手龙属 Genus Haplocheirus 109

敖闰龙属 Genus Aorun 110

半爪龙属 Genus Bannykus 112

西域爪龙属 Genus Xiyunykus 112

阿尔瓦雷兹龙科 Family Alvarezsauridae 115

小驰龙亚科 Subfamily Parvicursorinae 115

秋扒爪龙属 Genus Qiupanykus 116

临河爪龙属 Genus Linhenykus 117

西峡爪龙属 Genus Xixianykus 117

镰刀龙类 THERIZINOSAURIA 119

峨山龙属 Genus Eshanosaurus 120

建昌龙属 Genus Jianchangosaurus 121

镰刀龙超科 Superfamily Therizinosauroidea 123

阿拉善龙属 Genus Alxasaurus 123

北票龙属 Genus Beipiaosaurus 124

镰刀龙科 Family Therizinosauridae 126

南雄龙属 Genus Nanshiungosaurus 127

肃州龙属 Genus Suzhousaurus 128

二连龙属 Genus Erliansaurus 130

内蒙古龙属 Genus Neimongosaurus 132

窃蛋龙类 OVIRAPTOROSAURIA 133

原始祖鸟龙属 Genus Protarchaeopteryx 134

尾羽龙属 Genus Caudipteryx 134

切齿龙属 Genus Incisivosaurus 136

似尾羽龙属 Genus Similicaudipteryx 139

宁远龙属 Genus Ningyuansaurus 141

近颌龙科 Family Caenagnathidae 142

始兴龙属 Genus Shixinggia 142

巨盗龙属 Genus Gigantoraptor 143

洛阳龙属 Genus Luoyanggia 144

贝贝龙属 Genus Beibeilong 147

怪脚龙属 Genus Anomalipes 148

窃蛋龙科 Family Oviraptoridae 149

窃蛋龙属 Genus Oviraptor 150

山阳龙属 Genus Shanyangosaurus 151

河源龙属 Genus Heyuannia 152

斑嵴属 Genus Banji 154

曲剑龙属 Genus Machairasaurus 155

乌拉特龙属 Genus Wulatelong 156

江西龙属 Genus Jiangxisaurus 156

赣州龙属 Genus Ganzhousaurus 158

豫龙属 Genus Yulong 159

南康龙属 Genus Nankangia 160

华南龙属 Genus Huanansaurus 162

冠盗龙属 Genus Corythoraptor 163

通天龙属 Genus Tongtianlong 164

擅攀鸟龙科 Family Scansoriopterygidae 165

树息龙属 Genus Epidendrosaurus 166

耀龙属 Genus Epidexipteryx 168

翼属 Genus Yi 168

近鸟类 PARAVES 170

义县龙属 Genus Yixianosaurus 171

驰龙科 Family Dromaeosauridae 172

小盗龙类 Microraptoria 173

中国鸟龙属 Genus Sinornithosaurus 173

小盗龙属 Genus Microraptor 176

纤细盗龙属 Genus Graciliraptor 179

长羽盗龙属 Genus Changyuraptor 181

钟健龙属 Genus Zhongjianosaurus 183

泛驰龙类 Pandromaeosauria 185

敏捷龙属 Genus Phaedrolosaurus 185

栾川盗龙属 Genus Luanchuanraptor 187

伶盗龙属 Genus Velociraptor 188

天宇盗龙属 Genus Tianyuraptor 189

临河盗龙属 Genus Linheraptor 189

振元龙属 Genus Zhenyuanlong 192

伤齿龙科 Family Troodontidae 192

