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学校教育管理与教学艺术

封面

作者:韦兵余,陈迎春,闫俊凤著

页数:284页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5788607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一共分为十章, 内容涵盖学校管理基本知识、学校教育管理的人格、精神和课程探索、“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计划和质量、组织、公共关系管理、教学艺术的内涵与特性、教学过程与课堂艺术等诸多方面, 对学校教育管理与教学艺术进行了系统地探讨, 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作者简介

韦兵余,出生于1969年5月17日,籍贯为江苏省连云港市,研究生学历,正不错教师职称,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现任职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塔山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初中物理教学理论与实践。曾于2017年9月获评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6年6月获江苏省很好党员称号,2018年4月被评为连云港市劳动模范,2019年5月获评连云港市教学名师,领衔连云港市赣榆区初中物理名师工作室建设,在《中学物理》《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江苏教育》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目录

第一章 学校管理概论
第一节 学校管理的概念与矛盾
第二节 学校管理的文化思想
第三节 学校管理与规则制定
第四节 学校管理的方法与环境
第二章 学校教育管理的多元探索
第一节 学校教育管理的人格探索
第二节 学校教育管理的精神探索
第三节 学校教育管理的课程探索
第三章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第一节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依据
第二节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
第三节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特征
第四节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不足
第四章 学校计划与质量管理
第一节 计划管理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质量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节 质量管理的评价与分析
第五章 学校组织管理
第一节 学校组织的基本含义与特点
第二节 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 学校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
第六章 学校公共关系管理
第一节 学校公共关系管理的内涵
第二节 学校公共关系管理的价值研究
第三节 学校公共关系管理现存问题与应对策略
第七章 教学艺术概论
第一节 教学艺术的提出
第二节 教学艺术的内涵
第三节 教学艺术的科学基础
第四节 教学艺术的法则
第八章 教学艺术的特性
第一节 教学艺术创造的条件
第二节 教学艺术的个性化
第三节 教学艺术的风格
第四节 教学艺术的多样化
第九章 教学理论的艺术实践
第一节 教法选择的艺术
第二节 学法指导的艺术
第三节 教学组织与管理的艺术
第十章 教学过程与课堂艺术
第一节 教学过程的艺术
第二节 课堂组织的艺术
第三节 课堂提问的艺术
第四节 教学中的板书艺术
结语
参考文献

节选

  《学校教育管理与教学艺术》:  二、教学艺术的心理学基础  人是社会的人,不仅具有生理物质结构及其功能,而且具有心理结构及其功能。教学艺术不仅有生理学的科学基础,而且有心理学的科学基础。故研究和创造教学艺术,亦必须了解人的心理结构与功能。  从教学发展史来看,教学的科学化、艺术化的创造水平与心理学的发展直接相关。近代史上曾经出现过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运动。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教育家都极力强调把教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裴斯泰洛齐深刻研究了感觉与教学的关系,赫尔巴特系统探讨了感觉与教学的关系,为教学的科学化、艺术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现代教育家、教学研究者更加重视心理学的科学基础作用和研究。下面我们做一些具体的分析研究和说明。  (1)感知觉与教学艺术。感知是人的心理最初级的形式或活动,是外界信息输入或输出信息的主要通查。教学艺术的表现与接受离不开感知觉。  马克思极为精辟地说明了感知与艺术的关系,他在为《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撰写的条目“美学”中指出:“最可靠的心理学家们都承认,人类的天性可以分作认识、行为和情感,或理智、意志和感受三种功能,与这三种功能相对应的是真、善、美的观念。美学这门科学和感受的关系正如逻辑学和理智,伦理学和意志的关系一样。逻辑学确定思想的法则,伦理学确定意志的法则,美学则确定感受的法则。真是思想的最终目的,善是行为的最终目的,美则是感受的最终目的。”马克思在这里阐明了美与感受的对应关系,感受是美的心理表现形式和基础。教学艺术对于其审美信息的表现与交流也是以感知为重要心理机制的。  为什么感知这种心理形式或活动能感受美、表现美呢?对此,马克思也从社会历史学角度进行了说明:“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只是由于属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属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即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简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快乐和确证自己是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因为不仅是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的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总之,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图马克思在这里至少强调了三点:一是人的感觉之所以能感受到美,是因为客观存在着美的事物;二是人的审美感知能力是在人同客观事物的交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的,而不完全是遗传的、天生的;三是人的审美感觉具有丰富性、社会性,这是人所特有的,是人的本质的明证和外现。马克思关于人的感觉的社会历史学的研究给我们研究教学艺术的感知问题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人类的艺术活动和形式遵循着一般的感知规律,教学艺术也不例外。实际上,教学艺术的主要表现乃是使教学活动或形式巧妙地与人的感觉规律相一致。因此,教学艺术的活动和形式必然受感觉规律的制约。  首先,教学艺术必须遵循人的感觉的感受性规律。人的感官产生感觉包括审美的艺术的感觉是有条件的,它有一定的量与质的要求。所谓质是指外界感觉对象必须在性质上与人的感官相对应,例如,光、色彩、形象必须与人的视觉对应,成为视觉对象,否则,便不会产生相应的感觉,所谓量是指刺激物与感官发生相互作用时,刺激物的作用强度必须达到一定的量才能产生感觉。量过小,根本不会被感觉;量过大,会使感官疲劳或损伤。在心理学中,各种感觉的感受性都已被科学地发现,并表达为统一的数学公式,即E=Klogl+C,其中E为感觉,I为刺激强度,K、C为常数。教学艺术的创造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教学艺术的手段、输出信息,必须在质与量上符合感受性的规律。例如教学情境的创设,把教室内布置得新鲜、多彩,这对于引起学生的新奇感、兴奋感是有用的,但若过量、过多,则不仅会干扰学生听讲,而且也易使学生的视觉疲劳。再如,使用艺术的教学语言,讲得风趣、幽默,能使学生兴奋、欢笑,但如整堂课一直如此,则也会损伤学生的听觉注意力。所以,教学艺术创造所输出的任何刺激信息都必须恰当、适中,符合感受性的规律,否则就会产生相反的坏结果。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学校教育管理与教学艺术》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24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