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传岐
页数:389
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6458134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医针灸不仅是一种医学理论、技术保健和治病技术,也是我国非常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传承中,涌现出诸多针灸流派,推动了针灸医学的创新发展。南阳作为医圣故里,是中医药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积淀,较好地传承了传统中医特色诊疗技术,适用于治病及保健,也由此孕育了“李氏针灸”特色技艺。 《李氏针灸学》出版有助于推动“李氏针灸”实践经验及技术技能创新成果加速传承和推广,推进针灸医学事业的发展,服务人民健康福祉。
目录
李氏针灸之精要
上篇 常用腧穴临床发挥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经络与腧穴
第二节 腧穴功能的探讨及应用
第三节 腧穴主治范围的一般规律
第二章 手太阴肺经
第一节 尺泽
第二节 列缺
第三节 少商
第三章 手阳明大肠经
第一节 合谷
第二节 曲池
第四章 足阳明胃经
第一节 下关
第二节 天枢
第三节 足三里
第四节 丰隆
第五章 足太阴脾经
第一节 太白
第二节 公孙
第三节 三阴交
第四节 阴陵泉
第六章 手少阴心经
第一节 通里
第二节 神门
第七章 手太阳小肠经
第一节 少泽
第二节 后溪
第八章 足太阳膀胱经
第一节 睛明
第二节 肺俞
第三节 脾俞
第四节 肾俞
第五节 次髎
第六节 委中
第七节 昆仑
第九章 足少阴肾经
第一节 太溪
第二节 复溜
第十章 手厥阴心包经
第一节 间使
第二节 内关
第十一章 手少阳三焦经
第一节 外关
第二节 支沟
第十二章 足少阳胆经
第一节 风池
第二节 环跳
第三节 阳陵泉
第四节 悬钟
第五节 丘墟
第十三章 足厥阴肝经
第一节 行间
第二节 太冲
第十四章 任脉
第一节 关元
第二节 神阙
第三节 中脘
第四节 膻中
第十五章 督脉
第一节 命门
第二节 大椎
……
中篇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
下篇 针灸临床辨证论治
节选
《李氏针灸学》: 二、探讨腧穴功能的基础和条件 腧穴分布在一定的经脉循行通路上,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之所在。腧穴由于经络的内外联系而与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等息息相通。因此,探讨腧穴功能,必须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腧穴部位和特定穴为根据,以针刺补泻、艾灸、放血等方法为条件,通过辨证施治,究其临床效果,则是对其腧穴功能正确性的最好验证。 1.以合谷穴为例手阳明经脉、经别循行于头面,本穴针感沿本经走达口、鼻、面、齿等处,以上部位的病证又多因风热、风寒、热邪郁结所致。该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肺与大肠相表里,因此,本穴具有祛风散邪、清散阳明经邪热、清泻头面诸窍热邪的功效。 2.以神门穴为例要从神门穴的位置、所属经脉、五行所属、所用补泻法以及经脉的相互联系和心同它脏的关系人手,探讨该穴的功能。神门为手少阴心经的腧穴,是心经的原穴和子穴,五行属土。心主血脉又主神明,五行属火,本穴五行属土,火能生土,故为心之子穴。阴经输穴,输原合一,又为心之原穴。原穴能补能泻,故用补法有补心气、养心血、安心神的作用,实者泻其子,用泻法有清心火、宁心神、通心络的功效。基于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阴、足少阴经脉和足阳明、手太阴、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阳经别的循行及其相互联系,心与肺、脾、肾、肝、胆、胃、小肠的关系密切。因此,同心有关的病证,如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肝血虚、心胆气虚、心肺气虚以及胃不和则卧不安等病证,都可配取神门穴施治。针刺补泻法对于腧穴功能的改变起着决定作用。若以泻为补或以补为泻,均可导致相反的效果。 3.以艾灸神阙穴为例神阙穴之所以有温补下元、振奋中阳、回阳固脱、逐冷散结、温通血脉等功效,是与所在部位和艾灸等(包括其他灸法)的作用分不开的。