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糜振玉
页数:384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03029807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汇集钱学森关于军事科学的论述,评述了他对现代中国军事科学的贡献,可供军事科学研究工作者了解和研究钱学森军事科学思想。
目录
《钱学森科学技术思想研究丛书》序
前言
上篇钱学森相关现代军事科学的论著和书信
第一章系统工程与军事系统工程3
第一节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3
第二节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13
第三节军事系统工程24
第四节作战模拟是一门重要科学技术40
第二章战略与战役理论47
第一节我国今后二三十年战役理论要考虑的几个宏观问题47
第二节军事技术装备与战役理论的关系64
第三节我国国防经济学所面临的任务67
第四节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国防建设76
第三章信息化战争与信息化军队79
第一节钱学森谈信息化战争问题79
第二节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组建成为21世纪的信息化人民军队81
第三节在国防科工委首届科技学术交流大会上的书面发言82
第四章军事科学与军事科学体系84
第一节关于军事科学的结构问题84
第二节在“军事系统工程学研究发展20年报告会”上的书面发言89
第三节军事科学院王祖训院长拜访钱学森同志座谈记录90
第四节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为中央军委做好参谋咨询工作94
第五节如何培养科技帅才95
第五章科技情报工作现代化97
第一节情报资料、图书、文献和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及其影响97
第二节科技情报工作的科学技术102
第三节21世纪的国防科技情报研究114
第六章钱学森心系军事科学的书信116
第一节科学技术发展与战争形态的转变116
第二节军事哲学交流124
第三节军事科学学科建设与拓展研究内容136
第四节发展国防科技159
下篇钱学森现代军事科学思想研究
第七章军事系统工程思想研究183
第一节大力加强军事系统工程和军事运筹学研究,积极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183
第二节爱国主义、创新精神与前瞻性思考188
第三节作战模拟方法学在中国189
第四节学习钱学森科学思想,推动军事系统工程的发展194
第五节钱学森大力促进我军军事运筹与军事系统工程的发展199
第六节迎接军事运筹学发展的新阶段202
第七节钱学森在军事科学与系统工程领域的卓越贡献207
第八章军事系统工程方法与实践212
第一节关于军事决策科学化的思考212
第二节钱学森系统科学的战略思考与实践218
第三节钱学森对作战模拟工作的指导234
第四节钱学森的系统思想与战争设计工程236
第五节钱学森与作战实验室241
第六节战争工程与钱学森系统思想246
第七节综合集成技术在空军的若干实践及思考258
第八节在海军装备体系论证中对综合集成研讨厅理论的理解与应用265
第九章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思想2H
第一节钱学森带领我们走过从导弹到卫星的路2H
第二节钱学森发展中国航天事业的战略思想273
第三节钱学森与航天系统工程282
第四节钱学森科学研究的敬业创新精神290
第十章军事科学现代化和军事科学体系296
第一节钱学森现代军事科学学科建设思想296
第二节钱学森对军事科学现代化的创见310
第三节钱学森军事理论与人才观318
第十一章国防科技大学建设思想321
第一节中国人民有志气,独立自主创七系321
第二节情牵国防科技大学,培养科学技术帅才322
第三节钱学森与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科建设326
第四节钱学森与原国防科技大学的组建331
第十二章国防科技思想335
第一节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情系中华335
第二节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与新时期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340
第三节钱学森与国防科技345
第四节钱学森与中国军事高科技351
第五节钱学森的情报科学技术思想与国防信息体系建设354
后记367
节选
