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师曾
页数:380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1462062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陈师曾在艺校讲授中国绘画史的授课讲义编辑而成。全书共分三编:编上古史,分六章,叙述三代至隋的绘画;第二编中古史,分四章,叙述唐至元的绘画;第三编近世史,分两章,叙述明清两代绘画。全书梳理了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内容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配以300张典藏古画,是一本极好的美术史普及读物。本书还附有他撰写的数篇有关绘画史的专题论文。
作者简介
陈师曾(1876.3.12—1923.9.17),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人(今江西省修水县),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陈师曾出身书生门第,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著名诗人陈三立。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任江西教育司长。从1911年2月至1913年4月,他受南通张謇之邀,至通州师范学校任教,专授博物课程。1913年又赴长沙第一师范任课,后至北京任编审员之职。先后兼任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
本书特色
读懂中国五千年绘画史的精彩纷呈;厘清中国绘画文脉的发展、传承与嬗变;中国绘画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中国绘画的DI壹本通史著作;重塑中国绘画千年自信;传承中国绘画千年辉煌;300张典藏古画真迹诠释中国绘画的博大精深。 ◎内容提纲挈领,简明扼要 中国绘画历史源远流长,作者从上古时代论述至晚清民国,梳理绘画历史脉络,分门别类,介绍画派、画家、作品,文字精炼准确,内容风格简洁,又不失全面。 ◎300幅古画真迹 对应内文提到的画派、画家、作品,配以典藏古画,起到为文章做注释,构建画面感的功能,亦使读者更直观、深刻地理解文字内容,进而感受中国绘画之美。 ◎中国绘画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在作者完成本书之前,关于中国传统绘画历史源流与发展嬗变的研究尚属空白,陈师曾先生精通美术、学贯中西,对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绘画历史做了全面且精炼的总结梳理,为世人展现了中华文明绘画传统的精彩纷呈,开中国绘画史研究之先河。 ◎重塑中国绘画千年自信 中国绘画传承五千年,成果丰硕,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精彩篇章,为世界绘画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录
前 言
序 一
序 二
序 三
序 四
第一编 上古史
第一章? 三代之绘画 003
第二章? 汉代之绘画 009
第三章? 六朝之绘画 013
第四章? 魏晋之绘画 017
第五章? 南北朝之绘画 023
第六章? 隋朝之绘画 031
第二编 中古史
第一章 唐朝之绘画 037
第一节 唐朝文化概论 038
第二节 唐朝前期之绘画 039
第三节 唐朝后期之绘画 047
