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
页数:204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50464950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分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两部分。综合报告包括:引言;林业科学学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林业科学学科发展的差距、原因和任务等;专题报告包括:森林生态学发展;林木遗传学发展;林木育种学发展;森林病理学发展等。
相关资料
(9)国家重大工程的生态问题①1996~2000年“生态林业工程功能观测与效益评价技术研究”项目建立了一套全国统一的生态林业工程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完成对三北、长江、太行山和沿海四大生态林业工程的效益作出区域性评价和综合评价。完成生态效益计量经济理论研究,提出了我国四大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计量理论和方法,解决了森林生态效益货币计量化评价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建立了森林和四大生态林业工程的10种效益物理量计量的整体扩散模型并进行货币计量化评价;利用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估计森林减轻水灾效益计量评价。②三峡库区陆地生态恢复与管理,同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造利用坡耕地,农、林、牧、旅互相促进,根据不同的森林退化阶段,采取不同的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途径,将试验示范区建成农、林、牧科学合理布局的产业结构体系、高效景观防护体系及综合生态经济防护体系,同时开展三峡库区植被恢复优化配置与可持续管理示范体系研究,为三峡库区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促进三峡库区陆地生态环境改善和地方经济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75%,比1999年上升30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0%,促进了示范区内森林植被的迅速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③天然林保育工程的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了额尔济斯河河岸杨树更新的基本规律及杨树天然林的人工更新技术,探索银灰杨有性繁殖技术、盐桦种群的保育与恢复;引入珍贵物种花楸、银灰杨、大叶冬青、海南粗榧,基本解决了当地天然林结构调整及定向恢复。二是海南岛热带天然林主要功能群保护与恢复的生态学基础研究。项目技术先进,如利用分子标记追踪、生态关键种功和功能群等新技术、新理论,探讨热带天然林更新与恢复的生态动力学机制等。(10)湿地,鸟类与野生动植物研究①红树林生态研究。红树林研究始于1986年,研究方向主要为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共有“海南岛清澜港红树林发展动态研究”、“沿海红树林培育与经营技术研究”、“华南沿海红树林保护与恢复重建技术试验示范”等,以及“外来种无瓣海桑对我国红树植物多样性影响”、“红树林植被人为调控研究”、“运用无瓣海桑生物技术控制互花米草蔓延机理研究”等,运用生物技术措施解决了淇澳岛入侵大米草蔓延,建立了全国的互花米草控制与红树林恢复示范基地;研制出PGPB混合菌剂,提高红树林苗木生长量60%,造林保存率30%。②其他重要
目录
节选
《2008-2009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是关于介绍”2008-2009年林业科学学科发展”的研究报告,书中具体包括了:《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学科发展》、《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战略措施》、《林业科学学科发展的差距、原因和任务》、《林业科学学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等内容。为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促进学科发展和学术建设,促进我国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逐步树立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学会在引领学科发展研究方面的导向性和权威性;贯彻中国科协《关于开展学科发展进展研究及发布活动的通知》(科协学发[2006]27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推动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提升林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为此,中国林学会承担了《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08 2009)》编写工作。开展林业科学学科发展研究,是学会进入国家创新工程的切入点,是体现学会作用和权威性的一项重要工作,学会领导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和组织。2007年中国林学会完成了《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06——2007)》的编写工作,该书出版后,深受科研、教学、情报和管理部门人员的欢迎,得到大家的高度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