上篇钱学森相关现代军事科学的论著和书信 第一章系统工程与军事系统工程 第一节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最 要完成新时期的总任务,在20世纪末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强国,必须大大地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这是大家所认识了的。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指出,我们现在不但科学技术水平低,而且组织管理水平也低,后者也影响前者。要解决组织管理水平低的问题,首先要认识这个问题,要认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只有充分认识我们的管理水平低、管理工作存在着混乱的情况,我们才能够切实地总结经验教训,不但要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要学习和掌握合乎科学的先进的组织管理方法。否则,我们就会继续浪费时间、人力和资金,就不能完成我们的宏伟任务。 有了认识只是第一步,还要做两方面的工作:第一个方面是要改革目前我国上层建筑中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特别要打破小生产的经营思想,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革组织管理。我国虽然早巳是社会主义国家了,但意识落后于存在,小生产的经营思想还根深蒂固,我们不懂得用大生产的经济规律去组织生产,这就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必须在上层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革。 第二个方面是要使用一套组织管理的科学方法。我国在科学的组织管理工作中的先行者是华罗庚教授,他在60年代初期就对“统筹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大庆油田、黑龙江省林业战线、山西省大同市口泉车站、太原铁路局、太钢,以及一些省市公社和大队的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赞许和鼓励。我们在这里想就这第二个方面,讲点意见,也就是从总结组织管理的经验,讲讲建立起比较严密的组织管理科学技术体系,以及培养组织管理的科学人才,以此引起大家进一步的讨论,从一个侧面帮助管理水平的提髙。 现在我们来讲一讲组织管理工作的历史发展情况。先从工程技术方面说起。在历史上,例如作为个体劳动者的一个泥瓦匠,他要造房子,首先要弄到材料,选定一个可行的方案,然后进行建设。他要建造一间什么样的房子,在他动手建造之前,房子的形象巳经存在于他的头脑之中。他按照一定的目的来协调他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并且随着不断出现的新的情况来修改原来的计划。在整个劳动过程中,他既构想这所房屋的“总体”结构,又从每一个局部来实现房屋的建造;他是管理者也是劳动者,两者是合一的。后来生产进一步发展了,在手工业工场里,出现了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马克思说:“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马克思又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一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一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这是说有了职能的分工,在一切规模较大的工程技术中,都有“总体”,都有“协调”问题,都需要有个指挥来从总体运动的观点协调个人活动。在手工业工场里,这个指挥就是“监工”。后来生产进一步发展,在产业革命后出现的大工业的生产中,这个指挥就是“总工程师”。在制造一部复杂的机器设备时,如果它的一个一个局部构件彼此不协调,相互连不起来,那么,即使这些构件的设计和制造从局部看是很先进的,但这部机器的总体性能还是不合格的。因此必须有个“总设计师”来“抓总’协调设计工作。 从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活动的规模有了很大的扩展,工程技术装置复杂程度不断提高。40年代,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参加者有1.5万人;60年代,美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的参加者是42万人。要指挥规模如此巨大的社会劳动,靠一个“总工程师”或“总设计师”是不可能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国防尖端技术,开展了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同样碰到了这个问题。总之,问题是怎样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投资,最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最新成就,来完成一项大型的科研、建设任务。问题来了就促使我们变革。 我们把极其复杂的研制对象称为“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例如,研制一种战略核导弹,就是研制由弹体、弹头、发动机、制导、遥测、外弹道测量和发射等分系统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它可能又是由核动力潜艇、战略轰炸机、战略核导弹构成的战略防御武器系统的组成部分。导弹的每一个分系统在更细致的基础上划分为若干装置,如弹头分系统是由引信装置、保险装置和热核装置等组成的;每一个装置还可更细致的分为若干电子和机械构件。在组织研制任务时,一直细分到由每一个技术人员承担的具体工作为止。