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凌
页数:260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1946229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民间化因素的集结和现代化的肇起、现代抒情主体的建立和象征的引人、民间化进程的双生子: 纯诗化和非诗化、战火中的“民间化”浪潮和多样化探索等。
作者简介
吴凌,男,苗族,1965年12月20日出生于贵州省普安县。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知名诗人。现任贵州省贵阳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教授、党总支书记,兼任贵州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编著作品《诗神的成长——现代新诗本体发展论纲》、个人诗集《蚂蚁的歌唱》、网络抗震救灾诗文集《5·12祭》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新诗现代化语境下的民间化进程批判”已获结题验收。
目录
绪论
第一篇 民间化因素的集结和现代化的肇起(1917-1921)
第一章 尝试初期新诗的先锋性和民间化取向
第一节 诗体解放运动的先锋性
第二节 尝试初期新诗形式的破与立
第二章 散文化:“直言”和“以文为诗”的契合
第一节 “直言”的形式和求真的内容
第二节 “以文为诗”和“直言”的殊途同归
第三章 民歌化:对民歌和“比”“兴”的借鉴
第一节 尝试初期新诗对民歌的借鉴
第二节 尝试初期新诗中的“比”与“兴”
第二篇 现代抒情主体的建立和象征的引入(1921-1925)
第四章 从“摹仿”到“表现”:现代抒情主体的建立
第一节 尝试初期的“摹仿”与先天不足
第二节 郭沫若的“表现论”
第三节 从“边缘”到“庙堂”:论《女神》的“大我”世界
第四节 从庙堂到“民间”:论小诗、湖畔“小我”的圆融天地
第五章 象征的引入:“比”与“兴”的变异
第一节 象征对“比”的改造
第二节 象征和“兴”的融合
第三篇 民间化进程的双生子:纯诗化和非诗化(1925-1937)
第六章 从新月、象征到现代:中国化纯诗理论的建立
第一节 新古典主义与新月诗派的现代理性
第二节 象征主义和李金发的移植
第三节 中、西诗学的融汇与现代诗派的纯诗理论
第七章 纯诗化诗人群综论
第一节 纯诗化诗人的群体文化心理
第二节 象征之下的浪漫与古典:李金发述略
第三节 融汇中西意在创新:梁宗岱、卞之琳合论
第八章 革命化的“普罗”诗派和“大众化”的“左联”
第一节 新文学创建时期文学“大众化”的本意
第二节 “普罗”诗歌、“革命文学”对“五四”启蒙文学的批判
第三节 “左联”文艺“大众化”的讨论
第四篇 战火中的“民间化”浪潮和多样化探索(1937-1949)
第九章 延安诗派与“政治学浪漫主义”
第一节 从浪漫主义到“革命浪漫主义”
第二节 由诗歌“大众化”到延安诗派
第三节 延安诗派的“政治学浪漫主义”
第十章 “七月”诗派的启蒙主义诗学和艾青的诗
第一节 “主观论”的启蒙主义色彩
第二节 胡风、艾青诗论比较观
第三节 艾青诗歌综论
第十一章 现代、现实与传统之间:“九叶”诗派的诗学掘进
第一节 对现实的亲和与新诗现代化的理论
第二节 以穆旦为代表的“九叶”派诗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篇 民间化因素的集结和现代化的肇起(1917-1921)
第一章 尝试初期新诗的先锋性和民间化取向
第一节 诗体解放运动的先锋性
第二节 尝试初期新诗形式的破与立
第二章 散文化:“直言”和“以文为诗”的契合
第一节 “直言”的形式和求真的内容
第二节 “以文为诗”和“直言”的殊途同归
第三章 民歌化:对民歌和“比”“兴”的借鉴
第一节 尝试初期新诗对民歌的借鉴
第二节 尝试初期新诗中的“比”与“兴”
第二篇 现代抒情主体的建立和象征的引入(1921-1925)
第四章 从“摹仿”到“表现”:现代抒情主体的建立
第一节 尝试初期的“摹仿”与先天不足
第二节 郭沫若的“表现论”
第三节 从“边缘”到“庙堂”:论《女神》的“大我”世界
第四节 从庙堂到“民间”:论小诗、湖畔“小我”的圆融天地
第五章 象征的引入:“比”与“兴”的变异
第一节 象征对“比”的改造
第二节 象征和“兴”的融合
第三篇 民间化进程的双生子:纯诗化和非诗化(1925-1937)
第六章 从新月、象征到现代:中国化纯诗理论的建立
第一节 新古典主义与新月诗派的现代理性
第二节 象征主义和李金发的移植
第三节 中、西诗学的融汇与现代诗派的纯诗理论
第七章 纯诗化诗人群综论
第一节 纯诗化诗人的群体文化心理
第二节 象征之下的浪漫与古典:李金发述略
第三节 融汇中西意在创新:梁宗岱、卞之琳合论
第八章 革命化的“普罗”诗派和“大众化”的“左联”
第一节 新文学创建时期文学“大众化”的本意
第二节 “普罗”诗歌、“革命文学”对“五四”启蒙文学的批判
第三节 “左联”文艺“大众化”的讨论
第四篇 战火中的“民间化”浪潮和多样化探索(1937-1949)
第九章 延安诗派与“政治学浪漫主义”
第一节 从浪漫主义到“革命浪漫主义”
第二节 由诗歌“大众化”到延安诗派
第三节 延安诗派的“政治学浪漫主义”
第十章 “七月”诗派的启蒙主义诗学和艾青的诗
第一节 “主观论”的启蒙主义色彩
第二节 胡风、艾青诗论比较观
第三节 艾青诗歌综论
第十一章 现代、现实与传统之间:“九叶”诗派的诗学掘进
第一节 对现实的亲和与新诗现代化的理论
第二节 以穆旦为代表的“九叶”派诗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