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卢祖洵
页数:274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03070866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十五章,阐述和介绍社会医学的绪论、医学模式、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因素与健康、心理和行为因素与健康、生命质量评价、健康管理与健康危险因素评估、卫生服务研究、卫生政策分析、社会卫生策略、社区卫生服务、弱势群体的社会医学、社会因素相关疾病的防治等内容。
本书主要作为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卫生管理学等专业本科教材,亦可作为医药院校其他专业本科以及专科和研究生教学用书,还可供医药卫生专业人员和卫生管理干部查阅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社会医学的性质、研究内容以及基本任务 1
第二节 社会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4
第三节 社会医学的发展历史 6
第二章 医学模式 12
第一节 医学模式的概念、特点与作用 12
第二节 医学模式的演变 14
第三节 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 18
第四节 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的指导意义 25
第三章 社会医学基本理论 29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的社会性 29
第二节 卫生事业的生产性、公益性与社会功能 31
第三节 健康、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34
第四节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 37
第五节 健康社会因素决定论 39
第六节 社会资本的卫生保健功能 41
第七节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43
第四章 社会医学研究方法 46
第一节 概述 46
第二节 社会医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48
第三节 常用的社会医学研究方法 52
第四节 问卷设计 60
第五章 社会卫生状况 65
第一节 社会卫生状况概述 65
第二节 社会卫生状况评价指标与方法 67
第三节 世界卫生状况 71
第四节 中国卫生状况 75
第六章 社会因素与健康 80
第一节 概述 80
第二节 社会经济与健康 83
第三节 社会发展与健康 87
第四节 社会文化与健康 96
第七章 心理、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99
第一节 心理与健康 99
第二节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105
第三节 行为改变干预 112
第八章 生命质量评价 116
第一节 概述 116
第二节 生命质量评价的内容、方法 119
第三节 生命质量评价量表 126
第四节 生命质量评价的应用 133
第九章 健康管理与健康危险因素评估 138
第一节 健康管理概述 138
第二节 健康危险因素评估概述 141
第三节 健康危险因素评估的步骤 142
第四节 健康危险因素评估的应用 151
第十章 卫生服务研究 157
第一节 概述 157
第二节 卫生服务研究进展 160
第三节 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 164
第四节 卫生资源 172
第五节 卫生服务研究的应用与评价 175
第十一章 卫生政策分析 178
第一节 卫生政策分析概述 178
第二节 卫生政策过程分析 183
第三节 卫生政策分析的框架、理论和方法 189
第十二章 社会卫生策略 195
第一节 概述 195
第二节 全球社会卫生策略 197
第三节 中国社会卫生策略 201
第十三章 社区卫生服务 214
第一节 概述 214
第二节 社区卫生服务对象、内容、提供者和方式 219
第三节 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222
第十四章 弱势群体的社会医学 231
第一节 妇幼社会医学 231
第二节 老年社会医学 237
第三节 残疾人社会医学 241
第四节 流动人口社会医学 245
第十五章 社会因素相关疾病的防治 249
第一节 社会因素相关疾病概述 249
第二节 非传染性慢性疾病 250
第三节 伤害 253
第四节 药物滥用 261
第五节 性传播性疾病 265
第六节 精神障碍 269
主要参考文献 274
节选
第一章绪论 在现代医学中,大多数基础学科和临床研究都是以人作为研究对象,将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的生物学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但是,人不仅具有生物属性,同时也具备社会属性。个人与社会密切相关,社会由不同的个体所构成,个体生活在社会之中。社会医学( social medicine)是从社会视角出发,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医学学科。社会医学主要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健康决定因素等内容,并据此制定有效的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以保护和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从而提升社会的整体健康水平。 第一节社会医学的性质、研究内容以及基本任务 一、社会医学的性质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医学学科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两大特征,体现着事物辩证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一方面,学科分化是为了满足科学探索和科研创新的需要。另一方面,学科交叉是由于许多社会问题需要多学科的理论、方法、知识和技术的交叉与融合,这也是交叉学科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基础。社会医学便是在现代医学和社会科学渗透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其综合了生物医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时代性和综合性。 社会医学的知识基础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①医学科学,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②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由于社会医学以社会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影响人类疾病和健康的社会因素,探索社会防治策略和措施,其实践活动主要在医学领域。因此,社会医学仍属于医学学科。目前,在有关医学学科分类中,社会医学一般归属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事实上,社会医学广泛涉及健康与疾病的许多方面,几乎与所有医学学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都有密切关系。从医学思维和观念的角度,社会医学具有方法学科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社会属性越来越突出,任何与疾病和健康有关的研究和服务都不能忽略人的社会属性。