第四节 李思训一家 051
第五节 王维 055
第六节 鞍马画家 058
第七节 中唐及晚唐之绘画 063
第八节 周昉与赵公祐一家 066
第九节 花鸟画与论画 069
第二章 五代之绘画 071
第一节 五代绘画概论 072
第二节 南唐之绘画 074
第三节 前后蜀之绘画 079
第四节 五代之山水画 085
第三章 宋朝之绘画 089
第一节 宋朝文化总论 090
第二节 宋朝之画院 092
第三节 宋朝画派之沿革 097
第四节 宋朝之论画 135
第四章 元朝之绘画 137
第一节 元朝文化概论 138
第二节 元代绘画之变迁 139
第三节 四大家 151
第四节 题款及道释画 157
第三编 近世史
第一章 明朝之绘画 161
第一节 明朝文化概论 162
第二节 明朝之画院 163
第三节 山水画之沿革 176
第四节 浙派 192
第五节 院体画之一派 198
第六节 吴派 206
第七节 道释、风俗画之变迁 220
第八节 花鸟及杂画 235
第九节 闺秀、妓女之绘画 253
第二章 清朝之绘画 259
第一节 清朝文化概论 260
第二节 清朝之山水画 268
第三节 人物画之变迁 288
第四节 花鸟及杂画 307
附 录
清代山水之派别 324
清代花卉之派别 339
文人画之价值 355
中国人物画之变迁 363
绘画源于实用说 371
注 释
节选
第二编 中古史 第四章 元朝之绘画 第一节 元朝文化概论 元朝本蒙古国(姓特氏),其先根据斡难、克鲁伦二河之源,其后裔渐次勃兴,遂有席卷欧亚之势,一时欧亚之天地为之震撼。胡人自宋末侵入中原以来,文化艺术虽蒙其障害,然汉人之文化往往可使征服者容纳于无形,且变其固有之习俗,而不啻为汉族文化之继续者,以遂中国文化之发达。胡人代宋而兴,不过政治之主权有所改变,而社会之习尚、文化之势力反足以征服之,使其强悍猛烈之风渐趋于礼乐雍容之习。如元朝御宇八十余年,虽无画院之设,唯有御衣局(刘贯道曾以写御容称旨,任为御衣局使)、大抵以画工在职,虽非如宋朝画工待遇之优隆,然征诸史传,元朝画家有四百余人之多,亦可见其隆盛。其画派概属宋之余波,观文学戏曲小说之兴创,亦可知其风尚矣。山水画如赵子昂、高克恭,及王、黄、吴、倪四家,花鸟如钱舜举、王若水,其流风余韵及于明清。山水画又传南宗之衣钵,降及有清,其旨益畅。 第二节 元代绘画之变迁 元代之绘画,概为由宋及于明清过渡之桥梁。今以元初之名家言之,如赵子昂、高克恭、钱舜举、王若水可为代表。又陈琳(字仲美,山水、花鸟、人物俱师古人,得赵魏公讲明,多所资益)、陈仲仁(江右人,官至阳城主簿,妙于写生,追配古人)、盛懋(字子昭,始学陈仲美,略变其法)等,皆复古派之画,上溯晋、唐,善高古细描之人物,而其最著者推赵子昂。子昂名孟,号松雪道人。宋秦王德芳之后,太祖十一世孙,居吴兴。至元中,搜访遗逸,授兵部郎中,迁集贤阁直学士。延祐二年,拜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真、行、篆、隶,妙造古人。山水、木石、花竹、 人马尤精能,步武摩诘、营邱。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可谓融南北为一家,合书画为一体者也。夫人管道升,字仲姬,亦工山水、佛像,而墨、竹、梅、兰尤妙。其子雍字仲穆;奕字仲光;雍子凤字允文,麟字彦征。孟之弟孟吁字子俊。一家善画,照耀当代,而雍尤著,山水师董源,人马、花石亦称精美。 高克恭字彦敬。其先西域人,后占籍大同。至元十二年,由京师贡补工部令史,至大中大夫、刑部尚书,号房山。画山水初学米氏父子,后乃用李成、董源、巨然法。好作墨竹,妙处不减文湖州。尝写竹,自题云:“子昂写竹,神而不似;仲宾写竹,似而不神。其神而似者,吾之两此君也。”其自命如此。山水学米氏者,当时有龚开,字圣予,号翠岩,淮阴人。人物师曹霸,描法甚粗,尤喜作墨鬼、钟馗等画。圣予坐无几席,一子名浚,每俯伏榻上,就背按纸作唐马图,风鬃雾鬣,备尽诸态。 