中国鸟形龙属 Genus Sinornithoides 194

中国猎龙属 Genus Sinovenator 196

寐属 Genus Mei 197

曲鼻龙属 Genus Sinusonasus 199

金凤鸟龙属 Genus Jinfengopteryx 199

西峡龙属 Genus Xixiasaurus 202

辽宁猎龙属 Genus Liaoningvenator 202

大连龙属 Genus Daliansaurus 204

嘉年华龙属 Genus Jianianhualong 205

伤齿龙亚科 Subfamily Troodontinae 207

临河猎龙属 Genus Linhevenator 207

菲利猎龙属 Genus Philovenator 208

近鸟龙亚科 Subfamily Anchiornithinae 210

足羽龙属 Genus Pedopenna 211

近鸟龙属 Genus Anchiornis 212

晓廷龙属 Genus Xiaotingia 214

始中国羽龙属 Genus Eosinopteryx 215

曙光鸟龙属 Genus Aurornis 217

丝鸟龙属 Genus Serikornis

节选

蜥臀类恐龙导言 蜥臀类(Saurischia)是恐龙类的两大分支之一,另一分支是鸟臀类(Ornithischia)。顾名思义,蜥臀类具有类似蜥蜴和其他爬行动物的腰带结构:髂骨水平方向延伸,坐骨后腹方向延伸,耻骨则向前腹方延伸(Seeley, 1888);而鸟臀类则类似鸟类,耻骨向后腹方延伸。一般认为,蜥臀类包括两大分支:蜥脚型类(Sauropodomorpha)和兽脚类(Theropoda),前者的一些成员代表地球历史上出现过的体型最大的陆生动物,而后者则拥有恐龙类当中所有的肉食性动物。 一、蜥臀类恐龙的定义和分类 蜥臀类是Harry G. Seeley 于1887 年建立的一个目一级分类单元。在19 世纪中晚期,有关恐龙分类存在着不同方案(Huxley, 1870;Marsh, 1878b),Seeley 认为Othniel C. Marsh 于1878 年建立的分类方案更佳,即已发现的恐龙可划分为蜥脚目(Sauropoda)、兽脚目(Theropoda)、鸟脚目(Ornithopoda)和剑龙目(Stegosauria)四个目(Marsh,1878b),并在此基础上,基于腰带特征,把蜥脚目和兽脚目合并归入他新建立的蜥臀目(Saurischia),把鸟脚目和剑龙目合并归入新建立的鸟臀目(Ornithischia),并把蜥脚目、兽脚目、鸟脚目和剑龙目降低到亚目一级(Seeley, 1888)。Seeley 还认为,蜥臀目和鸟臀目源自不同的主龙类,因此恐龙类(Dinosauria)并非一个自然类群(Seeley, 1887)。Seeley 的这些观点随后被广泛接受,在很长时间内代表主流观点(Romer, 1956)。 自20 世纪70 年代开始,Seeley 有关恐龙类多起源的观点受到质疑,恐龙类单起源的观点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Bakker et Galton, 1974;Weishampel et al., 1990;Sereno, 1999b;Benton, 2014),不过,他建立的蜥臀目和鸟臀目这两个分类单元被广泛接受,一直沿用至今(Benton, 2014)。尽管如此,早在20 世纪70 年代,就有研究指出,蜥脚型类和兽脚类共享的腰带特征是近祖的,因此蜥臀目的单系性存在疑问(Bonaparte,1976;Charig, 1976);到了80 年代,一些学者甚至明确提出,相对兽脚类,蜥脚型类和鸟臀类有着更近的亲缘关系,组成一个叫做“植食恐龙类”(“Phytodinosauria”)的单系类群(Cooper, 1985;Bakker, 1986),甚至前者演化出后者(Bonaparte, 1976;Paul,1984)。存在一个单系的“植食恐龙类”的观点没有得到任何系统学分析的支持,因此,这一观点没有形成学术影响。现有证据显示,在兽脚类当中,一些和鸟类亲缘关系近的兽脚类亚类群也具有向后腹方延伸的耻骨,说明向后腹方延伸的耻骨在恐龙当中多次独立演化(Xu et al., 2002b;Clark et al., 2004)。 