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像玉的石头
页数:248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30259661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办事能力是职场中很好管用的“硬通货”。学会办事,“学会”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认识职场规律、适应职场规律的过程。石头哥在这本书里分享自己对办事规律的认识和体会。比方说,办事要理解领导意图,按领导要求办,因为与领导相处的热度决定了你的职场高度。办事要讲礼仪和规矩,礼仪绝不是繁文缛节,那是人心中很柔软的地方。办事要会说话,很多事,可办可不办,话说得好,能办的可能性就大。办事要注重细节,小事也能让你脱颖而出。办事要有耐性,身处职场的长跑,笑到很后才算笑得第一,等等。掌握规律,保护自己,谋求发展,赢得尊重,是有本事、想成事的职场人应当学会的技能。
作者简介
像玉的石头(石头哥),知名职场大V,微信公众号“办公室的秘密”创办人,党史系博士在读,京城某高校办公室工作多年,目前主要工作是写材料,江湖人称“石头哥”。出版系列畅销书《秘书工作手记:办公室老江湖的职场心法》《秘书工作手记2:怎样写出好公文》。两本图书累计印刷近50次,销量突破30万册,成为职场爆款书,数十万读者为之赞叹,被誉为“秘书及办公室工作秘籍”。先后在《秘书工作》《应用写作》《秘书之友》等杂志发表数十篇业务体会、工作技巧类的文章。微信公众号“办公室的秘密”主要推送风格独特、实在管用的职场内容,获得了50多万粉丝的支持。
本书特色
只谈干货,不灌鸡汤
形为手记,实则心法
在这里,读懂职场,读懂领导,读懂自己
漫画插图,成长实例,带你领略办事的艺术
畅销30多万册的职场教科书作者,再推职场进阶秘籍
办事能力是职场中非常管用的“硬通货”。
学会办事,职场开挂。不抱怨、不幻想、不放弃。
躬身入局,下场打拼。掌握规律、保护自己、赢得尊重。
目录
技巧篇 办事的艺术
第一章领导:与领导相处的热度,决定了你的职场
高度 003
一、领导为什么重要? 004
二、关于领导的几个常见认识误区 009
三、见了领导特别紧张怎么办? 014
四、在领导面前挣表现的小窍门 020
五、回答领导问话,怎么才能得满分? 027
六、对领导部署的极致回复是啥样的? 034
七、给领导送文件,学问太大了! 036
八、给领导发祝福短信有哪些讲究? 040
九、怎么跟领导走得近? 045
十、领导说这些话,你要警惕了! 048
十一、领导眼中的靠谱是怎么做到的? 051
十二、大领导与小领导可不一样 056
十三、推活儿又不得罪领导的好办法 059
CONTENTS
秘书工作手记3:学会办事
第二章 礼仪:礼仪是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063
一、单位食堂也是局啊! 064
二、饭局怎么组织,才能请到想请的人? 067
三、酒量小的人,饭局上怎么如鱼得水? 070
四、发个微信,也能体现高水平! 072
五、微信就是你的第一人格 077
六、怎么顺利加上领导微信? 080
七、我为什么劝你要秒回微信? 081
八、退工作群?很有讲究的! 083
九、一致好评的秘诀原来是起身相送 087
十、一个人行不行,出一次差就全看出来了 089
十一、送礼其实没那么重要 093
十二、单位人常见场景礼仪清单 096
第三章 说话:别被不会说话耽误了 099
一、汇报的重要,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100
二、内向者的汇报也可以很牛! 103
三、经常给领导汇报思想是怎么做到的? 107
四、天天汇报却愈发不受待见,问题出在这里 110
五、汇报的细节,不懂你就亏大了 113
六、当众发言,别搞错了重点 116
七、用一两个这样的词,能显得很会说话 122
八、竞争上岗,怎么讲脱颖而出? 126
九、寒暄找话题大法 132
十、说话有逻辑,是怎么做到的? 135
十一、嘴严是一种美德 138
