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陶东风
页数:292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2019422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辑专题一“本雅明研究”探讨了哈贝马斯对本雅明的研究、本雅明对作为宗教的资本主义的研究、本雅明对现代诗的讽喻问题的讨论,以及本雅明对柏林童年经验的讲述;专题二“粉丝文化研究”以2020年在中国粉丝社群间暴发的“227肖战事件”为中心,讨论了中国偶像产业造神运动的历史,以及当前流量明星与饭圈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专题三“听觉文化研究”的个案研究分别涉及经典革命歌曲与新中国听觉共同体的塑造、《平凡的世界》中的媒介生活、近代岭南的新俗乐之路;专题以外的其他论文论题广泛,各具特色。
作者简介
陶东风,1959年生于浙江。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
目录
专题一 本雅明研究
主持人语
从救赎批判到交往理性
——哈贝马斯论本雅明的几点启示
宗教资本主义与现代性社会的结构
——论本雅明的《作为宗教的资本主义》
宗教资本主义与现代性社会的结构
城市记忆下的现代性批判
——论本雅明童年经验的“故事”叙事
专题二 粉丝文化研究
主持人语
人造神仙:中国偶像产业的造神与崇拜活动
数据拜物教下的流量明星与饭圈文化
——从“抵制肖战”舆论浪潮中的话语耦合现象谈起
算法规训与粉圈实践:“227肖战事件”话语纷争的技术逻辑
危险的附庸:从饭圈冲突看粉丝亚文化的权力逻辑
专题三 听觉文化研究
主持人语
制造新声育新人
——经典革命歌曲与“新中国”听觉共同体的起源
视听政治、身份象征与资本分配
——论《平凡的世界》中的媒介生活
文人拟体与近代岭南的新俗乐之路
其他论文
口述历史:就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生采访刘志文
创伤记忆的历史叙事、空间建构与主体生成
——以冯骥才重写义和团事件为考察对象
转型期情感叙事的政治逻辑及内在裂隙
——从电影《牧马人》的再次走红谈起
厌女症抑或伪生态
——论希区柯克的电影《群鸟》及其周边文本
“观看”的现代性:论海外华人学者的视觉文化研究路径
景观与奇观:旅游凝视下古镇的双向意义
文化杂糅与审美创生
——《平原上的摩西》中的“父名”
主持人语
从救赎批判到交往理性
——哈贝马斯论本雅明的几点启示
宗教资本主义与现代性社会的结构
——论本雅明的《作为宗教的资本主义》
宗教资本主义与现代性社会的结构
城市记忆下的现代性批判
——论本雅明童年经验的“故事”叙事
专题二 粉丝文化研究
主持人语
人造神仙:中国偶像产业的造神与崇拜活动
数据拜物教下的流量明星与饭圈文化
——从“抵制肖战”舆论浪潮中的话语耦合现象谈起
算法规训与粉圈实践:“227肖战事件”话语纷争的技术逻辑
危险的附庸:从饭圈冲突看粉丝亚文化的权力逻辑
专题三 听觉文化研究
主持人语
制造新声育新人
——经典革命歌曲与“新中国”听觉共同体的起源
视听政治、身份象征与资本分配
——论《平凡的世界》中的媒介生活
文人拟体与近代岭南的新俗乐之路
其他论文
口述历史:就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生采访刘志文
创伤记忆的历史叙事、空间建构与主体生成
——以冯骥才重写义和团事件为考察对象
转型期情感叙事的政治逻辑及内在裂隙
——从电影《牧马人》的再次走红谈起
厌女症抑或伪生态
——论希区柯克的电影《群鸟》及其周边文本
“观看”的现代性:论海外华人学者的视觉文化研究路径
景观与奇观:旅游凝视下古镇的双向意义
文化杂糅与审美创生
——《平原上的摩西》中的“父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