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学术流变:上、下

封面

作者:冯天瑜

页数:867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21610092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学术流变(上下)(精)/冯天瑜文存》新版保留原版综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八部分,增加民国及现代部分,共为九章。前八章补人若干新篇目,包括港台学者、海外华裔学者、外国汉学家的论述,以扩大观察中国学术流变的视野。如唐君毅以《易经》元亨利贞仁义礼智之序,言中国学术精神之发展,还将中国历代文化精神与西方历代文化精神作比较,观其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又如英国汉学家李约瑟致力于开掘中国传统学术中的科学人道精神。这些论说都为中国学术史研究开辟新境界。  新版还择要反映由考古发掘、文献披露所推动的对学术史的新认识,如甲骨文的发现与破译,拓展研究殷商文化的视野,提供了“释古”以重建古史的可能:敦煌文书、汉晋木简的再见天日,打开中古史的渊富宝藏;楚简的联翩出土,揭开先秦及秦汉学术的原始状貌,以至有学者认为楚地简帛文书的发现,有必要改写先秦及秦汉学术史;而明清“大内档案”的面世,扩展并加深了对明清学术的理解。总之,新版博采新论说、新材料,意在求得中国学术流变较深广的观照。  《中国学术流变(上下)(精)/冯天瑜文存》各部分前均由编者撰写提要,录文则按如下顺序编排:A.对一代学术流变的概括;B.对各学派、学者的分论(对同一学派也先列总论,后列分论)。录文标题为编者所加者,均以最号注明。部分录文中之夹注经编者删除者,在录文标题处加注释说明。选录自诸子书及二十五史者一律不注作者姓名。录文版本尽量采用近五十年出版的标点本。录文中的繁体字、异体字在不导致歧义的前提下改为规范简体字。原文版式为竖排者,一律改为横排。一些现代学者遵从当时流行的泛化封建说,将非封建的秦汉以降两千年称“封建时代”,此不妥当,然本编仍保存选文原态。

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学部委员。从事中国文化史及湖北地方史志研究。

目录

序言
中国学术综论
章太炎 论教育的根本要从自国自心发出来(节录)
谭其骧 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
程颐 论秦至宋学术与政治最
刘师培 论古今学风变迁与政俗之关系(节录)
刘师培 南北学派不同论·总论
冯友兰 中国古代哲学之政治社会的背景
曾国藩 圣哲画像记(节录)
康有为 学术源流(节录)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节录)
梁启超 论时代思潮最
罗振玉 古今学术之递变(节录)
柳诒徵 中国文化史·绪论
王国维 周末以后学术之流变最
方以智 通雅·序(节录)
韩愈 原道(节录)
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道统录(节录)
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叙
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总叙
周予 同汤志钧“经”、“经学”、经学史
冯天瑜 “中华元典”界说最
叶适 进卷·总述(节录)
叶适 同安县学朱先生祠堂记
程颐 上仁宗皇帝书(节录)
汪循 儒志编·原序(节录)
阮元 拟国史儒林传序(节录)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序(节录)
谭嗣同 仁学(节录)
任继愈 儒家与儒教
严复 论八股存亡之关系(节录)
汪家禧 儒与二氏出入论
梁启超 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节录)
太虚 佛教对于中国文化之影响
杜光庭 道德真经广圣义序(节录)
李渤 真系(节录)
马端临 论道教最
唐君毅 孔子以后之中国学术文化精神
唐君毅 中国文化之过去与现在(节录)
方东美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导论
[日]伊藤长胤 古今学变·序
[法]汪德迈 古代中国占卜术派生的理性思维(节录)
[英]李约瑟 中国对科学人道主义的贡献

论先秦学术
王夫之
庄子·天下(节录)
天下篇解(节录)
孟子·滕文公下(节录)
荀子·非十二子(节录)
韩非子·显学(节录)
吕氏春秋·不二(节录)
尸子·广泽(节录)
……
论秦汉学术
论魏晋南北朝学术
论隋唐五代学术
论宋元学术
论明代学术
论清代学术
论民国学术
附录 学派 学说 学者概览

