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晓霞
页数:280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2250756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从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综合运用社会学、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对社会道德风尚变迁进行研究。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与社会道德风尚的内在关联,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与社会道德风尚的关系,对农村社会道德风尚的现状进行反思,就如何发掘儒家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的文化资源,优化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的制度建设和保障,创新社会道德风尚建设途径,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进行研究。以期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形成乡村道德风尚建设的合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良好道德风尚。
作者简介
陈晓霞,女,硕士研究生,现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多年从事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研究传播及文化旅游产业的管理工作。主持并参与国家、省、市科研课题近20项,并多次获国家、省、市奖励,根据科研成果形成了个人专著《跟着孔子去游学》《有节—儒家智慧》《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微山湖民间故事》《游学三孔》等6部,在新华社《中国行政参阅》《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孔子研究》《艺海》《山东文学》等报纸、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100多篇。
目录
章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23
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 23
一、农业问题…………………………………………………………………………………………………………………….. 23
二、农民问题…………………………………………………………………………………………………………………….. 24
三、农村问题…………………………………………………………………………………………………………………….. 24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涵解读…………………………………………………………………………………. 25
一、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25
二、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点…………………………………………………………………………………………. 26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注意处理好的四个关系……………………………………………………… 27
第三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28
一、理论意义…………………………………………………………………………………………………………………….. 28
二、实践意义…………………………………………………………………………………………………………………….. 30
第二章 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的意义……………………………………………………………………………………………………. 32
节 社会道德风尚的基本内涵…………………………………………………………………………………………. 32
一、社会公序良俗…………………………………………………………………………………………………………….. 32
二、社会道德…………………………………………………………………………………………………………………….. 38
三、社会道德风尚…………………………………………………………………………………………………………….. 42
第二节 乡村社会道德失范现象及其反思……………………………………………………………………………….. 45
一、乡村社会道德失范现象…………………………………………………………………………………………….. 46
二、 对乡村社会道德失范的反思…………………………………………………………………………………… 48
第三节 乡村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的现实意义…………………………………………………………………………… 51
一、高尚社会道德是美好生活题中应有之义…………………………………………………………………. 51
二、高尚社会道德既兴国又立人…………………………………………………………………………………….. 51
三、良好的社会道德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52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与社会道德风尚的内在关联……………………………………………………………………….. 56
节 社会道德风尚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56
一、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的物质与文化基础…………………………………………………………………….. 56
二、社会道德风尚的向好转变…………………………………………………………………………………………. 60
三、道德失范现象及其对乡村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65
第二节 产业兴旺与社会道德风尚之关联……………………………………………………………………………….. 67
一、产业兴旺的丰富内涵………………………………………………………………………………………………… 67
二、社会道德风尚是产业兴旺的必然要素…………………………………………………………………….. 72
三、损害乡村产业发展的道德失范行为…………………………………………………………………………. 74
第三节 社会道德风尚与生态宜居之关联……………………………………………………………………………….. 75
一、生态宜居的内涵………………………………………………………………………………………………………… 75
二、生态宜居的类型………………………………………………………………………………………………………… 76
三、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78
四、生态宜居面临的严峻挑战…………………………………………………………………………………………. 79
第四节 社会道德风尚与乡风文明之关联……………………………………………………………………………….. 80
一、社会道德风尚寓于乡风文明之中…………………………………………………………………………….. 80
二、乡风文明与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相互促进…………………………………………………………………. 84
三、乡风文明视阈下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的意义…………………………………………………………….. 84
四、乡风文明与社会道德风尚建设面临的困境…………………………………………………………….. 86
节选
前言
