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葛剑雄著主编
页数:369页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30915221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目前国内外最完整、系统的中国移民史,论述自先秦时代至20世纪末发生在中国境内的移民,对其中主要的移民运动,论述其起因、迁移对象、迁移时间、迁入地、迁出地、迁移路线及方向、定居过程和产生的影响,并尽可能作定量分析,总结其规律。本卷为第一卷导论,主要内容为:界定移民的定义和全书的研究范围,确定中国移民史的分期、移民的类型和特点,阐述研究中国移民史的意义,并介绍研究中国移民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大事年表则列出自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2000年间可考的主要移民及有关大事。
本书特色
本书是目前 外 完整、系统的中国移民史,论述自先秦时代至20世纪末发生在中国境内的移民,对其中主要的移民运动,论述其起因、迁移对象、迁移时间、迁入地、迁出地、迁移路线及方向、定居过程和产生的影响,并尽可能作定量分析,总结其规律。本卷为 卷导论,主要内容为:界定移民的定义和全书的研究范围,确定中国移民史的分期、移民的类型和特点,阐述研究中国移民史的意义,并介绍研究中国移民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大事年表则列出自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2000年间可考的主要移民及有关大事。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移民的定义和本书研究的范围
第一节 “移民”一词现有的解释
一、古籍中的“移民”及其同义词的含义
二、当代使用的“移民”及其同义词的含义
第二节 本书的定义
一、移民的数量意义
二、移民的迁移距离的意义
三、移民的居留时间的意义
四、移民与其他类型的迁移人口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移民史研究的对象和具体内容
一、移民的迁移过程
二、移民的影响
三、移民运动的规律
第四节 中国移民史的空间范围
——历史时期的中国
第五节 中国移民史的时间范围
第二章 中国移民史的分期、历代移民的类型和特点
节 中国移民史的分期
一、 阶段:先秦时期(公元前220年前)
二、第二阶段:秦朝至元末(公元前221一公元1368年)
三、第三阶段:明初至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前(1368-1850年)
四、第四阶段:太平天国起义至20世纪上半叶(1851-1950年)
五、各阶段内部的分期
第二节 移民的基本性质——生存型和发展型
一、生存型移民
二、发展型移民
三、生存型移民与发展型移民的关系
第三节 移民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一、自北而南的生存型移民
二、以行政或军事手段推行的强制性移民
三、从平原到山区、从内地到边疆的开发性移民
四、北方牧业民族或非华夏族的内徙与西迁
五、东南沿海地区对海外的移民
第三章 研究中国移民史的意义:移民对中国的伟大贡献
节 移民与中国疆域
一、中原王朝的疆域与移民
二、边区政权的扩张和内迁
三、中国疆域的定型与巩固
第二节 移民与中华民族
一、华夏汉族的形成和壮大
二、少数民族的发展和变化
三、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第三节 移民与地区开发
一、移民与农业社会的地区开发
二、移民与地区重新开发
三、移民与近代城市的发展
第四节 移民与文化
一、学术文化
二、制度文化
第一章 移民的定义和本书研究的范围
第一节 “移民”一词现有的解释
一、古籍中的“移民”及其同义词的含义
二、当代使用的“移民”及其同义词的含义
第二节 本书的定义
一、移民的数量意义
二、移民的迁移距离的意义
三、移民的居留时间的意义
四、移民与其他类型的迁移人口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移民史研究的对象和具体内容
一、移民的迁移过程
二、移民的影响
三、移民运动的规律
第四节 中国移民史的空间范围
——历史时期的中国
第五节 中国移民史的时间范围
第二章 中国移民史的分期、历代移民的类型和特点
节 中国移民史的分期
一、 阶段:先秦时期(公元前220年前)
二、第二阶段:秦朝至元末(公元前221一公元1368年)
三、第三阶段:明初至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前(1368-1850年)
四、第四阶段:太平天国起义至20世纪上半叶(1851-1950年)
五、各阶段内部的分期
第二节 移民的基本性质——生存型和发展型
一、生存型移民
二、发展型移民
三、生存型移民与发展型移民的关系
第三节 移民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一、自北而南的生存型移民
二、以行政或军事手段推行的强制性移民
三、从平原到山区、从内地到边疆的开发性移民
四、北方牧业民族或非华夏族的内徙与西迁
五、东南沿海地区对海外的移民
第三章 研究中国移民史的意义:移民对中国的伟大贡献
节 移民与中国疆域
一、中原王朝的疆域与移民
二、边区政权的扩张和内迁
三、中国疆域的定型与巩固
第二节 移民与中华民族
一、华夏汉族的形成和壮大
二、少数民族的发展和变化
三、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第三节 移民与地区开发
一、移民与农业社会的地区开发
二、移民与地区重新开发
三、移民与近代城市的发展
第四节 移民与文化
一、学术文化
二、制度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