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韩震
页数:10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30021047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在一般意义上,“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诚”与“信”一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作者认为,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形成了其独具特色并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这样的诚信观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道德作用。
作者简介
韩震,山东省阳谷县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主要社会兼职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哲学学会副会长等。曾入选北京市“跨世纪青年理论工作者百人工程”培养计划、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人事部等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第一最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第一最“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欧美哲学、西方历史哲学、价值哲学。先后主持多项第一最和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其著作多次获得第一最和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刘翔,北京师范大学外国哲学博士,现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主要研究后现代主义哲学、法国哲学。 薛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16-18世纪欧洲哲学、德国古典哲学。
目录
第一节 诚:向内指涉的律令
第二节 信:向外关涉的尺度
第三节 诚信:为己与为人的基本规范
章末小结
第二章 诚信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诚信的原初形态
第二节 先秦诸子时期的诚信观
第三节 唐宋明清时期的诚信观
章末小结
第三章 诚信的当代意义
第一节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
第二节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第三节 诚信是法治建设的坚定基石
章末小结
第四章 诚信何以可能
第一节 诚信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二节 诚信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三节 诚信哲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章末小结
参考文献
节选
汉代董仲舒在发扬儒术的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先秦诸子的诚信观念,并将诚信纳入三纲五常的范畴之内,使之成为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同时,汉代其他重要人物如刘向、扬雄、司马迁及班固等也从各自的角度对诚信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混乱,充满了攻伐和背叛,更是一个急需诚信的时代,这一时期道教和佛教对诚信思想各有贡献,直接推动了隋唐以降诚信伦理道德的发展。此后,我们可以看到,唐宋明清时期的诚信观念更加理论化,也更加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一、唐宋时期的诚信观 唐代政治家魏徵、褚遂良等提出了“信为国本”、“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等思想,这是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继承;思想家韩愈、李翱等则将儒家的“诚”学说推向了天人合一之境,为宋代理学家将诚信提升到本体论地位奠定了基础。有唐以来,上起帝王将相,下至文人墨客,都十分注重诚信思想,对其有大量的阐发和论述。 唐太宗将“诚信”作为他的执政纲领和施政方针,努力倡导社会的诚信之风,可以说是对诚信观念认识最透彻、运用最深入的帝王。在其立国之初,唐太宗便说:“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贞观政要》)他认为,历代帝王当中,以仁义治国的,则国家长治久安,而以酷刑厉法之国的,虽然能够得到一时的安稳,却难免很快衰亡,以史为鉴,以诚信与仁义治国才是根本。此后,他始终躬行诚信之道,也告诫臣子以诚信治事。他偏爱直臣,与直言敢谏的魏徵、张玄素等诚信之臣肝胆相照、精诚合作,是以开创了贞观之治的辉煌局面。其下如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代帝王也都纷纷将诚信之理贯通于治国之道当中,在君臣之道、政治统治和民族关系方面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魏徵是唐朝名相,也是唐太宗最为信赖的重臣,他提出“德礼诚信,国之大纲”的指导思想,将诚信作为治国之本。他以直言敢谏著称,曾多次谏止太宗不诚信、不合适的行为。其余诸重臣如房玄龄、杜如晦、张玄素等,也都将诚信为政视为值得追求的政治目标。正是他们的施政和直谏使得唐朝的政治更加理性和开明。 韩愈是唐朝最为重要的思想家和文人之一,他从孟子“仁义礼智根于心”的思想出发,得出了“信”内在于人的本性的结论,认为诚信是人类不可丢弃的德性。韩愈发言直率、操行坚正,虽屡因直率获罪遭贬,却从不改变自身的为人处世之道,始终坚持诚信、坚持原则。他的弟子李翱更是秉承了韩愈对诚信的推崇,进一步将诚信推向了天人合一之境。李翱在《复性书》中写道:“道者至诚而不息者也,至诚而不息则虚,虚而不息则明,明而不息则照天地而无遗,非他也,此尽性命之道也。哀哉!人皆可以及乎此,莫之止而不为也,不亦惑耶?”他将诚信作为性命之道,是上天通达于人事的境界。 可见,唐代的诚信思想是丰富的,正是在这一时期,诚信作为一种美德被发扬光大。这其中既有对前朝的继承和发扬,又有对当下时代状况和生活状态的启发与指导,更有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宋代商业活动已经逐渐繁荣起来,因而在民间,契约原则已经得到建立和完善,法律严格规定产品的质量信用、价格信用、度量衡信用以及中间人信用。这都是此前的时代未曾出现过的新鲜事物,也是诚信在民间普及的契机。宋代的诚信观念主要体现在理学的成就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