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郑艳,解伟
页数:206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2038214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十章,在对靠前上气候变化经济学已有研究成果和特点的对比和梳理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总结和分析了适应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概念理论框架、分析方法,具体实例,以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适应气候变化的进展、问题和需求。
作者简介
郑艳,经济学博士,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科学评估报告主要作者,“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气候变化经济学、气候风险治理、韧性城市等。在《经济研究》《中国软科学》《世界社会科学报告》《适应气候变化经济学手册》等国内外学术期刊或出版物上发表研究成果数十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国际合作、省部级和地方委托项目十余项。
解伟,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雅青年学者。开设的“2度升温经济学”课程深受同学喜爱。主要研究领域为气候变化与食物安全政策。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子刊等多个顶级刊物。成果入选“全球zui受关注的百篇论文排行榜”等奖项。独立主持科技部973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国际合作项目一项。基于研究成果,向中央和国家部委递交多份政策简报,产生一定的影响。 潘家华,经济学博士(剑桥,1992),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博导。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UN可持续发展报告(GSDR2023)独立专家组成员(15人,UN秘书长任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减缓卷,2021)主笔。曾任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UNDP高级项目官员、IPCC高级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城市化、能源与气候政策、生态文明新范式经济学等。发表论文(中英文)三百五十余篇(章),出版学术(中英文)专著二十余部,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华宝钢环境奖等重要学术奖二十多项。
本书特色
丛书简介
2020年我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努力争取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应对气候变化新目标。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建设,增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话语权,依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登峰计划-优势学科“气候变化经济学”建设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组织,邀请来自全国近5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百位作者共同参与编写国内首套《气候变化经济学》系列教材。经过五年的努力,最终形成了《气候变化经济学导论》《减缓气候变化经济学》《适应气候变化经济学》《全球气候治理》《碳核算方法学》《气候金融》《贸易与气候变化》《碳市场经济学》《低碳城市的理论、方法与实践》9本252万字的成果,供气候变化经济学教学、研究和培训选用。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 (1)
第一节 适应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内涵 …………………………………… (1)
第二节 适应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学科发展 ……………………………… (7)
第三节 内容结构与逻辑框架 ………………………………………… (12)
第二章 适应气候变化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 (14)
第一节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脆弱性 …………………………………… (14)
第二节 适应研究范式: 风险与韧性 ………………………………… (20)
第三节 适应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基础 ………………………………… (27)
第三章 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的经济分析方法 ………………………… (42)
第一节 微观与宏观方法 ……………………………………………… (42)
第二节 综合评估模型与气候变化影响评估 ………………………… (49)
第三节 综合评估模型的应用 ………………………………………… (55)
第四章 气候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与适应效果评价 ………………… (65)
第一节 气候变化对全球宏观经济的影响 …………………………… (65)
第二节 气候变化对主要国家与地区的宏观经济影响 ……………… (68)
第三节 宏观经济视角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及效果评估 …………… (76)
第五章 气候变化对城市、 农村及重点行业的影响与适应 …………… (84)
第一节 气候变化对城市地区的影响与适应 ………………………… (84)
第二节 气候变化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与适应 ………………………… (93)
第三节 气候变化对重点行业的社会经济影响与适应 ……………… (99)
第六章 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分析方法 ……………………………… (125)
第一节 混合研究方法 ……………………………………………… (125)
第二节 参与式研究方法 …………………………………………… (131)
第三节 多目标决策方法 …………………………………………… (135)
第四节 情景规划方法 ……………………………………………… (140)
第七章 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机制 …………………………………… (143)
第一节 适应气候变化的经济政策 ………………………………… (143)
第二节 适应气候变化规划 ………………………………………… (147)
第三节 适应气候变化的治理机制 ………………………………… (155)
第八章 适应气候变化的协同管理 …………………………………… (161)
第一节 基本知识点 ………………………………………………… (161)
第二节 适应与减缓行动的协同管理 ……………………………… (167)
第三节 适应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管理 …………………………… (171)
第九章 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治理 …………………………………… (178)
第一节 气候变化适应的国际制度进程 …………………………… (178)
第二节 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机制 ………………………………… (186)
第三节 全球适应治理的中国贡献 ………………………………… (191)
第十章 适应气候变化的教育、 传播与公众参与 …………………… (194)
第一节 适应气候变化的教育 ……………………………………… (194)
第二节 适应气候变化的传播 ……………………………………… (197)
第三节 适应气候变化的公众参与 ………………………………… (200)
附录 英文缩写对照表 ………………………………………………… (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