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田猛
页数:224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7110840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对于南宋理学宗师朱熹来说,优秀的朱氏家风正是这汩汩不绝的“源头活水”,它是朱熹等先人留下的浩瀚思想资源和宝贵精神财富,滋养和影响着一代代朱氏族人及所有华夏儿女。 朱氏家风是中国传统家风的一个重要缩影。从安徽黄墩到江西婺源再到福建考亭,朱氏家风的主旋律始终是“读书乐道,忠孝业儒”。 朱熹的先祖婺源朱氏家境富裕,代出显宦,又为皇亲国戚,显贵一时,但是传到朱熹的高祖父朱振这一代时,却日渐衰落,不但“三世皆不仕”,而且“故乡无厚业”,家境败落。朱振虽然没能步人仕途,但他学识博洽,专攻儒业,成为乡里的学者师表。
作者简介
主编:徐勇,笔名徐梓,男,汉族,1962年12月生,湖北京山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教育(蒙学教育、家庭教育、古代书院、科举制度、明清社会教育)、历史教学、历史文献学、史学理论。
本书特色
本书共七部分。 章重点介绍了朱姓的来源和紫阳朱氏家族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朱熹的父亲朱松的成长经历,以及言传身教对朱熹的教育和培养。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穷经明理的朱熹的成长历程、讲学授徒、著述立说、集理学之大成,以及朱氏家风的形成。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忠孝持家、诗书继世的朱氏家风在日常生活中的落实。第五章主要介绍了朱熹的后裔——朱亭朱氏、建安朱氏和考亭朱氏。第六章主要介绍了历 名垂千秋的历史名人。第七章主要介绍了朱氏家训、家教的重要内容及对朱氏后裔及中华儿女的影响。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紫阳朱氏溯源
第一节饮水思源:朱姓的来
第二节源远流长:紫阳朱氏族
第二章 望子成龙的朱松
第一节蒙以养正
第二节言传身教
第三节诗书传家
第三章 穷经明理的朱熹
第一节转益多师
第二节勤政爱民
第三节忠心主战
第四节赈灾救荒
第五节惩奸除恶
第六节化育民风
第七节上下求索
第四章 忠孝诗书传家风
第一节孝亲敬老
第二节伉俪情深
第三节朱森教子
第四节父女情深
第五章 理学宗师的后裔
第一节朱熹后裔–考亭朱氏
第二节朱塾后裔–建安朱氏
第三节朱埜后裔–考亭二房
第四节朱在后裔–考亭三房
第六章 历代朱姓名人传略
第一节雄才大略的帝王
第二节鞠躬尽瘁的名臣
第三节精忠报国的将士
第四节博古通今的文人
第七章 垂训后世
第一节家训典范:两部《朱子家训》
第二节家教名篇:润泽万世
结语
参考文献
节选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及朱氏家风》: 二、寻根返本,敦亲睦族 曾子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祭祀祖先是中国人对自己血脉和根的追溯,也是中国人特有的信仰方式,婺源祖籍地就是朱熹信仰情怀的重要根源。为了维系朱氏家族的血脉根源,朱熹还将长子朱塾送到婺源生活。 绍兴十九年(1149年),在等待进京参加铨试之前,朱熹来到了徽州婺源。一是来祖籍地祭祀祖先,二是为了赎回当年父亲典卖的百亩家产。婺源朱氏一族曾经富甲一方,可是,到了朱熹的祖父朱森这一代,已家道中落。朱熹的父亲朱松出生时,朱氏家族已经败落。用朱松自己的话形容就是:“家素贫,俯仰水菽之养,朝不谋夕。”家徒四壁,艰难度日。 政和八年(1118年),朱松被任命为福建建州政和县尉。为筹路费不得已把婺源祖业的百亩土地抵押给别人,这才得以从徽州婺源来到福建政和暂时安家。