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苏锰 张玉坤 谭立峰
页数:292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11226927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长三角地区地跨江浙,位居海防线的中部,是明清海防的重点区域。这一地区在明清时期为了抵御倭寇等海上敌对势力的入侵,曾经建设了规模宏大的海防聚落体系。 本书在明清长三角地区的历史、地理背景下,从整体性视角探究长三角地区的海防建置沿革、军事体制转变、职官体系构成与兵力组成等问题;针对海防聚落的军事防御属性,分析了长三角海防聚落体系中海防堤墙-墩堡防线、腹地海防聚落体系和驿传体系三大部分的组成特点和构成方式,其中重点考证了海防堤墙的军事作用、还原了驿传体系的空间分布全貌;在考证、还原长三角地区各海防聚落空间分布位置的基础上,建立海防聚落体系数据库,绘制海防聚落空间分布图;分析了海防聚落体系的空间分布规律,梳理了海防聚落体系的时空演化历程;对各类海防聚落和海防设施的型制特征进行介绍和解析并对遗产保护现状进行评估。
作者简介
张玉坤,1956年10月生于天津宝坻。1974年12月天津市宝坻县霍各庄公社中学毕业回乡务农:1976年6月任宝坻县霍各庄中学民办教师。1978年2月进入天津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学习,1982年1月本科毕业留校任教。1987—1996年,师从聂兰生教授读研究生,获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1997~1998年)、副院长(1998~2005年)、党委书记(2005~2016年);现任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主任。1997年获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2016年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一建筑教育奖”和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中国民居建筑大师”称号。 坚持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围绕聚落变迁与长城军事聚落和人居环境与生产性城市两个主要方向,与六合建筑工作室师生一道,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省部级项目30余项。在以往聚落民居研究基础上,2003年至今,进行明长城整体性理论研究,同时引进无人机低空信息技术,完成明长城军事聚落与防御体系布局和明长城边墙三维图像数据采集与分析工作。2007年开始都市农业和生产性城市研究,初步建立了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2016年主持申报“建筑文化遗产信息技术文化部重点实验室”获批,2017年主编出版中国首部大型志书《中国长城志卷四:边镇·堡寨·关隘》,主编出版《六合文稿长城·聚落丛书》12册,合作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承担多项建筑设计、城乡规划和遗产保护项目,获省部级奖励多项i培养博士毕业生50余名,硕士生毕业生100余名,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外设计竞赛多次获奖。
本书特色
《明清长三角地区海防体系与军事聚落/六合文稿长城聚落丛书》从明清海防的视角出发,进一步深入探索海防建设对长三角地区聚落分布和发展的影响,由此,将拓展本学科对长三角地区城镇体系研究的视野,拓宽建筑、规划学科在传统聚落方面的研究领域。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四、研究现状综述
五、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一章 长三角地区海防体系历史背景与建置
第一节 海防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明代以前长三角地区海防建设历史沿革
二、明清海防历史背景
三、明清长三角地区海防建设的目的
第二节 海防军事制度变迁与建置沿革
一、明洪武一正德年间长三角地区海防建置
二、明嘉靖一崇祯年间长三角地区海防建置
三、清顺治一道光年间长三角地区海防建置
四、三种军制的关系
第三节 军事聚落驻城职官体系
一、文臣监军职官体系
二、武臣职官体系
三、明嘉靖年间长三角地区军事聚落职官体系
第四节 军事聚落兵力组成与功能
一、军事聚落兵力组成
二、军事聚落功能研究
第二章 长三角地区海防聚落体系构成
第一节 海防聚落体系构成概述
第二节 海防堤墙—墩堡防线
一、海防堤墙
二、水口防御设施
三、墩堡、塘铺
第三节 腹地海防聚落体系
一、卫所城
二、营堡寨城
三、巡检司聚落
四、烽楼(汛)
五、盐场聚落
第四节 驿传体系
一、驿站
二、递运所
三、急递铺
第三章 长三角地区海防聚落体系空间格局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海防聚落空间分布
一、海防聚落分区、分路、按驻防线驻防概况
二、沿海驻防线
三、沿江驻防线
四、沿运河驻防线
五、苏州防御圈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海防聚落体系的空间结构
一、海岸、江、河交织的总体“井”字形防御架构
二、沿海岸“分区防守”的横向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