导弹武器系统是现代最复杂的工程系统之一,要靠成千上万人的大力协同工作才能研制成功。研制这样一种复杂工程系统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把比较笼统的初始研制要求逐步地变为成千上万个研制任务参加者的具体工作,以及怎样把这些工作最终综合成一个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研制周期短、能协调运转的实际系统,并使这个系统成为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有效组成部分。这样复杂的总体协调任务不可能靠一个人来完成,因为他不可能精通整个系统涉及的全部专业知识。他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数量惊人的技术协调工作。这就要求以一种组织、一个集体来代替先前的单个指挥者,对这种大规模社会劳动进行协调指挥。在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科研部门建立的这种组织就是“总体设计部”(或“总体设计所”)。 总体设计部由熟悉系统各方面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组成,并由知识面比较宽广的专家负责领导。总体设计部设计的是系统的“总体”,是系统的“总体方案”,是实现整个系统的“技术途径”。总体设计部一般不承担具体部件的设计,却是整个系统研制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抓总单位。总体设计部把系统作为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进行研制,对它的所有技术要求都首先从实现这个更大系统技术协调的观点来考虑;总体设计部把系统作为若干分系统有机结合成的整体来设计,对每个分系统的技术要求都首先从实现整个系统技术协调的观点来考虑;总体设计部对研制过程中分系统与分系统之间的矛盾、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矛盾,都首先从总体协调的需要来选择解决方案,然后留给分系统研制单位或总体设计部自身去实施。总体设计部的实践,体现了一种科学方法,这种科学方法就是“系统工程”(system sengineering)0“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方法的科学性。 正如列宁所说:管理的艺术并不是人们生来就有,而是从经验中得来的。系统工程来源于千百年来人们的生产实践,是点点滴滴经验的总结,是逐步形成的,在近年才上升为比较完整的一门科学战术。 除了复杂工程系统的组织管理技术的发展以外,还有另一个领域的发展,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这在国外也叫“经营科学”(management science),现在我们来讲讲这方面的发展情况。我们说: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些组成部分称为分系统。虽然有意识地把工厂企业称作为一个系统,现在还不普遍,但使用“系统”这个词却很经常。例如,我们常说某厂的财会系统(管钱的)或某厂的动力系统(管能源的)。就一个工厂而言,任何一个分系统,包括工厂本身这个整系统在内,都由下列六个要素组成。“人”当然是第一要素,其他五个要素分为物和事两类。物包括三个要素:物资(能源、原料、半成品、成品等),设备(土木建筑、机电设备、工具仪表等)和财(工资、流动资金等)。事包括两个要素:任务指标(上级所下达的任务或与其他单位所订的合约)与信息(数据、图纸、报表、规章、决策等)。从历史上一个个体劳动者泥瓦匠的工作开始,就包含这六个要素。那时人当然是有的,不过是个体;砖瓦孰料便是物资;斧锯瓦刀是设备;钱当然是个因素;任务指标是明确的;信息可能全部都存放在泥瓦匠这个人的头脑中。在现代的大工厂中,还是这六种要素,只不过规模空前地扩大。在工厂这个整系统中,各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就凭这六个要素的流通而得以体现。 经营管理作为一门科学萌芽于20世纪初。可能第一个发现就是今天称之为“工时定额”的这门学问。这是关于工序的,简单地说就是研究在一定的设备和条件下,某一道工序的最合理的加工时间。第二个发明是线条图?,这是有关调度计划的,可以说是后面我们讲的“计划协调技术”(PERT)的先驱。再后来出现了质量控制,在这里质量不是一个个体部件的属性,而是一个统计概念,是一批同一种部件的属性。可以看到就在这时,数理统计或数学进人了经营管理的领域。这是一件大事,因为数学这个所谓科学的皇后被引进到工厂经营管理这样一种“简单”的事务中。但这些都是1940年以前的事,当时人们还没有有意识地认识到工厂是一个系统。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是工时定额与线条图。工序是线条图的组成部分,工序与工序之间本来存在着有机联系,但在线条图中没有得到明确的反映,因而线条图没有表达出系统这个概念。只是到了50年代,出现了计划协调技术,这种关系才以网络的形式得以表达。网络是某些系统的最形象、最简洁的表达形式,它的成功应用和得到普遍承认,便是系统重要性的一个证明。 1940年以后,由于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系统的一个重要属性——信息反馈,逐渐加深了认识。其实信息反馈这一现象早在蒸汽机的调速器中就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