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利率市场化、互联网技术冲击与农村金融发展

封面

作者:许月丽//王飞//应诚炜

页数:225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03070379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这一重要实践问题,从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互联网金融发展两个切入点,考察制度与技术因素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内生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并影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重点探讨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其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下篇重点探讨互联网金融及其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本书是笔者近几年在农村金融领域的主要学术研究成果,全书以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展现笔者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些思考,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理论性特点。
本书适合经济学、金融学领域学者、专家及研究生研读,也可作为本科生了解农村金融相关知识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许月丽,女,浙江诸暨人,管理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村金融方向的研究。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已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项目3项;主持完成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杭州市人民政府等部门咨询类项目多项。在《世界经济》《金融研究》《中国农村经济》《南开经济研究》《财经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1部。研究成果荣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三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很好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提名奖1项等。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经济学、金融学领域学者、专家及研究生,本科生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剖析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市场结构的影响

目录

目录

上篇 利率市场化篇

第一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3

第一节 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认识与思考 3

第二节 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与展望 5

第三节 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替代与互补 7

第四节 突破“利率限制铁律”:农村金融走向完善的重要标志 9

本章小结 12

参考文献 12

第二章 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与互联网金融发展基本情况 16

第一节 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回顾与阶段总结 17

第二节 农村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23

第三节 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基本情况 27

本章小结 32

参考文献 32

第三章 利率市场化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机理——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市场相互作用视角 35

第一节 农村金融市场中的正规与非正规金融 36

第二节 利率市场化影响农村金融市场机构的机理与假说 46

本章小结 50

参考文献 51

第四章 假说的经验证据 54

第一节 假说3-1的经验证据 54

第二节 假说3-2的经验证据 64

本章小结 68

参考文献 69

第五章 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限制铁律” 70

第一节 利率市场化的双重效应:机构与农户视角 71

第二节 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限制铁律”:拓展的信贷配给模型 75

第三节 简单讨论 82

本章小结 83

参考文献 84

第六章 利率市场化弱化“利率限制铁律”的经验证据 86

第一节 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限制铁律”:实证方法 87

第二节 利率市场化弱化“利率限制铁律”:经验证据 92

本章小结 100

参考文献 101

第七章 利率市场化影响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理论框架 102

第一节 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历史回顾与特征总结 103

第二节 利率市场化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理论框架 108

第三节 利率市场化与农村非正规金融:假说 112

本章小结 114

参考文献 115

第八章 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影响 118

第一节 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指标及其测算 119

第二节 利率市场化水平指标及其测算 122

第三节 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影响效应 125

本章小结 133

参考文献 134

第九章 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影响机理的经验证据 135

第一节 基本检验 135

第二节 二元视角的进一步分析 139

本章小结 142

参考文献 143

下篇 互联网金融篇

第十章 互联网技术对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的影响 147

第一节 农村信贷配给状况 147

第二节 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总结与分析 153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与农村正规金融关系:理论框架与假说 159

本章小结 165

参考文献 166

第十一章 互联网金融对农村正规金融绩效影响的经验证据 167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与农村正规金融经济绩效:实证检验与若干解释 167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与农户融资约束:实证检验与若干解释 182

本章小结 188

参考文献 189

第十二章 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变迁的决定因素识别:二元转型或政府干预? 191

第一节 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变迁的基本事实 191

第二节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规律分析:传统模型与理论拓展 194

第三节 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变迁的决定因素识别:方法与数据 199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若干解释 204

