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金融脆弱性理论

封面

作者:曾诗鸿著

页数:203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50495037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由6章构成,其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利用所能获得的文献对若干概念(金融脆弱性的概念、不良贷款与动态路径的概念等)进行了解释,并且对研究金融体系脆弱性与银行不良贷款的紧迫性(选题的国际与国内背景)、意义(研究金融体系脆弱性、研究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动态路径的意义)作了论述,有利于引起管理部门与学术界的进一步重视。第2章系统地回顾了国外与国内有关金融体系脆弱性的理论文献,总结了国外与国内有关金融体系脆弱性的理论文献与不良贷款的关系,发现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脆弱性间的关系紧密。发现国内外的文献对银行不良资产生成的微观机制阐述不够,即对银行不良资产生成的金融监管部门、商业银行、企业(以企业代表所有的借款人)的行为分析不够。银行不良资产的最优动态路径没有讨论,本书试图对以上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第3章研究了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监管机制。第1节从国有商业银行经理与金融监管部门(如日本的大藏省)关于不良贷款的行为来分析不良贷款的产生,分析建立在金融监管部门与国有商业银行经理对企业的贷款为不良贷款是已知的假定上,且不考虑市场风险和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金融监管部门与国有商业银行经理的行为参数变化对他们效用的影响,进一步影响金融监管部门监督检查的概率与国有商业银行经理逃避监督检查的概率的大小,从而影响到不良贷款的大小。第2节从商业银行经理与企业经理的行为来分析不良贷款的产生,分析建立在商业银行在贷款时并不准确知道是否是不良贷款,论述了第2节的论点(假说):之所以产生高比例银行不良贷款是因为商业银行经理在贷款前、贷款中与贷款后对企业的调查不严格,同时企业经理有逃债的动机。如果商业银行经理在贷款前、贷款中与贷款后对企业的调查十分严格,同时企业经理没有逃债的动机,就完全可以把不良贷款降低到自然率水平。综合第1节与第2节的结论,我们发现:不考虑市场风险和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监管机制是委托人监督检查不严格和代理人(借款者)有逃债的动机造成的。第4章从最优控制论出发,以总的贷款余额为控制变量,以不良贷款为状态变量,建立了一个含有不良贷款与贷款余额的效用函数和状态变量的微分方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关于不良贷款的动态模型,然后分析了模型的动态路径,从假设开始演绎发现了哈密尔乘子(影子价格)是银行不良贷款的边际负效用的倍数,倍数是由参数决定的,因为在不同的模型中,影子价格的经济学意义是不一样的。同时发现存在鞍径与鞍点均衡。当参变量发生变化,鞍点发生变化,进一步会影响总的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第4章证明了一个假说:均衡银行不良贷款是在宏观环境下由监管机制与微观经济因素决定的〔尽管微观经济因素相同,但是如果宏观环境不同,会造成均衡的银行不良贷款的不同。反之,尽管宏观环境相同,但是如果微观机制与微观经济因素不同,会造成均衡的银行不良贷款的不同〕。第5章从中国和日本有高不良贷款比例的严重性与隐蔽性事实出发,用第4章开发的模型对中国和日本高不良贷款比例进行了解释,同时用银行不良贷款率动态模型预测了在不同条件下中国和日本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可以利用此模型解释与预测其他国家的银行不良贷款。第6章对本书与其他文献的不同之处、学术贡献、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作了总结。

作者简介

p>曾诗鸿(曾用名:曾斌),男,2003
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北京工
业大学

本书特色

《 金融脆弱性理论——银行不良贷款生
成的监管机制与动态路径 》所作出的学
术贡献是:  “通过引入监管因素从行为
博弈视角重新刻画银行不良贷款的生成
机理,其将不良贷款视做一种‘金融污
染’。据此构建新的社会福利函数。并
基于最优控制论角度求解银行不良贷款
的鞍点均衡及路径。其结论包含着丰富
的理论拓展和政策启示含义。”
    ——摘自“黄达—蒙 代尔经济学
奖”颁奖词

目录

1导言:若干概念与选题意义1.1若干基本概念1.2研究金融体系脆弱性的紧迫性1.2.1国际背景1.2.2国内背景1.3研究金融体系脆弱性和银行不良贷款的意义1.3.1研究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意义1.3.2研究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动态路径的意义1.4本章小结2金融体系脆弱性理论与银行不良贷款的研究进展2.1国外有关金融脆弱性与银行不良贷款的研究状况简述2.2国内有关金融脆弱性与不良贷款的研究状况2.2.1国内有关金融脆弱性的研究状况2.2.2国内有关不良贷款的研究状况2.3金融脆弱性理论与不良贷款的关系和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2.3.1金融脆弱性理论与不良贷款的关系2.3.2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2.4本章小结3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监管机制一3.1国有商业银行与金融监管部门关于不良贷款的行为分析3.1.1研究金融监管部门和国有商业银行经理行为的必要性3.1.2建立金融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博弈的特殊模型3.1.3金融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博弈一般模型的建立及分析3.1.4小结3.2从商业银行经理与企业经理的行为来分析不良贷款的产生3.2.1研究直接发生借贷关系的商业银行经理与企业经理的行为的必要性3.2.2建立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与企业经理博弈的特殊模型3.2.3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与企业经理博弈的一般模型的建立与分析3.2.4小结3.3本章小结4建立最优银行不良贷款率动态路径模型及其意义分析4.1建立最优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动态模型4.1.1效用函数与假设4.1.2建立最优银行不良贷款率动态模型4.2分析参变量的变化对动态路径的影响与政策意义5银行不良贷款率动态模型的应用–解释下预测中国和日本的金融体系的脆弱性6总结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金融脆弱性理论》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3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