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丰
页数:411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30822055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从宁波四明山上的一家小小竹编厂,到传承两代、选择以教育为核心产业的世界500强企业,华茂不是中国最赚钱、最有名气、最受追捧的企业,但其追求的“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的理念却让其成为中国社会当下最有价值,最应该被提倡、尊重和需要的企业。本书论述了华茂50年的历史中,华茂的两代创领者是如何实现家族的持续成长与管理、人的持续成长与管理以及企业的持续成长与管理的,并回答了三个核心问题:华茂为什么能够实现持续成长?华茂是怎样成长的?华茂的哪些核心实践和管理经验值得其他企业借鉴?同时,书中的大量内容,是领导力、组织、变革与创新、家族企业传承等课题的真实而鲜活案例,值得所有企业尤其中国处于转型、交接班的民营企业借鉴、学习。
作者简介
王丰,财经作家,管理学者。曾长期担任《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高级编辑,专注于中国本土企业家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的研究,以及企业成长方法论的萃取,连续多年与华为、万科、宝钢等著名公司合作,累计有数十篇研究成果发布在SCI期刊《晗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历任《东方企业家》主编、《南风窗》经济部总监、《第1财经日报》特稿部主任等职。社会职务包括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品牌顾问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苏州研究生院特邀讲师、珠海国际设计周“珠海设计奖——大湾区设计力”大奖评审等。第五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财经》杂志奖学金获得者,首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创业者训练营奖学金获得者,曾受邀在复旦大学著名的3108教室演讲。上一部作品是《珍珠帝国》,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给出的评语是,“为我们了解中国经济成长机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本书特色
☆民营企业的成长标杆 50年的华茂,是中国民营企业中有数的长寿企业,这50年中,华茂经历过政策变化、转型变革、传承接班等,却依然坚定地沿着教育为主业的方向迈进,并不断成长,是中国当下的企业成长标杆和典范。华茂是如何成长以及依靠什么持续成长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值得所有企业借鉴。 ☆长期主义的实践典范 长期主义是近些年来的热词,而华茂50年的历史,正是长期主义的价值观实践的好证明。通过徐万茂、徐立勋两代企业家的经营和传承过程,华茂的持续稳健的发展过程证明了长期主义价值观在中国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价值。而华茂的坚持与实践,也可以启示其他企业。 ☆中西方结合的管理哲学 源于中华传统家族文化的东方管理智慧,和源于西方的现代管理哲学,两者有机地融合在华茂的企业经营哲学上,使得华茂在领导力、组织、变革与创新、家族企业传承等管理课题方面,都呈现出独特的管理学研究价值和实践价值。
目录
作者的话
华茂小传
前言
第一篇 创领者持续成长三要素
第一章 精神的启蒙
第一节 责任精神
第二节 和合精神
第三节 淡泊精神
第二章 道德的熏化
第一节 勤奋的本质
第二节 俭朴的本质
第三节 诚信的本质
第三章 才能的实践
第一节 专注力的实践
第二节 觉悟力的实践
第三节 领导力的实践
结语
第二篇 职场菜鸟如何炼成企业家
第四章 从菜乌到厂长:三条成长法则
第一节 外部思维法则
第二节 创新思维法则
第三节 诚信思维法则
第五章 从厂长到企业家:必须翻越的三座大山
第一节 使命的超越
第二节 责任的超越
第三节 价值的超越
结语
第三篇 教育战略三部曲
第六章 文教的逻辑
第一节 黄金十年
第二节 教训的密语
第三节 拥抱磨难
第四节 火种与野地
第七章 华外的逻辑
第一节 “天”气与“地”气
第二节 摸着什么过海?