神阚位居于脐,脐位大腹中央,是“五脏六腑之本,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介于中下焦之间,脐下肾间动气之处。艾叶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通十二经,善于温中,逐冷,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神阙借助艾绒燃烧温热之力,渗透皮肤,深达内部而起到以上功效。 4.以曲泽放血为例曲泽之所以有凉血解毒、开窍启闭、消散郁热、行血祛瘀等功效,是因该穴为心包络经的腧穴。心主血脉,又主神明,五行属火,心包卫护其外,代心受邪而为病,“故诸邪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依据“宛陈则除之”“泄血开闭”“泄其血而散其郁热”的治疗原则和治病机制,通过在曲泽放血,对心、心包、血和血行有一定作用。如气滞血瘀的病证,放血即可行血散瘀,血瘀散,络脉通,疼痛自止。故曲泽有行血祛瘀、通络止痛的功效。“诸热瞀瘼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放血即可散热,散热即可清心火,心火得清,心神自宁,故曲泽放血有清心安神、散热除烦的功效。 三、腧穴功能的临床应用 掌握腧穴功能方能使腧穴应用广泛、选配腧穴精专和辨证取穴恰当。 (一)掌握腧穴功能,腧穴应用广泛 药物和腧穴虽然治病途径不同,但都是通过解决机体内在矛盾而治愈疾病的。认识腧穴、分析腧穴,如同认识和分析药物一样,只有辨明腧穴功能和其对机体的联系及影响,才能更广泛地运用于临床。 以太冲穴为例:太冲穴有疏肝解郁、理气散滞的功能,临床上凡属肝气郁结、肝气横逆、肝乘脾土、肝气犯胃、肝胆失和、气滞血瘀等所导致的胃痛、胁痛、泄泻、痛经、月经不调等病,均可取泻本穴以治其本。太冲穴又有平肝泻火、息风潜阳的功能,临床上凡属于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风内动所导致的病证,均可取泻本穴以治其因。故只有掌握了腧穴功能,才能使其在临床应用上更为广泛。 (二)掌握腧穴功能,选配腧穴精专 用穴在精,不在多,只有明辨腧穴功能,才能少而精地选配腧穴。如针治一例肾阴不足、肝阳上亢之眩晕患者,证见头晕、目眩、头痛、耳鸣、腰部酸痛等,施用患野取穴的局部疗法,头晕头痛针风池、百会,耳鸣加听会,腰痛加肾俞、大肠俞。取穴虽多,但疗效并非满意。若用育阴息风潜阳之法,针补复溜,泻太冲,整体治疗,取穴虽少,疗效却好。 腧穴配伍与汤方组成都是严谨的,只有掌握好腧穴功能,才能精巧地配穴组方。例如:泻神门有清心火的作用,补复溜有滋阴补肾之功,二穴配伍具有滋阴清火,交通心肾的功效,适用于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之证;补合谷有补气的作用,补三阴交有养血之功,二穴配伍具有补益气血之功效,适用于气血双亏之证。 药物的组合,成为汤方剂型;腧穴的配伍,同样也成为精当的处方。穴有各自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腧穴处方,往往具有药物处方所不能发挥之效。针灸与其他各科治病都是一样的,属于某某证,用某某汤方;属于某某证,用某某腧穴(方)。如属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之证,针补合谷、足三里、百会补中气,类似补中益气汤之效;阳明气分热盛,针泻合谷、内庭清阳明之热,类似白虎汤之效等。 (三)掌握腧穴功能,辨证取穴恰当 祖国医学的治病精髓就是辨证施治。对于一个病证,首先要通过四诊八纲,辨别其属何种类型的病证,然后根据其病理类型选穴配方。若辨证明确,而用穴不当;如不明腧穴功能,不能依证选穴,病必不能达到预期疗效,终将为糊涂之师。 如治疗一例患两年多慢性结膜炎的患者,使用温中散寒之法,针灸5次痊愈。是因急性结膜炎失治误治而转为慢性,久服寒凉药品,致使寒滞中焦,脾胃乃伤,真火不升,浮火不降,久久不愈。施用温中散寒之法,泻灸上脘、中脘,温散中焦寒邪,使寒邪消散,真火上升,浮火下降,故不仅眼病治愈,胃痛、腹泄、消化不良等脾胃虚寒之证也随之治愈。 本病之所以取得如此良好的效果,是由于辨证明确,治法得当。此例之慢脾风属于脾肾阳气将绝之危候,关元为壮阳要穴,可回脾肾阳气之危,神阙能温运脾阳,长期施灸二穴,能回垂危之阳,固先后天之本。 总之,掌握腧穴功能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探讨腧穴功能,必须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结合腧穴特点和临床实践进行。探讨腧穴功能的目的,在于掌握腧穴,更好地辨证取穴,应用于临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