近年来的一些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兽脚类的主体和鸟臀类组成一个单系类群(Baron et al., 2017;Parry et al., 2017)——“鸟腿龙类”(“Ornithoscelida”)(Huxley, 1870)a;但这些研究也承认,其他两种假说,即蜥脚型类和兽脚类组成蜥臀类的主流假说和Robert Bakker 等提出的蜥脚型类与鸟臀类组成一个单系的“植食恐龙类”的假说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Parry et al., 2017)。不过,随后的一些研究否定了“鸟腿龙类”和“植食恐龙类”单系性的假说(Langer et al., 2017)。 总体而言,兽脚类、蜥脚型类和鸟臀类这三大分支之间的相互关系还需要更多工作才能理清,但恐龙类是一个由蜥臀类和鸟臀类组成的单系类群,蜥臀类包括兽脚类和蜥脚型类的传统观点,还是得到了更多已有证据的支持,其他有关恐龙类的分类方案还有待更多研究的确认。本书采纳传统的恐龙分类方案。 从骨骼学特征来看,支持蜥臀类单系性的特征来自身体各个部位,其中包括:颞区肌肉扩至额骨上,方轭骨叠覆至轭骨后支,颈椎加长,枢椎后关节突向外侧延伸,前部颈椎后关节突有上突,背椎有辅助椎间关节,手部长度超过肱骨和桡骨长度之和的45%,第四和第五掌骨近端分别位于第三和第四掌骨腹侧,以及手部第二指最长,明显不对称(Gauthier, 1986;Brusatte, 2012)。随着恐龙系统发育研究的进展,未来的研究将会证明,这些特征究竟是蜥臀类的共有衍征(synapomorphy),还是兽脚类和蜥脚型类各自独立演化出的同塑特征(homoplasy),抑或是一个更大类群的共有衍征。 近年来有关恐龙分类的一个重要变化在于系统发育分类学(phylogenetic taxonomy)的广泛应用,本书也采用这一分类方法。系统发育分类学仅包含两个分类阶元:种和种以上的演化支(clade),其中后者是一个严格的单系类群,没有具体的分类等级。曾经有研究提出,恐龙类不仅是单系的,而且应上升为纲一级的分类单元(Bakker et Galton,1974)。虽然恐龙类单系性的观点得到了广泛接受和认可(Weishampel et al., 1990;Sereno, 1999b;Benton, 2014),但恐龙纲这一分类单元的使用却没有推广开来,主要原因在于系统发育分类学日益流行,而这一分类学方法抛弃了林奈分类学的等级概念。 Jacques Gauthier(1986)给出了蜥臀类的第一个系统发育分类学的定义:蜥臀类包括鸟类和相对鸟臀类,与鸟类亲缘关系更近的所有恐龙,明确指出蜥臀类包含蜥脚型类和包括鸟类在内的兽脚类。这一定义被广泛接受,后期随着系统发育分类学的发展和规则的完善,对于分类单元的定义有了更好的规范(Sereno, 2005;Cantino et de Queiroz,2010),当前常用的一个蜥臀类的定义为:蜥臀类是包含Megalosaurus bucklandii Mantell,1827 而非Iguanodon bernissartensis Boulenger in Beneden, 1881 的最大包容演化支(见董枝明等,2015)a。恐龙类的另外一个主要分支——鸟臀类的系统发育分类定义是包含Iguanodon bernissartensis Boulenger in Beneden, 1881 而非Megalosaurus bucklandii Mantell,1827 的最大包容演化支(见董枝明等,2015);恐龙类的定义则是包含Megalosaurus bucklandii Mantell, 1827 和Iguanodon bernissartensis Boulenger in Beneden, 1881 的最小包容演化支。 但如前所述,当前研究尚未就恐龙三大支系之间的关系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鸟腿龙类”和“植食恐龙类”单系性的可能性还未完全排除,因此,有关恐龙类、蜥臀类和鸟臀类的主流系统发育分类学定义潜在存在问题。如果未来研究确认了“鸟腿龙类”的单系性,那么上面有关恐龙类的系统发育分类的定义就会把蜥脚型类恐龙排除在恐龙家族之外,上面有关蜥臀类的定义也需要做相应修改。如果未来研究确认了“植食恐龙类”的单系性,那么上面有关鸟臀类的定义将存在问题。