如果说其他医学学科主要研究健康和疾病的自然属性或生物学属性,以分析和解决源于生物因素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为主要目的,社会医学则主要研究疾病和健康的社会性,以分析和解决起源于社会因素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为主要目的。例如,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疫情防控中,社会因素便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不同,相同的防疫措施(如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在各国的接受程度和执行程度也不尽相同,因而取得的防疫效果相差甚远。解决这些由社会因素导致的卫生问题便是社会医学学科的主要任务。 二、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 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诸多方面。随着社会和人们价值观的改变,一方面,新的社会医学问题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已有的社会医学命题需要进行新的研究。虽然社会医学的具体研究范围很广,而且还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1.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条件、卫生行为、卫生服务等。社会医学应用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及有关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社会卫生调查和资料挖掘,广泛收集信息,分析社会卫生状况及其变化规律,寻找主要的社会卫生问题,发现高危人群和主要疾病,做出社会医学“诊断”。 2.影响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在明确社会卫生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社会病因学分析。主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以及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研究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社会文化、人口发展、生活和劳动条件、心理行为与生活方式等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发现社会卫生问题产生的根源,为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社会医学不仅要通过对社会卫生状况及社会病因进行研究,找出存在的社会学问题及其原因,更重要的是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改善社会卫生状况、保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即开出社会医学“处方”。社会卫生措施的重点不是指医疗卫生技术措施,而是指社会卫生战略及策略,包括卫生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努力开发、合理分配、有效使用社会卫生资源的政策,科学制定社会卫生服务的策略,保护人群健康的经济、法律、教育及组织措施等。 三、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 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可以概括为:通过社会卫生调查,了解社会卫生状况,掌握人群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发现主要社会卫生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改善社会卫生状况即保护人群健康状况的策略与措施,为有关部门特别是卫生管理及决策部门制定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确定卫生工作重点、编制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科学组织卫生服务、加强卫生工作的监督和评价,为卫生事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中国,社会医学的主要任务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研究并解决中国的社会卫生问题,也要研究世界卫生状况及发展规律,了解世界各国面临的社会卫生问题及全球社会卫生策略,借鉴国外发展卫生事业的经验。从学科发展及医疗卫生工作实践的需要来看,目前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在 1948年成立之初,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就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随后, WHO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推行并积极实践全面健康观。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这种科学的健康观对人类的影响程度及其作用却不尽人意。不良的社会因素和生活方式在人群中依然普遍存在,而且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的理念未能对维护健康的措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据统计,人群中有 60%的疾病或健康损害是由不良的健康行为所引起的,包括心血管疾病、肿瘤、肥胖等。因此,在健康促进、疾病防治和医学教育等方面,必须大力宣传和倡导正确的健康观,逐步转变人民群众的健康观念和行为方式。《“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到,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对于某些疾病,社会因素的作用往往比生物因素的作用更为重要,因此只有采取综合性的卫生保健措施,才能有效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 2.弘扬正确的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实践以及对自身生命历程的反思中所得出的总体认识,正确的医学模式是社会医学的精髓。社会医学不仅要研究医学模式,而且要研究促进医学模式转变的策略和措施。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已有 40多年的历史,尽管它被认为是适合于时代的医学模式,但人们在理论上的接受与实际行动中的保守或排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对比。正确的医学模式在医疗卫生保健实践中还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力。促进医学模式的实质性转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社会医学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医学模式的研究,完善现代医学模式理论体系,增强其在医疗卫生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以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全方位改革医学教育体系,加强社会医学教学,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新型医药卫生人才;注重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积极营造现代医学模式氛围,重点加强对医学人文关怀和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注。 