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农村社会保障

封面

作者:徐强,张开云

页数:237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03070712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既反映国内外农村社会保障近期新研究成果,又体现新形势下农村社会保障的新进展、新特点及发展方向的教材。全书共分为9章,包括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概述、农村社会救助、农村贫困治理政策与实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障、长期护理保障、农村社会福利、农村传统保障和国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内容。与同类教材相比,本书内容丰富、篇幅适中,实用性和可读性较强。
本书既适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公共管理专业的师生作为教材使用,也适合对“三农”问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特色

吸纳国内外农村社会保障第一研究成果,体现新形势下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新动态,并且还融入了我们自己在研究中的新收获。

目录

目录

第一章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概述1

第一节农村社会保障的内涵与特征2

第二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6

第三节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简史15

第四节农村社会保障的成就、问题与展望24

第二章农村社会救助34

第一节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体系35

第二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7

第三节农村五保供养44

第四节灾害救助50

第三章农村贫困治理政策与实践61

第一节农村扶贫的基本概念62

第二节农村贫困治理的政策演进67

第三节农村扶贫的实践分析82

第四节乡村振兴时期农村建设展望87

第四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96

第一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97

第二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111

第三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与展望121

第五章农村医疗保障132

第一节农村医疗保障发展历程133

第二节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模式141

第三节国外农村医疗保障制度144

第四节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如何完善148

第六章长期护理保障159

第一节长期护理保障的基本内涵160

第二节我国长期护理保障政策的现状164

第三节农村长期护理保障的现状、困境与探索方向169

第七章农村社会福利182

第一节农村社会福利概况183

第二节农村社会福利的具体内容与展望186

第八章农村传统保障198

第一节农村传统保障的概念与特征199

第二节农村传统保障的形式与内容200

第三节农村传统保障的现状207

第四节农村传统保障的未来发展209

第九章国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214

第一节德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215

第二节日本农村社会保障制度222

第三节印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229

节选

第一章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农村社会保障的内涵、特征。 2.了解多维视角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3.理解和掌握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4.了解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简史。 5.理解农村社会保障的成就、问题与展望。 导入案例 农村新型养老模式来了!打通农村养老的“最后一百米” 在镇江句容下蜀镇亭子村的北山澜庭日间照料中心,老人们正在读报、做康复。北山澜庭日间照料中心依托北山澜庭小区,配套设有活动室、书法室、理发室、中医理疗室、康复室等,其服务主要面向亭子村及周边社区老人。目前,该中心委托第三方句容市幸福里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化管理运营,自2020年7月份投入使用以来,北山澜庭日间照料中心共计开展活动24场。 句容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句容市下蜀镇60岁以上老年人达1.03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9.4%,下蜀镇从实际出发,着力打通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最后一百米”,让夕阳红真正“红”起来。 2020年,句容下蜀镇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养老服务模式,完善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在集中居住的自然村中建设6家村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让老年人真正用得上,满足农村老人“离家不离村”的养老需求。句容下蜀镇空青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位于空青村范巷自然村,这里四面环山、风景如画,是下蜀镇打造的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之一。配套设有农家书屋、共享食堂、心理疏导室、办公区、健身区、棋牌区等。范巷自然村作为下蜀镇“美丽乡村示范点”,将茶园、山产、田园、文化、教育、养老六产融合在一起,积极改善公共服务,增强乡村活力。 多元化的养老方式,让农村老人有了更多的归属感,使得更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受益。句容下蜀镇裕课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于长江花园安置小区,内有桥头、下蜀、沙地、裕课四个村的安置村民,人口密集,活动丰富。裕课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联合句容“助老帮帮团”,定期开展健康讲座、手工、文娱等兴趣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句容下蜀镇六里村严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位于六里村严巷自然村,临近村口,设有文体广场,视野开阔。严巷村共有184户人家,人口374人。村民大多数外出务工,只有少数在家务农,养老问题成为该村亟待解决的问题。村委会积极盘活集体用房,打造便民服务,营造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沙地村朱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则位于沙地村朱庄自然村,作为村书记领办项目被重点打造,面积达150平方米,前后有健身广场,配套设有活动中心、图书角、党员活动室等。 此外,自2019年11月起,句容下蜀镇积极为80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每月一次的居家上门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家庭保洁、测量血压血糖等。为确保服务质量,积极与市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共举办了12场护理员月度培训。截至2020年底,下蜀镇接受上门服务的高龄老人达1600人,累计上门服务1.5万余次。 句容市下蜀镇的探索是江苏全省创新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记者从江苏省民政厅获悉,全省各地都在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立足本乡本土创新农村养老服务模式。一些新型农村养老模式应运而生。 江苏各地充分发挥江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优势,通过网格化治理方式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南京、泰州等地搭建网格化养老服务架构体系,依托基层网格员对农村地区空巢、留守、独居等老年人开展定期走访活动。常州、南通等地开展网格化邻里养老服务,由街镇级养老服务中心连锁运营村级连锁服务点。 同时,创新“慈善+农村养老”模式。引导慈善组织、慈善基金参与,为农村困难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苏州引入信托公司,设立慈善信托,捐款定向用于农村地区居家社区长期照护服务项目。南京市建成全国首个市级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探索建立农村地区低龄助高龄的养老志愿服务体系。 江苏还创新“社会+农村养老”模式,积极运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江苏省财政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养老服务组织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困难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门等专业化服务,下拨300万元设立农村留守老年人精神关爱项目。在苏北部分县区,通过建设“农村养老幸福小院”等方式,进行农村地区邻里守望、互助养老试点。 资料来源:王敏 农村新型养老模式来了!打通农村养老的“最后一百米”,2021-03-05,略有改动。 思考题 农村养老保障跟社会救助如何结合起来? 第一节 农村社会保障的内涵与特征 一、农村社会保障的内涵 “社会保障”一词源于英文“social security”,最早出现在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社会保障法》中,这也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标志之一。