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古印度)自在黑
页数:400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22012631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数论颂》为4世纪数论派最重要的哲学家自在黑著,瓦恰斯帕蒂·弥室罗注释。本书中译者试图从数论和瑜伽的关系角度,对《数论颂》作了大量补注,旨在向读者呈现印度古典哲学数论的全貌,包括数论哲学的起源、整体的理论框架、基本原理,若干核心命题及其推理过程。数论派的哲学是瑜伽派的理论基础,因此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数论和瑜伽的关系,并深入理解帕坦伽利的《瑜伽经》。
作者简介
作者自在黑,1-2世纪数论派最重要的哲学家;注释者伐察斯帕蒂·弥室罗,印度思想史上的著名学者、梵学家;英译者斯瓦米·维鲁帕克萨南达,印度当代学者,人道主义者。 译者朱彩红,浙江大学博士,云南大学哲学系讲师,研究领域为印度哲学、宗教哲学,出版著作和译著多部,如《讲什么》《意识瑜伽》《瑜伽与冥想的秘密》等。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印度哲学研究者和瑜伽文化爱好者古印度六大正统哲学流派——数论派的根本经典完全读本,解读生命管理的智慧之道
目录
导.论 ………………………………………………………………001
唵 ……………………………………………………………………..007
一.本体论 ……………………………………………………….009
动机:离三苦 …………………………………………………011
方法论I:三种量 …………………………………………….035
方法论II:因中有果论 …………………………………….059
显现者、未显者与原人的异同 …………………………083
三德……………………………………………………………….094
未显者的存在 …………………………………………………111
原人的存在与特性…………………………………………..131
二元结合 ………………………………………………………..148
二.世界观 ……………………………………………………….159
原质的演化 …………………………………………………….161
觉…………………………………………………………………..167
我慢……………………………………………………………….173
知根与作根 …………………………………………………….180
心根……………………………………………………………….183
十根的作用 …………………………………………………….189
作具……………………………………………………………….193
五唯与五大 …………………………………………………….228
三.人生观 ……………………………………………………….233
精身……………………………………………………………….235
习气(八分说)………………………………………………252
迷悟(五十分说)…………………………………………..266
双重演化 ………………………………………………………..299
三道……………………………………………………………….303
原质与原人的关系…………………………………………..309
解脱……………………………………………………………….340
师门传承 ………………………………………………………..367
节选
序.言 当今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参与各种形式的瑜伽活动。人们不免思考,是什么支撑着具有悠久历史的瑜伽呢?这让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古代印度六派哲学,即弥曼差、吠檀多、数论、胜论、正理和瑜伽。人们认为,数论和瑜伽是一对姐妹,数论是瑜伽派的理论基础,瑜伽则是数论哲学的践行。实际上并不会这么简单。但这已经足以让人们思考数论和瑜伽之间的关联。 事实上,这种思考反映的是古典瑜伽和数论之间的关系。瑜伽的习练,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出了各种形式,且其关联的哲学也并非唯有数论。某些古典的哈达瑜伽经典,最重要的如《哈达瑜伽之光》,其理论基础就不是数论。当今世界流行的哈达瑜伽,则更偏重身体,其离数论哲学已经非常遥远了。 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历史上最重要的瑜伽经典,即帕坦伽利的《瑜伽经》,其理论基础就主要是数论哲学。只要我们回到瑜伽,回到《瑜伽经》,就无法回避数论哲学。 传统上,数论哲学也可被视为智慧之道。这种智慧之道基于原人(见者、纯粹自我)和原质(所见、觉知对象)之间的分离。问题是,既然原人和原质是不同的存在,又谈何“分离”呢?为何又要关注原人和原质的分离呢?是什么让它们“结合”了?又是什么可让它们“分离”?这些都是重要的哲学问题。 当然,印度哲学的传统研究则主要是从我们人存在的现实即普遍的痛苦出发的。《数论颂》(Sā.khya Karikā)的作者自在黑(ī.vara K…a)说,我们遇到三重苦:依内苦、依外苦和依天苦。为了摆脱痛苦,就需要达成原人和原质的分离。而为了这一分离,我们需要对原人、原质以及原人和原质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为此,自在黑系统地阐发了数论哲学的本体论、世界观和人生观。自在黑认为,当我们通过严格的数论哲学之探索,真正明白了原人和原质的不同、不再认同于原质,就能摆脱痛苦、获得自在或解脱。 自在黑的数论主张和瑜伽派的理解有差异。瑜伽派认为,仅仅认识到原人和原质之间的不同是不够的,对于这样的认识,重要的是通过三摩地的实证、亲证。 毫无疑问,智者透过数论哲学可能会获得数论主张的自在。但对普通大众来说,只是知道这个“真相”、只是获得一个真相的“信息”,并不能真正解除痛苦、获得解脱。知道“真相”是一回事,成为这个“真相”是另一回事。智者认识“真相”可能就成了这个真的“相”,而普通大众只是获得了有关这一真相的“信息”,但不会成为这一真“相”。当然,某人实践瑜伽也并不就能证悟到这一“真相”。人需要在“知”“行”“果”之间不断互动,才能不断成长。在生命的管理和生命的成长中,我们重视瑜伽的实践。我们同样需要重视有关理论的认知,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 有鉴于此,瑜伽人需要了解原汁原味的数论哲学。我们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对数论哲学的介绍、分析,但它们大多是零星的、不系统的、不完整的。 古代的真谛三藏和当代的姚卫群先生,他们都翻译了这部自在黑的《数论颂》。真谛三藏的译本《金七十论》非常完美,但今日的瑜伽人很少接触到。姚卫群先生的《数论颂》译本,瑜伽界也少有人关注。在这一背景下,我希望有人能用当今白话文重译《数论颂》,尽可能让普通人,尤其是瑜伽人可以阅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印度和斯瓦米·杜迦南达(Swami Durgananda)谈起翻译《数论颂》的计划。斯瓦米向我推荐了斯瓦米·维鲁帕克萨南达( Swami Virupakshananda)英译的《数论颂》。这个译本中,也包含了瓦恰斯帕蒂·弥室罗(Vācaspati Mi.ra)的注释本,即《真理之月光》( The Tattva Kaumudī)。 回国后,我希望找到一个有能力译好此经典的合适人选。最后,这一工作落到朱彩红博士身上。朱博士之前已经翻译出版了多部著作,如《瑜伽与冥想的秘密》《观念的力量》,她具有良好的哲学功底和语言翻译能力。其间,我对她说,不仅要翻译这本经典,最好做些自己的注释,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让人高兴的是,她做到了。 《数论颂》中文版《〈数论颂〉译注》的出版,可说是我国印度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瑜伽界的一个重要事件。当今的瑜伽行者可以通过非常通俗的语言认识这部伟大的经典。 感谢朱彩红博士的贡献。
是为序!