3.发现社会卫生问题研究社会卫生状况是社会医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发现社会卫生问题,及时提出防治措施,是社会医学的重要任务。通过系统分析社会卫生状况的现状、特征、变化及发展趋势,明确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种因素,尤其是危害健康的主要因素的作用强度和影响范围(如特殊人群等),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措施;采用评价技术,如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生命质量评价、卫生服务评价等,评价社会因素和疾病对健康的危害程度,发现卫生保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事实上,在医疗卫生实践中,社会医学的理念已经得到了体现,如特殊人群的行为监测、重大疾病的防治、卫生技术评估等,其目的都是为制定及时有效的、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4.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与制定卫生政策和策略的程序和方法具有一致性。发现卫生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不仅是社会医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也是制定卫生政策的基本程序,而且二者皆以人群为主要目标。 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指出,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因此,社会医学有广泛的卫生政策研究命题。同时为医疗卫生部门、卫生行政部门乃至为其他政府部门开展决策、计划和管理方面的研究是社会医学的主要任务,这也是社会医学学科与卫生工作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5.全面促进人群健康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人群。研究人群保健策略和措施、防治常见社会性疾病、促进人群健康是社会医学的使命。重点针对高危人群进行卫生保健,是社会医学倡导的重要卫生保健策略。因此,研究特殊人群(如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和从事有害作业的人群)的卫生保健是社会医学的重要任务。在普通人群中,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社会性疾病成社会性问题,如意外伤害、药物滥用、酗酒、吸毒、性病以及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涉及面大,对人群健康的危害严重。高危人群的医疗保健及社会性疾病的防治都是社会学很强的工作,必须动员全社会参与,加强各部门的合作。 6.加强社会医学教育社会医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宣传社会医学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第一,在一般人群中,倡导积极的健康观,促进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受生物医学模式的长期影响,许多人甚至一些医务工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病”“没有病就是健康”,不注重消除危害健康的行为,忽视培养促进健康的行为。因此,要大力宣传正确的医学观,促进居民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第二,在医务人员和医学生中,加强社会医学教育,培养正确的医学观。 1988年,在爱丁堡召开的世界医学教育大会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即要求医学生必须获得不仅对个人而且对人群的健康促进和处理疾病的能力。因此,医学生和医务人员学习社会医学的目的在于:树立整体医学观念和大卫生、大健康观念,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开拓创新思维,认识疾病和健康的本质;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掌握健康教育、社会医学以及卫生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努力为人民健康服务。 第二节社会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作为一门交叉科学,相互渗透和相互交叉是社会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特点。本学科与许多学科均有着密切联系,如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以及社会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社区医学、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健康教育学等。 一、预防医学 我国的社会医学是从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中分化、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社会医学会是中华预防医学会中的一个二级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社会医学列为预防医学的二级学科。社会医学与预防医学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有着许多的相同和共通之处,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差异。预防医学以改善人的生存环境、预防疾病发生及流行、保护人群健康为目的,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 19世纪生物医学的发展,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的发展,为预防医学提供了坚实的医学技术支撑。环境卫生、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及传染病防治的进步,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社会卫生水平,同时急、慢性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与此同时,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改变,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及精神病、性病等成了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而导致这些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不是生物病原体,而是社会因素。社会医学就是在此背景下分化、发展起来的。这是人类疾病谱及健康危险因素改变的结果,也是预防医学深化发展的产物。社会医学以保护人群健康及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为基本任务,这与预防医学的基本任务是一致的,但社会医学中开展疾病和健康的社会防治和社会干预,改善和保障人群社会卫生服务等内容已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