国际劳工局将社会保障的内涵界定为: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措施向其成员提供的用以抵御因疾病、生育、工伤、失业、伤残、年老和死亡而丧失收入或收入锐减引起的经济和社会灾难的保护、医疗保险的提供,以及有子女家庭的补贴。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在《贝弗里奇报告》中对社会保障的内涵界定是:社会保障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公共福利计划,目的是保护全体公民,避免其因失业、疾病、老年及家人死亡而丧失收入来源或导致工资收入大幅度减少,并通过社会服务和社会救助为全体公民提供福利。这一界定强调的是社会保障的公共福利性质。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我国的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补充保障构成。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向由于贫困及各种灾害等原因造成的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无偿提供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以社会劳动者为保障对象,在劳动者因年老、疾病、生育、失业、死亡等原因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部分地或全部地失去正常工资收入时提供物质帮助。保障参保者的基本生活是社会保险提供的最核心保障。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各种福利机构及福利企业向社会成员提供超值服务或福利津贴,使社会成员在基本生活水平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福利待遇,这是一种层次较高的社会保障制度。补充保障是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的,非政府主导和非强制性的各种社会化保障机制的统称。 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社会保障的共性,也有自身的个性。农村社会保障,顾名思义是面向农村户籍的公民或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我国的学者基于自身的理解,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内涵界定有不同的观点。 李斌宁认为,农村社会保障是以法律为依据,以国家、集体、农民投入为主体,对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因意外事故而在生活上发生困难的农户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其目的是稳定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② 张秀生和马晓鸣认为,农村社会保障是农村风险管理机制的基本形式,对于农民个人来说,它是一种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是农民生存和生活的“安全网”。农村社会保障是面向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是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农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制度。③ 卫东鸣认为,农村社会保障是相对于城市社会保障而言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社会或国家,为了保证农村社会成员个人获得必要的福利,保证其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立法实施的一种公共计划。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在于实现部分社会财力的转移,缩小农村贫富差距,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稳定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全面进步。① 不同学者对农村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和内涵的解释为学习、理解这一概念奠定了基础,也丰富了我们的认知。本书认为,农村社会保障与城镇社会保障相对应,是在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特定阶段,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服务的制度,即农村社会保障是国家和政府主导的、依法构建的、以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为基本目标的、社会和市场力量参与、多元主体共担风险的社会保护制度系统(表1-1)。 表1-1 农村社会保障的内涵 类别 内涵分析 责任主体 国家和政府主导、社会协同、个人参与 保障对象 农村居民 制度条件 相关法律法规 核心功能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 筹资方式 个人缴费、政府补贴、集体补助 基本机制 互济互助(代际互助、家庭互助、民间互助) 基本目标 基本生活 理想目标 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尊严、体面生活/社会团结 二、农村社会保障的原则与特征② (一)农村社会保障的原则 1.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 社会保障水平一般是指国民所能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程度。基于此,我们认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是指农村居民所能享受的农村社会保障待遇程度。“待遇程度”指标既可以用制度待遇的绝对数额来表示,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同类制度待遇的数额进行比较来确定,还可以用人均农村社会保障支出、人均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占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或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总体来看,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会保持上升趋势,但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不能超越经济增长水平。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低,而且存在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众多、社会财富积累不足等问题。这些因素决定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社会保障的提升水平必须要适度。如果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定得过高,则会增加农村居民的负担,增加财政补贴的支出额度。我国广大农民群众和各级财政经济上都不宽裕,承受能力有限,过高的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将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只能实行以保障基本生活为标准的社会保障。一方面要保持适当的缴费水平,另一方面要保持适当的待遇水平。农村社会保障要能够保证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使大多数人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 2.国家主导原则 根据发达国家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经验和我国政府与学界对社会保障达成的共识,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本应是国家,农村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更应是国家。国家主导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以中央与地方财政支持为主。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期,为了推动制度快速落地和扩大覆盖面,中央与地方财政各按一定的比例来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如中央占40%,地方占40%,个人占20%。所以,农村社会保障建立初期在资金筹集上应以中央与地方财政为主导,个人账户为辅助(但是必须实行享受与投保对等原则)。二是国家强力推行。第一,强力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网络体系,保障体系要覆盖农村,每个乡(镇)都设立农村社会保障站,每个乡(镇)都设立社会保障协管员;第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保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特别是要保障资金到位;第三,将县、乡(镇)等农村基层组织主要负责人的考核和晋升与当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与政策的落实情况及其效果结合起来。 3.多层次原则 国家或政府主导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基本保障制度组成。这些基本制度一般用于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要想提高保障质量和保障水平,必须构建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多层次原则体现在:第一,根据农村区域内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设定不同的缴费档次,并制定与之匹配的保障水平。第二,在建立基本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补充保障,如补充性的商业保险、社区福利等。第三,采取有效举措,做好家庭保障。老年照顾、儿童照顾、家庭互助等社会保障服务非常重要,国家必须出台相关制度或政策鼓励这些服务的正常提供。 (二)农村社会保障的特征 1.公平性 农村社会保障的公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农村社会保障》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50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