第三节 三色灯塔
第四节 结构与战略的对白
第八章 DEF的逻辑
第一节 蓄势
第二节 DEF的算法
第三节 英才教育生态呼之欲出
结语
……
第四篇 时代合伙人
结语
附录
致谢
节选
《追求成长:华茂长期主义方法论》:第二节 俭朴的本质俭朴的本质是物质上的节制,心态上的淳朴。寒门家风1974年,徐家独子徐立勋出生了。徐立勋的出生,是那段时间马联村最大的新闻,按村里的风俗,喜得贵子,须挨家挨户送上喜烟,徐万茂特地到横街镇买了几盒好烟,让徐双飞给乡亲们发烟,还特地嘱咐:“不能要人家钱。”乡亲们能猜得出来,徐万茂买烟用的是吃饭的钱,徐万茂上有老,下有小,人口多,当时处于“文革”后期,这么一大家子要吃饭,生活很苦,用吃饭的钱买了烟就得饿肚子了,有的乡亲便塞钱给徐双飞。徐双飞回家把钱给父亲,徐万茂生气地说:“请大家抽喜烟,不能拿钱的,马上去还掉!”父亲很少对孩子动怒。徐双飞立刻回去退了钱。自家生活,能省则省,但对乡亲朋友该怎样就怎样,绝不占半点便宜。徐万茂通过这些小事,一点一滴地为孩子灌输做事原则。“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到了20世纪80年代,整个国家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状态,由徐万茂担任厂长的云洲乡竹编工艺品厂经营得越来越红火,徐家的日子也随之好转。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徐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首批富豪家族之一,孩子们也成为中国首批富二代。徐家的寒门苦日渐渐被春风吹散了,但寒门家风没有被吹散。随着家庭情况的变化,徐万茂在四字祖训——诚信勤俭——后面又加了两字家训——不贪。他对孩子们说,不能眼里只望着钱,不要太贪,太贪的话,钱就是祸害了。徐万茂经常告诫孩子们,有钱不能花得太多,要节约一点,不能乱花,要勤俭持家!徐家成员有一个传统,每周都要抽一天在一起吃饭,徐万茂很少在外面应酬,晚上基本上在家吃饭,最喜欢吃夫人做的煲腌冬瓜——这是宁波特色“三臭”之一臭冬瓜改良后的一种传统菜,另外就是边笋豆瓣汤,都很清淡。但徐万茂不走极端,既“人世”又“出世”。他有一双普拉达的鞋子,上万元一双,但只此一双,通常是正式场合才拿出来穿。他对孩子们说,我们讲究节俭,也不是不要好的东西,只是不用太多,有几个就够了,不要欲望太大,不要不知足。大女儿徐双飞有几年在加拿大陪儿子读书,家常日用都是和当地人一样去买打折的商品。徐万茂深知,俭以养德,成由勤俭败由奢。他鼓励每一个孩子建立独立人格,自己去选择未来,自己去创造未来。“俭故能广”,只有养成节俭的品德,才能获得广大的生存空间,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因此必须牢记祖训,保持勤俭家风。但徐万茂该慷慨时,也从毫不含糊,而且会在慷慨当中,渗透服人的管理智慧。近些年,每到春节,他都会给家里四姐妹(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媳)每人50万元红包,同时给每位成年男性(包括女婿)5万元红包。使用这个红包有个原则:女性的50万元,用来私用;男性的5万元,只能作为家用。为什么呢?徐万茂认为,男人用钱,要自己挣。俭者,德之母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物质上的节约思维,被自然而然地传导到徐万茂的经营思维当中,使徐万茂形成了积极而稳健的经营风格。徐万茂对自己的教育梦想定位很高,无论是因材施教理念、英才教育战略还是美堉,都可以说是教育界共同追求的理想。徐万茂一方面喜欢迎接这些大挑战,同时他又擅于控制自己的脚步。如果一个想法放到实际执行过程中,他觉得无法控制结果,就会尽量先放置起来,沿着同样方向往回推,思考当下能控制什么,能做什么。正确处理好当下与未来的关系,这就是徐万茂在经营上的节制,也就是经营上的“俭”。山民本色山民本色是淳朴。徐万茂1989年带领华茂走出大山,他说,我只带了两样儿东西下山:第一样,“大山的淳朴”;第二样,“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精神。徐万茂依然保持着山民本色,对生活没什么特别要求,座驾也不是豪车。华茂办学之初,有一次,二弟徐万平在校园里遇到徐万茂的司机正从车子里拿被子,随便问了一句:“拿被子干什么呀?”“是老徐总要的。”司机答道。徐万平顺眼一看,是一张很老旧的棉花被子,就说:“这个太旧了吧,换一张蚕丝被吧,又轻又暖和。”司机马上一脸委屈地说:“是啊,这棉花被徐总用了十几年了,但我不敢给他买新的,买了会被骂!”徐万平从来没去过哥哥的办公室,“这回索性随司机去看一眼”,他想。二人来到徐万茂位于华茂教育集团办公大楼五楼的办公室,里头只放了一套办公桌椅和一张两米长的沙发。徐万茂有每天午睡15分钟的习惯,司机说,老徐总通常就是在这个沙发上午睡,刚搬进来时,他本来给布置了一张单人床,但老徐总让人移走了。徐万平问司机:“为什么不找个有套间的办公室?”司机说:“徐总坚决不要啊。”徐万平看到办公椅后面还有一个空间比较隐蔽,应该可以放一张小一点的单人床,便把徐万茂之孙徐钰程小时候用过的~张木板床搬了过来,徐万茂破例接受了。徐万茂不改山民本色,徐太太更是如此。在外界眼中,周菊芬应该是徐家的阔太,实际上她的生活依旧朴素,贵妇的生活方式与她无关。“我妈过去是怎样,现在依然怎样,总是不辞辛苦地做好各种家务,做到一切井井有条。”徐双飞说。徐立勋结婚之后,徐万茂夫妇与儿子、儿媳、孙子住在一起,她始终不做甩手掌柜,家务琐事仍然亲力亲为,亲手给徐万茂做他最喜欢吃的煲腌冬瓜,为儿媳烹制她最喜欢吃的油焖笋。在儿媳陈京波眼中,婆婆简直是一个完人,民主、勤劳、善良、淳朴、淡泊。徐万茂老是背地里嘱咐孩子们:“母亲苦了一辈子,你们可不要惹母亲生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