节选

  至于东汉,而向之蛰居雒诵者,遂一变而为高隐,如申屠蟠、黄宪是也;向之敦厉名实者,遂一变而为抗议,如党铜诸公是也。此数子者,出处语默,不拘一操,且未必咸出于经生,然经生依道不依人之学提倡于前,寝成风俗,以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矫同流合污之习,不可谓非经生之功也。夫六经之学,本不足致用于后世,惟愚赣之人迷信其说,奉若帝天,盖不以学术视六经,实以宗教视六经也。信仰既虔,故修身治国俱有定向。《后汉书·儒林传》论日:”桓、灵之间,君道纰僻,朝纲日陵,国隙屡启,自中智以下靡不审其崩离,而权强之臣息其窥盗之谋,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议。”又《左雄传》论日:”所以倾而未颓,决而未溃,皆仁人君子心力之为。”夫以汉室之不亡归功于仁人君子,不若归功于愚赣之儒生。以愚赣之儒生倡迷信之学术,犹足收化民成俗之功,则以学非伪学之故也。  两汉以降,儒生日趋于智,而迷信儒术之心衰,儒术既衰,故节义之风亦逊于两汉。夫两汉崇尚气节,非儒术与节义相表里也。盖迷信经术之人,均愚赣之人,而节义之风则由愚赣之人开其始,愚赣之人既稀,故迷信经术之心不若昔时之笃,而节义之风亦愈衰。先是汉末之时,纲纪委弛,忧时之士,竞言尚法,及曹操得冀州,崇尚跞弛之士,苟有治国用兵之术,虽负污辱之名,亦复弃瑕登用,由是权诈迭进,奸伪萌生。及魏太和时,董昭上疏,谓”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更专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求利为先”,是则魏、晋之间渐启贪污之俗。贪污之俗既成,故一、二有智之士竞慕通脱。晋傅玄上疏谓,魏武好法术而天下尚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其后纲维不振,放诞盈朝,遂致天下无复清议。夫士慕通达,岂仅由魏文一人之倡导哉?居尚法之朝,处贪污之俗,非置身礼法之外,非婴祸即辱身耳。故正始以还,何、王倡清谈之风,而名士风流盛于洛下,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竹林七贤益崇放旷。及于西晋,此风未衰,清谈放诞以全其身。至于东晋,高门世族亦托于酣嬉淋漓,反是者则为尘俗。干宝《晋纪·总论》日:”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辨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斥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晋书·儒林传序》亦日:”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此则虚名虽被于时流,笃论未忘乎学者。加以范宁诸人目王、何为桀、纣,而近人顾亭林又以王、何、嵇、阮为罪人,致一时之舆论均以两晋六朝之学风为非,不知两晋六朝之学,不滞于拘墟,宅心高远,崇尚自然,独标远致,学贵自得,此其证矣!故一时学士大夫其自视既高,超然有出尘之想,不为浮荣所束,不为尘网所撄,由放旷而为高尚,由厌世而为乐天,朝士既倡其风,民间浸成俗尚。虽日无益于治国,然学风之善犹有数端。何则?以高隐为贵,则躁进之风衰;以相忘为高,则猜忌之心泯;以清言相尚,则尘俗之念不生;以游览歌咏相矜,则贪残之风自革。故托身虽鄙,立志则高,被以一言,则魏晋六朝之学不域于卑近者也,魏晋六朝之臣不染于污时者也,故当时之士风知远害而不知趋利。明杨慎有言,六朝风气,论者以为浮薄,败名检,伤风化,固亦有之.然予核其实,复有不可及者数事:一日尊严家讳;二日矜尚门地;三日慎重婚姻;四日区别流品;五日主持清议。盖当时士大夫虽祖尚玄虚,师心放达,而以名节相高,风义自矢者,咸得径行其志。至于冗末之品,凡琐之材,虽有陶、猗之赀,不敢妄参乎时彦,虽有董、邓之宠,不敢肆志于清流。而朝议之所不及,乡评巷议,犹足倚以为轻重,故虽居偏安之区,当陆沈之后,而人心国势犹有与立,非此数者补救之功哉?杨氏之言如此,则世之以正始遗风为非者,毋亦轻于立言矣!盖魏晋以下,名士竞用之时代也,以之振民气则不足,以之矫贪鄙则有余,则当时之风尚又岂后世所可及哉?  六朝以降,至于隋唐,而士风一变。自科举途开,士人欲求进身,不得不出于科举之一途,故真挚之诚逊于两汉,高尚之风又逊于六朝。然学风胜于后世者,则以唐人之于学术无所迷信。而后人之于学术,则介于迷信非迷信之间。惟其无所迷信,故既无尊崇君主之诚(唐人文网最疏,于宫闱之隐事,明著之诗文中以寓刺讥,如白居易、刘禹锡皆然,可以知唐人无尊君之心),复无崇拜圣贤之念(唐人之著作,若《史通》诸书均斥孔子,而信老庄信佛典者犹不知凡几,不必尽托于儒)。士生其间,不为名教所囿,不为礼法所拘,一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学术流变:上、下》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24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