现在朱熹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因此便趁着回乡祭祖将典当出去的祖业赎回来。朱熹回到婺源赎回祖产,修葺了祖坟,祭祀了祖先,拜谒了朱氏家庙,看望了朱氏宗族的长老,还凭吊了父亲朱松居住过的老宅,游览了婺源城外父亲曾经在此读书的紫阳山,最后又到徽州歙县拜见了外祖父和母亲娘家的一些亲戚。可以说,朱熹此行是衣锦还乡,心满意足了。 朱熹一生辗转多地,却对出生地尤溪念念不忘,虽然成年后朱熹入朝为官,四处讲学,但即使在交通不便、路途遥远的情况下,仍然多次回到尤溪。朱熹回尤溪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情是为亲人奔丧。朱熹的舅舅祝峤当年跟随朱熹父亲,从老家徽州歙县来到福建尤溪并在尤溪成家立业,所以朱熹小时候和舅舅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感情非常深厚。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接到舅母去世的消息后,立刻从崇安县五夫里赶到尤溪奔丧。四年后舅舅病逝时,距离朱熹母亲去世不到两年,朱熹还在给母亲守丧,按照古礼,丁忧期间可以不去参加任何人的葬礼,但是朱熹听到舅舅去世的消息后立刻南下到尤溪为舅舅奔丧。 第二件事情是助力办学。为了帮助尤溪办学,朱熹曾先后三次回到尤溪县学。第一次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当时是林嶷担任尤溪知县,他与朱熹志同道合,在尤溪兴建了尤溪县学的藏书楼,建成之后,朱熹便回尤溪表示祝贺。朱熹第二次回到尤溪县学是乾道七年(1171年)。尤溪知县石子重听说朱熹回尤溪为舅舅奔丧,便邀请朱熹处理完丧事后到尤溪县学讲课。第三次到尤溪县学是乾道九年(1173年)。石子重重修尤溪县学官后邀请朱熹参加庆典,朱熹徒步走了500多里。专程参观了修葺一新的学官,还撰写了《重修尤溪庙学记》。朱熹看到尤溪县学越办越好,声名鹊起,连周边的学子都纷纷背着干粮来求学,也很想让自己的小儿子朱在到尤溪上学,只可惜路程太远。朱熹曾遗憾地说:“小儿子没有地方读书,我心里非常着急,可是五夫里离尤溪县太远了,无法将儿子送到尤溪上学,真是太遗憾了。” 朱熹回尤溪做的第三件事情是重游故居,追思缅怀父亲。朱熹每次回到尤溪,都会到父亲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看看。有一次,朱熹来到父亲生前任尤溪县尉的地方,就以父亲的号“韦斋”为题写了“韦斋旧治”四个大字,并请石子重作《韦斋记铭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朱熹回到尤溪的故居郑氏馆合,走进儿时生活过的院子,怀念起童年时快乐的时光。看着池塘边的老屋,顿觉老屋依旧,却物是人非。当他看到父亲在馆舍墙壁上题写的《蝶恋花》词“清晓方塘开一镜,落絮飞花,肯向春风定”时,立刻被父亲词中那清新淡雅的意境所感染,仿佛又回到父亲身边,聆听父亲的教诲。“清晓方塘开一镜”一句更是让朱熹想起儿时熟悉的郑氏馆舍前的池塘,童年学习的场景历历在目。朱熹顿时思如泉涌,诗兴大发,随口咏出那首脍炙人口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把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都融人诗情和义理之中。 思想需要滋养,心灵需要家园。正是家乡的风土人情和朱熹的家乡情怀滋养了朱熹这一伟大的思想家。淳熙三年(1176年)春,朱熹重回尤溪,来到郑氏馆合,受主人之邀题写了“读书起家之本,和顺持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这是朱子治家思想的最初表达,也是《朱子家训》的雏形,可见尤溪山水草木的浸润、亲情乡情的脉动对朱熹的人生影响是如此深远且绵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