孔子云:“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群书治要(校订本)[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4:227-228.中国文化的灵魂就是道德,道德在人心,道德教化是中国文化得以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所在。一个社会的道德理想、道德价值观念,总是会反映到一定的社会政治实践中,并通过政治强力推进某种道德价值体系与价值理想。道德是人的道德,人的需要兼具道德要求。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在与专家学者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中国古代文化里,“道德”含义如《中庸》所言,“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道德”二字可以统摄世间的伦理内涵。《礼记·中庸》云:“人道敏政。”在中国文化里,“融国家于社会人伦之中,纳政治于礼俗教化之中,而以道德统括文化,或至少是在全部文化中道德气氛特重,确为中国的事实”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49:22.。道德教化对国家而言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上行下效是它的内在原理和不变规律。乡村振兴就是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开展乡村道德风尚建设是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问题。
2019年1月19日,山东省社科规划办公布了全省2019年度社科规划项目,我主持申报的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社会道德风尚研究”有幸被列为决策服务类项目。为了做好课题研究,我带领课题组成员深入乡村社区、走进乡镇企业、进入中小学校等,通过走访、座谈、召开座谈会、参与活动等多种方式展开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乡村社会道德风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设立了多个专项研究课题,在对最新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本课题独有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研究立足乡村实践具有以下特点:
一、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这一背景,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阈来研究社会道德风尚建设。课题研究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入手,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涵进行解读。明确乡村传统道德风尚建设是时代的迫切呼唤,明确乡村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的现实意义,针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结合乡村道德建设实际展开调查研究。
二、开展乡村振兴战略与社会道德风尚内在关联的研究。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社会道德风尚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有着内在联系。基于这样一种情况,课题组的研究思路更加丰富,研究视野也较为开阔,力求使道德的社会影响力渗透到乡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之宗旨在于修己尽伦,于尽伦中修身显性。以德行引导农民,纠正、克服道德失范,以美德倡导高尚,提高道德水平,遵循道德规范而为,形成优良的社会道德风尚。
三、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道德精华及教育智慧。习总书记指出,“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进一步指出,“法安天下,德润人心”。道德乃人的生命之寄托,而伦理则是成就道德的土壤。儒家提倡的道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仁、义、礼、智、信作为儒家文化的“五常”,是社会成员之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修身、勤俭、治家、勉学、孝道、和睦为儒家道德的精髓。儒家博大精深的道德教育体系以“明人伦”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五伦”对新时代我国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具有积极影响和借鉴价值。
四、将多学科研究成果运用到乡村社会道德风尚建设。乡村社会道德风尚建设,既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社会道德风尚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程度的重要标杆,社会风气、社会环境会影响人的道德水平,同样,个人的道德状况也影响社会风气的变化。本研究注重汲取多学科研究成果,并运用到乡村社会道德风尚建设,比如社会正能量引导、关怀道德代际传承、道德立法建设等,因为道德影响力生发路径,就是从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从自律到现实行为,只有强化自律意识,塑造优良品质,养成高尚人格,信守道德信仰,才能达到道德价值共识,形成乡村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五、注重优化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的环境。道德是知行合一的生命实践,道德系乎真诚之心以及此心之念念相续,道德即良知,道德修养即致良知。道德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器,通过道德的教育、示范、引导、评价、践行等方式和途径来实现。优化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的环境,通过道德立法建设、优化网络运行监管与监督、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进行道德评价等,能形成良好社会舆论氛围,有效引领人们自觉践履道德,形成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提高道德境界。
六、探究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的基本路径。道德的教育功能发挥是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在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实现的,道德的调节是借以唤起人们的道德责任和良心,引导、纠正、调整人们的道德行为,并对相关利益涉及方产生知、情、意、行的感化和影响。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的基本路径,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道德风尚,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紧抓乡村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的工作重点,完善乡村道德教育体系,强化乡村社会道德风尚建设措施,加强乡村干部职业道德教育,形成乡村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的强大合力。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必须加大乡村社会道德风尚建设力度。“百行德为首”,社会道德风尚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程度的重要标杆。工作中要加强党对乡村道德建设的领导,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促进乡村居民道德自觉的培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升个人道德品质,传承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确保乡村道德风尚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并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