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赖勉亨,何正铭著
页数:210页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11226511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我国工程建设的重大需求以及节能减排的基本国策, 以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为立足点, 提出采用钢环、钢螺旋以及钢夹套等外加约束, 并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证明外加约束能有效地提高钢管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对于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与研究价值。全书共分六章, 主要内容包括: 研究背景、试验研究及试验现象分析、轴心受压钢管混凝土柱的工作机理、钢管混凝土柱的本构模型、参数分析及设计方法、总结和展望。
作者简介
赖勉亨(1989-),广东增城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纵向课题6项,研究成果荣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高被引论文7篇,热点论文2篇。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添加膨胀剂或采用外加约束以充分发挥钢管与混凝土的组合效应
1.1.2 圆钢管混凝土构件的理论模型
1.1.3 关于圆钢管混凝土构件的现行设计规范
1.2 研究目的、方法和内容
2 试验研究及试验现象分析
2.1 试验研究
2.1.1 试验试件
2.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加载程序设计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钢材拉伸试验
2.2.2 空心钢管构件
2.2.3 钢管混凝土构件
2.2.4 环约束钢管混凝土构件
2.2.5 夹套约束钢管混凝土构件
2.2.6 临界套箍系数
2.3 结论
3 轴心受压钢管混凝土构件工作机理
3.1 环-纵向应变关系试验结果分析
3.1.1 轴心受压时钢管与混凝土的相互作用
3.1.2 钢管和外加约束的环向应变
3.1.3 钢管混凝土构件环-纵向应变的试验关系
3.2 钢管纵向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3.2.1 钢管的屈服强度
3.2.2 广义胡克定律和Prandtl-Reuss增量理论
3.2.3 钢管的纵(环)向应力-纵向应变曲线
3.3 总约束应力和界面粘结应力
3.3.1 总约束应力
3.3.2 平均界面粘结应力
3.4 核心混凝土的纵向应力-应变曲线
3.5 结论
4 钢管混凝土构件的本构模型
4.1 本构模型
4.1.1 约束混凝土环向应变方程
4.1.2 约束混凝土纵向应力-应变模型
4.1.3 核心混凝土、钢管与外加约束的相互作用模型
4.1.4 钢管混凝土构件的纵向荷载-应变曲线
4.2 试验验证
4.2.1 试验数据库
4.2.2 模型验证
4.2.3 FRP卷材约束混凝土
4.3 结论
5 参数分析及设计方法
5.1 参数分析
5.2 材料强度的影响
5.3 Do/t的影响与延性设计理论
5.4 外加约束的影响
5.5 与现行设计规范的比较
5.6 设计方法
5.7 设计可靠度分析
5.8 结论
6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1.1 研究背景
1.1.1 添加膨胀剂或采用外加约束以充分发挥钢管与混凝土的组合效应
1.1.2 圆钢管混凝土构件的理论模型
1.1.3 关于圆钢管混凝土构件的现行设计规范
1.2 研究目的、方法和内容
2 试验研究及试验现象分析
2.1 试验研究
2.1.1 试验试件
2.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加载程序设计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钢材拉伸试验
2.2.2 空心钢管构件
2.2.3 钢管混凝土构件
2.2.4 环约束钢管混凝土构件
2.2.5 夹套约束钢管混凝土构件
2.2.6 临界套箍系数
2.3 结论
3 轴心受压钢管混凝土构件工作机理
3.1 环-纵向应变关系试验结果分析
3.1.1 轴心受压时钢管与混凝土的相互作用
3.1.2 钢管和外加约束的环向应变
3.1.3 钢管混凝土构件环-纵向应变的试验关系
3.2 钢管纵向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3.2.1 钢管的屈服强度
3.2.2 广义胡克定律和Prandtl-Reuss增量理论
3.2.3 钢管的纵(环)向应力-纵向应变曲线
3.3 总约束应力和界面粘结应力
3.3.1 总约束应力
3.3.2 平均界面粘结应力
3.4 核心混凝土的纵向应力-应变曲线
3.5 结论
4 钢管混凝土构件的本构模型
4.1 本构模型
4.1.1 约束混凝土环向应变方程
4.1.2 约束混凝土纵向应力-应变模型
4.1.3 核心混凝土、钢管与外加约束的相互作用模型
4.1.4 钢管混凝土构件的纵向荷载-应变曲线
4.2 试验验证
4.2.1 试验数据库
4.2.2 模型验证
4.2.3 FRP卷材约束混凝土
4.3 结论
5 参数分析及设计方法
5.1 参数分析
5.2 材料强度的影响
5.3 Do/t的影响与延性设计理论
5.4 外加约束的影响
5.5 与现行设计规范的比较
5.6 设计方法
5.7 设计可靠度分析
5.8 结论
6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