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静
页数:305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2039839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对歌德与艺术关系的发展采取编年史研究方式,主要是以歌德生活的地点为各章的分期,试图梳理出歌德艺术实践与艺术观发展变化的清晰脉络。本书主要关注点有:1. 注重分析歌德成长的时代精神氛围与他的艺术观形成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辨析歌德艺术观形成的精神来源的类别,以及分析歌德是怎样接受与改变这些精神资源,并如何使之成为自己观察和体验世界的独特方式。2. 歌德在艺术史理论领域的地位与贡献。歌德是德国艺术史理论的主要构建者,他为德国艺术理论确立了一些重要的范畴。歌德是处在温克尔曼-歌德-沃尔夫林这样一个古典主义美学精神的艺术史论谱系上,这个谱系在德国艺术史学科中占有主流地位。沃尔夫林在《艺术中的形式感》(1931)中提出了对比南北艺术的八个范畴,这一理论是他在歌德“象征”观念影响下所形成的,对于艺术史论领域的研究意义重大。3. 本书将歌德的科学研究与艺术实践进行整合并给予汇通性思考和研究,以歌德两本科学专著《植物变形》(1790)和《色彩理论》(1810)为例,探讨其关于自然-科学-艺术的观点。本书在梳理20世纪众多学者歌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歌德的各种发现及其在科学-艺术方法论方面的崇高地位进行辩护。本书涉及的是国内歌德研究界尚未特别关注的研究领域,将歌德的艺术评论与文学创作进行整合而给予汇通性思考和研究,并结合具体视觉艺术作品分析歌德艺术观的发展,是跨学科领域的一次尝试。本书参考较多的靠前上一手的歌德研究文献,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前沿性。
作者简介
王静,女,1974年生,江苏南京人。2001年9月-2004年6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2009年9月- 2012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近几年发表学术论文30来篇,其中有多篇核心。代表性的有:《歌德魏玛前十年戏剧的主题分析——论歌德古典主义精神的建构与呈现》,《戏剧艺术》2014年第2期;《美与特征之辩——论由希尔特“特征论”引发的美学思考》,《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论歌德意大利时期的批评原则》,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论歌德后期新古典主义精神的发展》,《北方论丛》2013年第3期. (核心)等。
本书特色
歌德一般被视为画家诗人、视觉诗人,这种称谓主要突出了视觉艺术在歌德文学与艺术活动中的关键作用,歌德与视觉艺术的关系于是成为理解歌德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本书深化、细致化歌德一生的艺术观,以歌德生活的地点为各章的分期标准,以歌德怎样接受这些艺术氛围的影响,及其主要艺术观的形成与发展变化,作为每一章的重点分析主题。
目录
第一章 法兰克福时期(1749—1765)
第一节 18世纪德国的古典学研究
第二节 歌德的古典教育
第三节 歌德与荷兰艺术
第四节 歌德与巴洛克一洛可可风格的艺术
第二章 莱比锡时期(1765—1770)
第一节 歌德与奥塞尔
第二节 莱辛与拉奥孑L问题
第三节 歌德对新古典主义理解的变化
第三章 斯特拉斯堡与韦茨拉尔时期(1770—1776)
第一节 歌德与赫尔德
第二节 《论德国的建筑艺术》(1772)
第四章 魏玛十年(1776—1786)
第一节 古典精神与断念
第二节 路德肖像画中的精神
第三节 几部心灵戏剧
第四节 诗体《伊菲格涅耶》
第五章 意大利之行(1786.9—1788.6)
第一节 《意大利游记》
第二节 帕拉迪奥
第三节 温克尔曼的《古代艺术史》
第四节 罗马的巴洛克与新古典主义
第五节 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
第六节 南方艺术与北方艺术
第七节 歌德的科学研究与视觉艺术传统
第六章 魏玛古典主义时期(1789—1810)
第一节 回到魏玛后的希腊主义实践
第二节 歌德与席勒的思维特征
第三节 《神殿入口》发刊词
第四节 魏玛艺术之友
第五节 拉奥孔与特征论
第六节 《收藏家及其友人》
第七节 《温克尔曼与他的世纪》
第八节 歌德与龙格和弗里德里希
第七章 全面认识南北艺术(1810—1832)
第一节 多元艺术观
第二节 歌德与沃尔夫林的南北艺术观
第三节 《浮士德》第2部的主题、风格与《色彩理论》
第四节 《威廉·迈斯特》的古典主义教育理想
第五节 黑塞在小说中对歌德教育观念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