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大学生军事理论教程

封面

作者:冯正广

页数:226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6438263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传授基本的军事知识、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为要求,结合学校国防教育的实际和未来高校国防教育发展需要而编写。主要介绍中国现代国防及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形势、现代军事高技术、高技术武器和高技术战争、现代军兵种、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军事地形学、野外生存等,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以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本书既可作为普通高校学生军训的教学用书,又可作为对广大干部、青年、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普及读物

作者简介

冯正广,中共党员,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院长助理兼学生工作处处长,教授;从事学生教育实践工作和军事理论教育工作近20年,有较为丰富的大学生学业、职业发展指导经验和专业的学生工作经历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国防
第一节 国防概述
第二节 国防法规
第三节 国防建设
第四节 武装力量
第五节 国防动员

第二章 国家安全
第一节 国家安全概述
第二节 国家安全形势
第三节 国际战略形势

第三章 军事思想
第一节 军事思想概述
第二节 外国军事思想
第三节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第四节 当代中国军事思想

第四章 现代战争
第一节 战争概述
第二节 新军事革命
第三节 机械化战争
第四节 信息化战争

第五章 信息化装备
第一节 信息化装备概述
第二节 信息化作战平台
第三节 综合电子信息系统
第四节 信息化杀伤武器

第六章 共同条令教育与训练
第一节 共同条令概述
第二节 共同条令教育
第三节 单个军人队列动作
第四节 分队的队列动作
第五节 阅兵

第七章 射击与战术训练
第一节 轻武器射击
第二节 军事战术

第八章 防卫技能与战时防护训练
第一节 格斗基础
第二节 战场医疗救护
第三节 核生化防护

第九章 战备基础与应用训练
第一节 战备规定
第二节 紧急集合
第三节 行军
第四节 野外生存
第五节 自救与求救
第六节 识图用图
第七节 电磁频谱监测

参考文献

节选

  《大学生军事理论教程》:  (一)古代国防  我国古代的国防共经历了近4000年的漫长历史。其间,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的锤炼,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培育出了自强不息、前仆后继、不畏强暴、卫国御敌的尚武精神,最终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疆域国家。  1.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古代社会开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出现了国家。从此,作为抵御外来侵犯和征伐别国的武备,国防的雏形便产生了。在随后的几千年征战中,为保家卫国,我国古代逐渐形成了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侯国之间连年征战,使国防观念迅速得到强化。虽然当时的诸子百家在政治和哲学主张方面各放异彩,但在国防方面的主张大体一致,形成了诸如“义战却不非战”“非攻兼爱却不非诛”“足食足兵”“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富国强兵”“文武相济”“尚战、善战、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  现存最早、影响最深的国防奠基之作《孙子兵法》,就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作。其他影响较大的还有《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10多部著作。在几千年的军事历史中一直被视为兵学经典的7部著作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的大量军事论述,共同形成了我国军事学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战争观,提出了普遍的战争指导原则,为我国国防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指导原则概括精辟,到现在仍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出一整套治军方法,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军队编制结构:重视改善武器装备,研制出种类繁多的兵器装备,明确提出把军队的教育训练当作治军的首要任务,以此来提高部队的素质。  进入秦、汉、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国防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经过10年的统一战争,先后兼并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随后的唐、汉两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军事上也处于开疆拓土的鼎盛时期。到了公元10世纪中叶,中国古代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始全面整理兵书,初步形成古代军事学术体系。通过3次大规模的整理,形成了研究军事战略的“兵权谋”,研究战役、战术的“兵形势”,研究军事天文、气象的“兵阴阳”,研究兵器、装备的制造和运用技巧的“兵技巧”。这四大类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军事学术体系。另外,战略思想趋于成熟,战略防御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  宋朝至清朝前期,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没落时期,但军事上进入冷、热兵器并用时代,因此,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也有相当的发展。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北宋初期采用了以文制武,将中从御,结果导致了重文轻武,国防衰落。宋仁宗时期,开办了“武学”,后又设武举,为军队培养、选拔了大批军事人才,同时也繁荣了军事学术。明清两朝将武举推向更深层次,甚至出现文人谈兵、武人弄文的局面,大量军事著作面世,军事思想研究向体系化发展。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古代国防理论主要有“以民为体”“居安思危”的国防指导思想;“富国强兵”“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不战而胜”“安国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等。在这些思想和策略的指导下,华夏大地消除了无数次外敌入侵带来的战祸,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甚至国防曾出现“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辉煌。  2.古代的兵制建设  兵制即我们常说的军事制度,也称军制,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组织、管理、维持、储备和发展军事力量的制度。我国古代的兵制建设主要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等内容。  在军事领导体制上,夏、商、西周时期一般由国王亲自掌握和指挥,没有形成专门的军事领导机构。春秋末期,实现将相分权治国、以将(将军)为主组成军事指挥机构。战国时期,将军开始独立统兵作战。秦国一统天下之后,设立了专门管理军事的机构,太尉为最高的军事行政长官。隋朝设立了三省六部制,设兵部专门主管军事。宋朝则设置枢密院作为军事领导的最高机构,主官由文官担任,主要目的是防止“权将”拥兵自重。枢密院有权调兵却无权指挥,将军有权指挥却无权调兵,形成枢密院和将军相互牵制的局面。各朝代在军事领导体制方面的做法虽各有千秋,但皇权至上,军队的最终调拨使用大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  在武装力量体制上,秦朝之前武装力量结构单一,国家通常只有一支国家的军队。从秦朝开始,国家的政治制度逐渐完善,生产力不断发展,因而,各个朝代根据国家的状况和国防的需要以及驻防地区和担负任务的具体情况,将军队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3种,对军队的编制体制、屯田戍边、兵役军赋、军队调动、军需补给、驿站通道、军械制造和配发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执行,如唐代的《卫禁律》《军防令》等。  在兵役制度上,它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人口状况和军事需要而发展变化。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战争规模小,主要实行兵民合一的民军制度。封建社会时期,民军制度逐渐演变为与当时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兵役制度,如秦汉时期的征兵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兵制、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宋朝的募兵制、明朝的卫所兵役制等。  3.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  我国古代为抵御外敌的侵犯,巩固边海防,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如城池、长城、京杭运河以及海防要塞等。  我国古代国防工程建设中,城池的建设时间最早、数量最多。城池建筑最早始于商代,随后,城池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完善。长城是城池建设的延伸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修建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巩固国防,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将秦、赵、燕三国北部的长城连为一个整体,形成西起临洮、北傍阴山,东至辽东的宏伟工程。后经各朝代多次修建连接,至明代形成了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万里长城。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兴建的伟大水利工程。隋炀帝时期,国家征调入力物力,在原有的旧河道上拓宽和连贯,形成北起通州、南至杭州的大运河,把南北许多州县连成一线,成为军事交通和“南粮北运”的大动脉,具有重大的军事和经济作用。  古代海防建设是从明朝开始的。14世纪,倭寇频繁袭扰我沿海地区,明朝在沿海重要地段陆续修建了以卫城、新城为骨干,水陆寨、营堡、墩、台、烽堠等相结合的海防工程体系,为抗击倭寇的入侵起到了重要作用。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大学生军事理论教程》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29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