本章小结 213

参考文献 213

第十三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216

参考文献 224

附录:符号说明 224

节选

上篇 利率市场化篇 第一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制度与技术是经济新常态和转轨过程中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面临的两大冲击,考察两类冲击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扩散过程与持续时间,对于动态理解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行机理与均衡状态,以及对于当前中央大力推行的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等一系列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可持续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利率定价机制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从严格管制到逐步放松,成为影响农村金融市场最关键的制度冲击因素。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而诞生的互联网金融,在讨论和探索中不断发展,成为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技术冲击。为了更好地理解制度冲击与技术冲击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必须将金融市场的理论机制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清晰而充分地认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事实特征与发展趋势。本章将对与农村金融有关的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理论与已有研究进行梳理,为全书深入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节 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认识与思考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酝酿,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再到如今基本已经形成市场化的局面,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整体上,我国利率市场化遵循着“先外币、再本币;先贷款、再存款;先农村、再城市;先大额、再小额;先划定浮动范围、再完全放开”的改革思路一步步推进,一步步深化。虽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但由于当时金融控制政策的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迟迟没能真正得到实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后,才明确提出了《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并指明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初步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并强调要尽快加紧金融体制的改革。至此,我国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正式探索。作为近些年农村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制度冲击,中国的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96年,并于2015年完全放开商业银行与农村合作金融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而最终完成。农村利率市场化作为农村金融市场改革十分重要的一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从国外来看,国外对于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且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效。大多数的研究均认为,欠发达国家应当对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的利率实行控制以限制高利贷行为,从而为农户提供更为廉价的信贷(McKinnon,1973;Goetzmann,1996;Deininger,2003)。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政府对利率的干预会使得农村信贷有效供给减少,从而造成农村金融市场更大的供需缺口(von Pischke et al.,1983),并且可能损害农户,尤其是弱势农户的利益,使得农村信贷供给的减少所带来的损失可能远远大于农户从较低的贷款利率处获得的好处(Burgess and Pande,2005)。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分割性,农村利率市场化机制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Aleem,1990;Udry,1990;Ngugi,2001);农村利率市场化会提高农村的贷款利率并增加农户的融资成本,从而对农村金融市场产生不利的影响(Gormley,2010)。 相对于国外,虽然国内学者对农村利率市场化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研究内容十分丰富。纵观现有研究,很大一部分的学者对于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效是肯定的。许奇挺(2001)、董积生(2003)、易金平和杨涛(2003)、骆家奇(2003)认为,利率市场化将积极影响农村信贷市场供求主体,使得农村信贷市场得到良好发展;徐忠(2006)、钱水土(2009)、陈时兴(2009)、马九杰和吴本健(2012)认为,农村利率市场化能够使农村正规金融的贷款成本通过收益抵补,从而有利于农村金融资源供给的增加;周孟亮和文春晖(2010)认为农村利率市场化能够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合理定价,促进农村金融活动活跃化,还能够使得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设计特定的利率结构和还款安排等,拓宽金融服务的范围;张龙耀和江春(2011)提到利率市场化能够满足农户有效信贷需求,并使得农户融资状况得到改善,最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许月丽等(2013)提出利率市场化能够使得正规金融获得更多的金融市场信息,增强应对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能力,从而使得正规金融的经济绩效得到提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有一部分学者对于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效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课题组(2002)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并不能无限增强信用社的筹资能力,农村资金短缺并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吕士伟(2003)认为,利率的市场化可能会引起农村金融市场失序,贷款人特别是农户的负担加重等现象,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骆家奇(2003)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简称农信社)筹资成本的增加是利率市场化的结果,最终会导致优良客户流失,农业生产贷款需求受到抑制等;康继军等(2010)、易小兰和钟甫宁(2011)认为,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效具有区域的不平衡性,农村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成效在东部地区会比西部地区更加地明显;陈鹏和刘锡良(2009)、张龙耀等(2011)提出,应当将打破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作为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重心,而不是改革效果并不是很明显的利率市场化;刘广明(2010)提出,金融的市场化不但不能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反而会成为一个发展障碍。许月丽等(2014)的研究提到,相比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限制更能够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结构,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第二节 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与展望 国外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起源比较早,经过对Kickstarter为代表的众筹行业和以Lending Club为代表的点对点借贷(peer to peer lending,P2P)行业的研究,可以总结出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虽然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互联网技术得到了普及,但是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在21世纪才得到象征性的发展,尤其是在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之后才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所以国内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影响研究较少,大多从宏观层面,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营利能力、对企业融资约束等。关于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文献,主要集中于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逐渐成熟以来,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但由于农村基础设备差,互联网覆盖面窄,农村互联网金融起步晚,故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较少,以下是近几年来关于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国内研究。 钱水土和陈鑫云(2015)在研究我国新形势下农信社风险控制策略时认为,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传统金融机构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弱的农信社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且增加了农信社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张军(2015)指出,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能够解决小规模生产者个人信息不透明和缺少担保抵押、不容易从正规金融部门得到贷款的难题。陈东和刘全东(2013)认为农村互联网金融可以有效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依托电子商务上农户的交易数据、线上加线下熟人模式、农业产业链等多种风险控制方式,减轻传统正规金融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对抵押品、担保物等硬性要求的融资约束。就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李继尊(2015)也有相同的看法,他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缓解信息不对称的一把钥匙,各种新兴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兴起本质上是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为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新的渠道。苏行(2016)在比较农村互联网金融与传统正规金融机构过程中,发现互联网金融较传统正规金融而言,具有贷款门槛低、借贷成本低、办理业务效率高等优势,为农户融资提供新的融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贷款难、融资贵等问题。 但也有学者认为,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是不被看好的市场,胡海涛(2016)从供给主体和覆盖面的角度研究发现,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但实际开展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并不多,供给主体有限,研究还表明农村网民规模稳步增加,但大多分布在中青年中,相对落后地区互联网的覆盖程度有限,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受到严重制约。因此,他认为农村互联网金融对传统正规金融的影响有限。朱新蓉(2016)也认为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物流配送体系落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落后等因素,严重制约了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发展。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农村闲置资金流出农村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不仅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反而进一步加剧农户的融资约束。即在某种意义上,外部互联网金融向农村的延展成为城市部门向农村部门插入的一个新的“吸血鬼”,将农村大量的资金转入城市,加剧农村资金外流。2014年,仅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就从农村净转移资金350亿元(吴金龙,2015),农村资金的大量外逃将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增长。 农村互联网金融监管有其突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兴金融产业,尤其在农村地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必不可少,应该强化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保障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防范互联网金融带来风险(曹凤岐,2015)。吴金龙(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且与传统金融机构监管标准不统一,需完善监管制度,引导农村金融市场适度竞争与相互合作。胡海涛(2016)认为农村互联网金融与普通互联网金融应该区别对待,对吸收农村资金的理财业务应加强监督管理,对不吸收资金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机构应该放松监督管理,放低农村金融的准入门槛,利用财税政策的引导,加速社会资本流向农村,为农民投资提供资金,为农户创收提供支持,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保障。苏行(2016)也认为虽然互联网有支付便捷、资金到账快等优势,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面临着信用风险、资金流动风险、互联网的安全技术风险等,应加强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监管力度,完善监管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和有序性。 国内外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影响研究,囿于数据的可得性,相关实证研究,尤其是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实证研究可谓是凤毛麟角,关于新兴互联网金融对农村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利率市场化、互联网技术冲击与农村金融发展》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44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