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南高学派研究

封面

作者:吴忠良

页数:317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30525013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细致考察了南高学派的源起、发展、代表人物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中西交通史、中国民族史、史学会与图书馆事业等领域的学术与事功,认为这是一个独立于学衡派之外的史学流派,它与北大派虽有学术交锋,但在史学现代化进程中殊途同归;最后探讨了该学派的爱国主义史学特质、学术贡献与局限。

作者简介

吴忠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国学术史、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主要著作有《经世一书生——陈训慈传》《最是人间留不住——王国维和他的弟子》,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南高学派的兴起
第一节 从南高到东大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沉沦
第三节 南高学派的形成
第四节 南高学派成员组合
第五节 治学路向

第二章 南高学派与学衡派
第一节 “学衡”中的柳诒徵
第二节 南高学派与《学衡》
第三节 两派异同

第三章 南高学派与北大派
第一节 胡适与北大派
第二节 未成交锋的交锋
第三节 殊途同归

第四章 南高学派与民国史学
第一节 中国文化史研究
第二节 中国通史研究
第三节 中国史学史研究
第四节 中西交通史研究
第五节 中国民族史研究
第六节 南高学派与中国史学会

第五章 南高学派与民国图书馆事业
第一节 独创性的制度
第二节 馆史撰写与书目编纂
第三节 创办馆刊与译介西方图书馆学
第四节 文献展览
第五节 战时图书之保存

第六章 南高学派的爱国主义史学
第一节 “表章国光”
第二节 “明吾民独造之真际”
第三节 书生报国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节选

  《大学与现代中国:南高学派研究》:  第二,确立了文化史书写的典范。《中国文化史》除了以章节分目外,在写作时采用了中国史学传统的纲目体,以大字书写谨严的提要是“纲”,以小字详注各类资料为“目”。该体例的特征是论、史分明,史家的主观见解和客观史事令人一目了然。其缺点是“纲文甚简,往往只一两句,而为此一两句作解之目文往往极长”,“目文与纲文往往重复”,“纲文只是简单的小结论,不免显得太枯燥,而精采反而见于目文中”,是以驾驭纲目体殊为不易。严耕望以为:“近代学人应用此体颇见成功者,如柳翼谋先生的《中国文化史》,即为一例。”其后钱穆在撰写《国史大纲》时也不严格地采用了纲目体的做法。  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凡分三编,第一编自邃古以迄两汉,是为吾国民族本其创造之力,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第二编自东汉以迄明季,是为印度文化输入吾国,与吾国固有之文化,由牴牾而融合之时期;第三编自明季迄今日,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治以次输入,相激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书中将各种文化做一扼要的平均的历史的叙述,一以求人类演进之通则,一以明吾民独造之真际。此种分期法,开斯学之先河,胡适以为“我们不妨承认这个为方便起见的分段”。事实上,柳诒徵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是为了方便,更是确立了文化史书写的主轴,“这正好说明中国文化史先有一个民族与国家的核心,然后由核心逐渐弥散融合的特征,也正好可以一方面寻求中国文明的普遍进程,一方面可以凸显中国文化的特殊历史”。这种分期法也影响了后出的文化史和通史著作。当然,我们也应注意到,柳诒徵对于文化史的分期并不是以朝代为界,而是以中西文化冲突融合为分期依据,并着重叙述了第一期以伦理道德和礼为核心的本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其篇幅之巨为当时新派学人所讥刺。柳诒徵之所以有如此分期和安排,无疑是要向国人展示,虽然历经此后二期异质文化之冲击,但只要中国文化之根本不曾动摇,我们就有可能如第二期那样,创造出一种新的中国文化,因为“异族之强悍者,久之多同化于汉族,汉族亦遂泯然与之相忘”。  虽然至今没有形成一种为学界所共同奉行的“文化史”写法,但也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分门别类的平行叙述,政治制度经济思想学术文艺风俗,甲乙丙丁,一二三四,逐一开列出来,这是名为文化史的‘中国文化常识’,其重心落在‘文化’二字上。”如陈安仁《中国近世文化史》等属之。“二是以时间为纲的纵向叙述,顺着历史写各个文化领域的转变”,其重心放在“史”上。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就是后者的模式,葛兆光认为该书“大体上以时代为纲,以文化为纬,既不很清晰‘文化史’的主轴,也难划清‘文化史’的边界”。②这在文化史学科草创和成立时期,自然是难免之事。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南高学派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42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