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利益分享机制研究:基于收入和公共品两个维度的分析

封面

作者:杨美成

页数:194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6419791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城乡关系与发展观、利益观以及分配对生产具有重要反作用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及政治学等相关理论,主要运用制度分析、博弈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城乡利益分享机制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地探索研究。在对前人关于利益分享及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围绕收入和公共品两个重要维度,全面阐述了利益分享机制的理论框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收入和公共品分配逻辑在中国语境下形成的城乡利益分享不公平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指出城乡二元结构及其基础之上的各种利益制度安排是造成城乡利益分享失衡的体制根源。其后,运用比较分析方法,探讨了世界其它国家在解决城乡利益分享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说明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利益分享机制的重要性,并得出可供借鉴的经验。针对国内城乡融合发展做得较好的地区,解析了城乡利益分享不同模式的案例,总结了这些地区的成功政策经验。很后综合理论和案例研究的结果,指出了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利益分享机制的政策意蕴。

作者简介

杨美成,男,1976年6月生,四川岳池人,经济学博士。现任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兼任江苏省农学会科技政策分会副理事长。长期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产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完成江苏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高水平论著、论文、研究咨询报告等二十余篇。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关于城乡关系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关于城乡关系的国外文献综述

1.3.2 关于城乡关系的国内文献概述

1.4 利益分享理论的文献综述及评论

1.4.1 古典思想家对利益分享问题的思考

1.4.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利益观和利益分配思想

1.4.3 新古典学派关于利益分享的研究

1.4.4 发展经济学关于利益分享的研究

1.4.5 利益分享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1.4.6 国内利益分享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2 利益分享机制的基本理论分析

2.1 利益与利益分享

2.1.1 利益的涵义

2.1.2 利益分享的丰富内涵

2.2 利益分享的基础层面:收入与公共品两个维度

2.2.1 利益分享层面的划分

2.2.2 利益分享的基础维度之一:收入分配

2.2.3 利益分享的基础维度之二:公共品

2.3 利益分享机制:一个分析框架

2.3.1 利益分享机制的构成

2.3.2 利益分享机制结构关系分析

3 中国城乡利益关系的变迁:问题成因分析

3.1 中国城乡利益关系的演变过程

3.1.1 改革开放前城乡利益分享失衡格局

3.1.2 改革开放后城乡利益分享格局的演变及其不公平惯性特征

3.2 城乡利益分享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3.2.1 缺乏公平的利益分享赋权机制导致城乡利益失衡

3.2.2 缺乏公平的利益分享实现机制导致城乡利益失衡

3.2.3 缺乏公平的利益分享循环机制导致城乡利益失衡

3.2.4 缺乏公平的利益分享保障机制导致城乡利益失衡

4 国内外城乡利益分享实践:一个比较分析

4.1 国外城乡利益分享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4.1.1 日本解决城乡利益关系的成功经验

4.1.2 德国解决城乡利益关系的成功经验

4.1.3 巴西解决城乡利益关系的失败教训

4.2 国内统筹城乡利益分享的经验

4.2.1 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利益分享:对义乌模式的借鉴

4.2.2 以工哺农、城乡融合利益分享:对苏南模式的借鉴

4.2.3 城乡一体化构建城乡融合利益分享:对成都模式的借鉴

5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利益分享机制的政策意蕴

5.1 城乡融合发展的涵义

5.1.1 基本概念诠释

5.1.2 城乡融合的内涵

5.1.3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与原则

5.2 构建城乡融合利益分享机制的政策意蕴

5.2.1 构建城乡融合利益分享赋权机制

5.2.2 构建城乡融合利益分享实现机制

5.2.3 构建城乡融合利益分享循环机制

5.2.4 构建城乡融合利益分享保障机制

其他参考文献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利益分享机制研究:基于收入和公共品两个维度的分析》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23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