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铮铮
页数:322
出版社:湘潭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6870496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杨铮铮博士以岳麓书院为典型,对儒家信仰文化的源流进行了非常系统的梳理,随之也对其文化内涵及特点做了生动的描述和说明。在其全面分析中,有两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是在对岳麓书院信仰文化的定性及解释中特别注意到与湖湘文化及楚文化精神的内在关联,这种精神回溯可以寻觅到远古的炎、舜文化,此乃湖湘文化的“根脉”“源头”,也能够感受到湖、楚文化的宗教信仰及其浪漫激情,从而意识到其“承屈贾之遗风,续儒家之道统”的特色。这样,则可讲清楚书院文化在其发展中所受地域特点之影响,并以其精神升华带来地域文化本身的拓展、演进及突破。二是对书院文化所反映的“天道”与文化自身之关联的辩证梳理,在此“道统”乃其精神之传承,“文统”则为“闻道”“弘道”之显现。所谓“文者”乃“贯道之器也”,书院之文字及文学传统都要反映并体现“文以明道”“文以载道”及“文以贯道”之文化特质及其历史使命。而书院的教育意义就是要建构“士者”之人格精神,培养“传道济世、经世济民”之人才。所以,书院文化的演进反映出中华精神命脉之跳动,而岳麓书院则为其典型显现。 这部著作的深入阐发,使我们不可回避“以儒为宗”之论。“儒学”是否宗教,这是中国学术界、理论界争论不清、颇为纠结的问题。古代中国将儒家视为宗教乃不言而喻,国际舆论对中国信仰精神的理解中也大多将儒家视为宗教。但今天中国学界在其属性、定性上却存有明显分歧,这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古代书院的定位、定性。由“儒”而引发的争论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出对中国“宗教”与“哲学”之界在认知上的模糊不清,这是我们中华文化体系之构建及认证上值得探究的一个“大问题”,因此延续了我们对自我精神传统的定位和体悟。中华文化许多方面的研讨都会汇聚到对“儒”文化本质的体认上来。“儒家”在中国历史上既有宗教形式的“儒教”,也有其哲学表达上的“儒学”。而在其精神本真上,儒家并没有跳出宗教认识之根本,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正视并承认儒家“宗教性”之存在。其宗教精神的特征就在于“敬天”之思想,信奉“天地君亲师”之实践,以及立孔子为“教祖”、以《六经》为经典的定位。而在书院这一形态上,则充分体现出中国历史上这种基于儒、涵括佛道的信仰文化和宗教精神。
作者简介
杨铮铮,湖南湘潭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学博士,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哲学博士后,清华大学访问学者。曾于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曾在《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求索》《湖南科技大学学报》《学术论坛》《广西社会科学》《湖南中医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获国家、省优秀论文二、三等奖3篇。主持省社科基金课题2项、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1项,参与国家课题、教育部课题、省级课题、厅级课题多项。荣获湘潭市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2次,荣获湖南省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次。
目录
第一章 儒家信仰文化源流
第一节 儒家信仰文化的源头
第二节 先秦儒家崇尚圣贤的人文信仰文化
第三节 西汉儒家融合阴阳五行的神化信仰文化
第四节 东汉儒家掺合谶纬神学的信仰文化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重建儒家人文信仰的努力
第六节 唐代儒家书院信仰文化的初建
第七节 宋代儒家书院信仰文化的繁盛
第八节 元明儒家书院信仰文化的僵化与停滞
第九节 清代儒家书院信仰文化的政统化及其崩溃
第十节 民国时期书院与儒家道统复兴的努力
第二章 岳麓书院信仰文化的渊源
第一节 岳麓书院信仰文化的实体基础:岳麓书院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岳麓书院信仰文化本土源流:湖湘文化与岳麓书院文化
第三节 岳麓书院信仰文化的概念、体系与特点
第三章 岳麓书院信仰文化的信仰理论体系
第一节 以性理气为本的天道信仰理论
第二节 天人合一的天命信仰理论
第三节 以德济世的道德信仰理论
第四章 岳麓书院信仰文化的传承教化体系
第一节 岳麓书院信仰文化的传承体系
第二节 岳麓书院信仰文化的教化体系
第五章 岳麓书院信仰文化的祭祀崇拜体系
第一节 岳麓书院信仰文化的祭祀体系
第二节 岳麓书院信仰文化的崇拜体系
第六章 岳麓书院信仰文化的信仰精神
第一节 求道精神
第二节 弘道精神
第三节 护道精神
第四节 践道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节选
南宋书院祭祀进一步制度化,书院的供祀典礼也形成制度性章程,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典礼。仿照古代学校分为释菜和释奠礼两项,二者均依《周礼》旧制。所谓释奠礼是祭奠先圣先师的典礼,需用全猪、全羊在神位前置爵进行祭祀;所谓释菜礼是祭奠先圣先师的礼仪,较释奠礼为轻,用芹、藻之类菜蔬和枣、栗等几色果品礼待先师。释菜礼、释奠礼的整个祭祀过程十分复杂,包括季节、日期、时辰、服饰、祭器、祭品等都有区别与具体规定,各设专人,各司其职,主要陪祭人员要提前三天斋戒,修身反省,节制饮食。除此之外,还有为纪念孔子诞辰而设立的诞辰祭,有只能由皇帝遣官进行的遣祭、遣告礼,以及按时间举行的朔望行礼等。繁多的祭礼种类,展现出南宋书院祭祀形式的多样性,也体现出士人对祭祀礼的重视。 儒家道统信仰具有精神化、观念化的特点,缺乏现实物质性,需要通过书院祭祀等活动作为形式规定,以扩大其社会影响。南宋书院祭祀活动的目的,是以孔子等先师为榜样,表达后人对他们本身的尊崇与敬仰,但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尊崇他们所体现、所倡扬的儒家“道统”的价值观念,以此来培养儒生们的“道统”信仰与宗教情情。宋末学者熊禾说:“尊道有祠,为道统设也。”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亦称:“太庙之有从祀者,谓能佐其主,衍斯世之治统也,以报功也。文庙之有从祀者,谓能佐其师,衍斯世之道统也。”①足见祭与学是不可分的,二人之言道出了书院祀典的真正内涵和意义。书院祭祀的对象,是道德的载体、道统的象征和文化的符号,代表对儒家道统的尊崇。南宋书院祭祀活动推动了书院与道统更为紧密结合,为道统争取了更多的话语权。 宋代书院以强烈的天道信仰意识,树立了儒家的道统信仰,在与佛道抗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还激发了士人儒者的担当精神,起到了传播儒家信仰文化与以儒学社会教化的作用。 总之,宋代儒家“道统”体系,经过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朱熹等理学家的努力,从本体论角度重构儒家“道统”理论,丰富了儒家“道统”谱系;从方法论的角度为其提供了经典文本支持与实现路径;从信仰实体角度来说,宋代儒家书院信仰文化通过“道统”与书院的结合,贯通形上与形下,改变了儒家道统被悬空的命运,使儒家信仰文化朝着组织化、实体化、祭祀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也使得书院在儒家道统传承中居于正统地位,并建构了成熟的儒家“道统”信仰文化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