王志成
浙江大学2021年5月31日 中译注者序 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梵文偈颂出自自在黑的《数论颂》;对每一偈颂的理解和紧跟着每一偈颂的注释出自瓦恰斯帕蒂·弥室罗(Vācaspati Mi.ra)之手,这部分合称《真理之月光》,原文为梵文,由斯瓦米·维鲁帕克萨南达翻译成英文;我把英文版的《真理之月光》翻译成中文,并在每一偈颂的注释后面做了补注。 补注面向的读者是对印度思想与文化怀有兴趣之人,这是我唯一的考虑。所以,我在解释每一偈颂的时候力求能让我的读者明白该颂所要传达的意思,仅此而已(读者也可以先读补注再读注释)。我无意涉入复杂的学术考据与论辩,那样容易让读者迷失。诚然,我也怀有这样的美好期待:这块粗糙的“砖头”能够充当进一步精细研究数论哲学之踏脚石。 基于上述动机,本书的翻译和注释使用的都是白话文,只在若干必要的地方保留了少数几个在今天不难理解的古语,它们主要出自真谛三藏和姚卫群先生。我对古语的使用十分谨慎,确保用含义相当的白话文做标注,并让它们反复出现,这样读者能对它们有个熟悉和接受的过程。语言就是思维,因而流通中的语言才有强大的生命力,能最有效地作用于我们普通人。 自在黑的《数论颂》现存三个重要的注释本,最早的是南朝真谛的三藏《金七十论》,另有大梵学家瓦恰斯帕蒂·弥室罗的注释本和乔荼波陀( Gau.apāda)的注释本。前面我们说过本书采用的是弥室罗的注释本,名叫《真理之月光》。我在补注的时候主要参看的是《金七十论》,它是我最心仪的注释。在《金七十论》和《真理之月光》的解释发生分歧的时候,我求助于乔荼波陀的注释〔由马因卡尔(T. G. Mainkar)英译〕。另外,我也参看姚卫群先生的《数论颂》中译文,此文收录在他的《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中。姚卫群先生对《金七十论》的重新编辑也让我受益匪浅,这部分内容收录在他的《印度古代宗教哲学文献选编》中。木村泰贤的《梵我思辨》中有关《数论颂》的介绍简单、清晰却很深刻,富有灵思,对我启发很大。我还参考了孙晶老师和吴学国老师有关数论哲学的论述。 英译者写了一个必要而清晰的导论,用最简明的方式介绍了有关《数论颂》的一些背景知识。具体而言,这篇导论的内容包括:数论哲学的起源,数论的重要性,数论的含义,数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思路的出处与发展,数论派的师承,数论的权威著作,以及数论哲学的基本原理。读者可以参看。由于本书的理论体系宏大而又复杂,故而我在目录中依据各颂的内容自拟了一些小标题,以便读者大致把握自在黑的谋篇布局。我们不在此赘述,请读者翻看目录,便自然明了。 本书的呈现要感谢许多人。首先是我的恩师王志成先生,这个中文版的《数论颂》是他的心愿,也是他为我设定了本书的格调,预设了读者对象。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一直是他的弟子,他一直是我精神与灵性上的师父和明灯。其次要感谢我的小师弟周祥杰,他才学了半年梵文,就被我“赶鸭子上架”,帮我解决了梵文的输入和若干梵文单词的含义问题,在此过程中他一直对我有求必应、温柔耐心。再次要感谢Ray(周永基先生),是他建议我倚重《金七十论》,并向我推荐了木村泰贤的《梵我思辨》,这两本书让我在黑夜中看见了曙光。我的印度兄弟慕雅和(Yatindra Dutt Amoli)也用专业而高效的方式帮我解决了许多梵文词语的含义问题。我的兄长闻中知道我在为《数论颂》的翻译而努力之后,向我表达了最大的关怀与支持,把他手里各个版本的《数论颂》发给了我,供我参考。感谢我的学生刘健叶、寇洵和杨欢的仔细校对。感谢斯瓦米·杜迦南达用一贯的爱与慷慨帮我解决版权问题。感谢云南大学和苏磨学院一直以来的关爱。感谢我的家人一如既往的理解与支持,你们是我最坚强的后盾。最后,感谢我的读者们,你们是我努力的动力! 本书有诸多不足之处,尽皆归于我本人的局限性,请读者原谅!让我们继续前行,在行动中变得更好,最终趋向圆满。 “素履之往,独行愿也。”愿您和我一样在先人传递的光明中行走。 朱彩红
2021年5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