因此,更稳定的恐龙类、蜥臀类和鸟臀类的系统发育分类定义应该分别为:恐龙类是包含Megalosaurus bucklandii Mantell, 1827,Iguanodon bernissartensis Boulenger in Beneden, 1881 和Diplodocus longus Marsh, 1878 的包容性最小的演化支;蜥臀类是包含Diplodocus longus Marsh, 1878 而非Iguanodon bernissartensis Boulenger in Beneden, 1881 的包容性最大的演化支;鸟臀类是包含Iguanodon bernissartensis Boulenger in Beneden, 1881 而非Megalosaurus bucklandii Mantell, 1827 和Diplodocus longus Marsh, 1878 的包容性最大的演化支。 从操作的角度,这些定义具有两个优点:一、依赖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这个单一标准,让分类系统成为完全嵌套的阶层体系,而不是采用几种标准的结合;二、定义稳定,即便未来的系统发育研究出现不同的假说,恐龙类及其主要类群在包含成员和鉴定特征方面与传统认知也不会产生太大差别,这对于学术交流非常重要。 在本书中,我们采用的蜥脚型类的系统发育分类定义是:包含Diplodocus longus Marsh, 1878,但不包含Megalosaurus bucklandii Mantell, 1827 和Iguanodon bernissartensis Boulenger in Beneden, 1881 的包容性最大的演化支;兽脚类的系统发育分类定义是:包含Megalosaurus bucklandii Mantell, 1827,但不包含Diplodocus longus Marsh, 1878 和Iguanodon bernissartensis Boulenger in Beneden, 1881 的包容性最大的演化支。 蜥脚型类主要包含七个亚类群(subgroup)和一些难以归入这些亚类群的物种,这些亚类群包括板龙科(Plateosauridae)、大椎龙科(Massospondylidae)、马门溪龙科(Mamenchisauridae)、梁龙超科(Diplodocoidea)、腕龙科(Brachiosauridae)、盘足龙科(Euhelopodidae)和泰坦巨龙类(Titanosauria)。其中梁龙超科包括梁龙科(Diplodocidae)、叉背龙科(Dicraeosauridae)和雷巴齐斯龙类(Rebbachisauroidea)三个亚类群。有关蜥脚型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尚存一些争议,基于目前主流的系统发育假说,蜥脚型类中公认的依次包容性更小的演化支有真蜥脚类(Eusauropoda)、新蜥脚类(Neosauropoda)、阔鼻龙类(Macronaria)和泰坦巨龙形类(Titanosauriformes),每一演化支的系统发育分类定义见相关章节。 常见的兽脚类有18 个亚类群和一些难以归入这些亚类群的物种,这些亚类群包括埃雷拉龙类(Herrerasauria)、腔骨龙超科(Coelophysoidea)、双嵴龙科(Dilophosauridae)、角鼻龙类(Ceratosauria)、巨龙超科(Megalosauroidea)、肉食龙类(Carnosauria)、暴龙超科(Tyrannosauroidea)、似鸟龙类(Ornithomimosauria)、美颌龙科(Compsognathidae)、阿尔瓦雷兹龙超科(Alvarezsauroidea)、镰刀龙类(Therizinosauria)、窃蛋龙类(Oviraptorosauria)、驰龙科(Dromaeosauridae)、伤齿龙科(Troodontidae)、擅攀鸟龙科(Scansoriopterygidae)、半鸟龙亚科(Unenlagiinae)、近鸟龙亚科(Anchiornithinae)以及鸟翼类(Avialae)(Novas et Puerta, 1997;Czerkas et Yuan, 2002;Zhang et al., 2002;Weishampel et al., 2004b;Xu et al., 200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六册(总第十册) 蜥臀类恐龙》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51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