墨竹则有李衎,字仲宾,号息斋,世为燕人。官至吏部尚书,拜集贤殿大学士。文与可、苏子瞻后二百年中,称为杰作。吴郡张逊字仲敏,与息斋同时。画墨竹,一旦自以为不及息斋,即弃墨竹而用勾勒,妙绝当世。柯九思字敬仲,号丹邱生,台州人。官至奎章阁鉴书博士,博学能文。墨竹师文湖州,古木烟梢,极有奇趣。湖州一派,此为最著者也。 花鸟画以钱选、王渊为当时巨擘。钱选,字舜举,号玉潭,霅川人,宋景定间乡贡进士。元初吴兴有八俊之目,以子昂为称首,而舜举与焉。及子昂被荐登朝,诸公皆相附取宦达,独舜举龃龉不合,流连诗画以终其身。山水师赵令穰、赵伯驹之青绿,人物师李伯时,花鸟师赵昌、易元吉,但多写人物、花鸟,所图山水,当世罕传。王渊字若永,号澹轩,杭人。幼习丹青,赵文敏多指教之,故所画皆师古人,无一笔院体。山水师郭熙,花鸟师黄筌。元代花鸟能继徐、黄之法者,二人之功也。 界画则王振鹏最著。振鹏字朋梅,号孤云居士。传其法者有卫九鼎、朱玉。至于马、夏一派,则有陈君佐、沈月溪、孙君泽、丁野夫、张远、张观等,其画沉郁遒劲,发挥水墨之精彩。 然元代之山水画,其影响及于后世者,实为元季之四大家,即黄子久、王叔明、倪云林、吴仲圭也。盖元季之山水画家,大抵属于董、巨,李、郭两派。王、黄、倪、吴皆以董、巨起家,朱泽民、曹知白、方从义、唐棣、姚彦卿皆祖述李、郭成名。而此等元季诸家与国初之高克恭,一变宋画山水之格法,可谓之元格,而创作明清诸家南宗画一种之典型。其南画之大成最力者,为黄、王、倪、吴四大家也。 第三节 四大家 黄子久名公望,号一峰,又号大痴,常熟人。幼聪敏,应神童科。经史、二氏、九流之学,无不通晓。隐于富春。山水师董、巨,晚年变其法,自成一家。其画格有二:一种作浅绛色者,山头多矾石,笔势雄伟;一种作水墨者,皴纹极少,笔意尤为简远。 王蒙字叔明, 吴兴人,号黄鹤山樵,赵松雪之外孙。其画多从赵文敏风韵中来,又泛滥唐宋名家,而以董源、王维为归。山水多至数十重,树木不下数十种,径路迂回,烟霭微茫,曲尽山林幽致。又以赭石和藤黄着山色,好于山头画蓬蓬之草,再以赭色钩出。又,或不着色,唯以赭石着山石、人面及松皮。元代以前,画山水多用湿笔,所谓水晕墨章,自唐及宋皆然。至元季四大家始用干笔,就中倪云林、吴仲圭二家犹重墨法,其他则以浅绛烘染为主。鹿柴氏谓浅绛至董源始行,盛于黄子久,谓之吴装。传于文征明、沈启南,遂成专尚。云林画疏淡简劲,吴仲圭沉着苍浑,同学董、巨而自立径庭。此等四大家之渴笔抹擦,淡墨渲染,其简淡高逸之风,实启明清两朝之秘龠,绵绵至今犹承其余绪也。 倪瓒字元镇,云林其自号也。家故饶于资,轻财好学。尝筑清阁,蓄古书画于其中。性甚能介好洁,人号曰倪迂。好僧寺,一住必旬日,篝灯木榻,萧然宴坐,时操纸笔作竹石小景。云林山水着色者甚少,间作一二,绘染深得古法。又画人物极少,唯署“荆蛮民”者一幅而已。 第四节 题款及道释画 画家题款,前人多不讲求,至元朝始开其端,书、赞、诗、赋以补画之不足,而添画之色彩。盖文人画势力盛行,其趣味必兼及于画外,故画之题识、印章大有关系。延及明清,无不以画之题识而判雅俗。此亦变古画之陈格,别开生面之端也。明沈颢所著《画麈》有云:“元以前多不题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耳。至倪云林,书法遒逸,或诗尾用跋,或跋后系诗,随意成致。衡山翁行款清整。石田晚年题写洒落,每侵画位,翻多奇趣。白阳辈效之,一幅中有天然候款处,失之则伤局。近日俚鄙匠习,宜学没字碑为是。”元代之道释画,当时佛教倾于衰颓之运,而从来之道释画亦不甚发展。然元代之名手,如颜辉其人者,可称代表的作家。颜辉字秋月,江山人。笔法奇绝,有八面生动之概。其他蔡山、赵璚等,属于龙眠派者。大抵元时佛教衰颓,禅门以外诸宗无所表见,唯禅门依然独存。牧谿派之水墨画,尚多方外衲子,多写兰竹,佛像则不及唐宋远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