目 录
第四章 细节:让你脱颖而出的那些小事 143
一、在单位特别拉好感的几个小妙招 144
二、有效赞美的5 条法则 148
三、怎么装成很有城府的样子? 152
四、到上级单位借调注意事项清单 155
五、当小领导带好团队的要点清单 156
六、当烂好人有什么问题? 159
七、节后第一天,别只知道傻傻上班 161
八、微信里工作信息如何减少遗忘? 163
九、把备注通讯录提升到战略高度! 166
第五章 态度:工作可以商量,态度必须端正 169
一、舞台再小,也要学会给自己加戏 170
二、越主动越加分 173
三、求人帮忙,你的姿势对吗? 179
四、可以不会,但要耐烦 184
五、开会打瞌睡的人没有未来 186
六、钝感力强的人走得更远 189
七、如何避免成为一个乏味的职场老油条? 196
下篇
实践篇 秘书小蔡成长记
写在开头的话202
第六章 初来乍到 203
一、为啥不早点儿到呢? 204
二、保证完成的任务,怎么就忘了? 205
秘书工作手记3:学会办事
三、随口一说要不得 207
四、会场一分钟,弦绷60 秒 208
五、接电话的学问真不少 211
六、“一个都不能少”?没必要! 213
第七章 得窥门径 217
一、一篇稿子教我学会把握“度” 218
二、服务领导,不是当保姆 220
三、处处留心皆创造 222
四、工作靠不靠谱,就看这三点! 224
五、有话真得好好说 227
六、调研不是摆样子 230
第八章 渐入佳境 233
一、“钻”,比动笔更重要! 234
二、“兵荒马乱”的一天 236
三、“推活儿”的“讲究” 238
四、得把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 240
五、调研历险记:就想听听老百姓的心里话 242
六、小蔡的新“担子” 245
写在结尾的话 249
前言
言
PREFACE
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去面对复杂的世界
疫情期间,石头一直在追国家地理的一部自然纪录片,名
字叫《水深火热的星球》。纪录片的主题相当聚焦,就是记录
野生动物是如何在自然环境中艰难求生的。比如,为了觅食,
白颊黑雁夫妇带着三只雏鸟从悬崖上跳下,只有一只雏鸟存
活;雪豹在捕食过程中,咬住羚羊从30层楼的高度滚下,竟
然从未松口。
在自然界,生存还是死亡永远是个严肃的问题,每一天都
胆战心惊,每一天都要竭尽全力。镜头里的动物们无时无刻不
在努力,只要停下脚步,就可能成为别人的盘中餐。
相较之下,人类就幸运太多了。我们虽然也要为了生活奔
波,有时还要违背自己的心意挤出笑脸,好像受了莫大的委
屈,但毕竟早已不需要时刻面对生存还是死亡的考题,如果没
有什么更高的追求,刷着抖音、吃着外卖,无所事事地过一辈
子,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事。
这种安逸之下,我们大概会忘记人类走出丛林其实并没有
多久。“丛林法则”真的从人类社会完全消失了吗?我们真的
节选
有一次,部门领导去大领导那儿开会,研究专项工作。结束后材料忘在了会议室,工作人员通知我去取回来。拿到材料我震惊了,部门领导把所有近期跟该项工作有关的材料,全部打了出来带在手边,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那么厚。我翻了翻,大部分其实跟会议主题无直接关系。我猜,这都是他怕大领导问到而准备的材料。在单位开会,尤其是参加大领导主持的会,就得像参加考试一样准备啊!
话又说回来,假如领导会上说到某件事,你恰好是这件事的负责人,兴之所至,领导提了一道判断题:“小石,我刚说的关于××的条件对吗?”虽然你已经准备了很多材料,但这件事恰巧你也是一头雾水,压根不知道东西南北,该怎么回答?
私下场合,你当然可以按石头之前说的实事求是地回答,“领导,我马上去确认一下。”然后赶紧出去把事情搞清楚。
但假如是大家一起开会,或是有别人在场,你不妨就回答“是的,对”,肯定地回答就行。
下去后赶紧确认,如果领导当时的观点是错误的,私下再把正确的观点汇报给领导。
为啥呢?领导当着众人的面问“对吗?”其实未必是真的想知道对错,而只是在寻求支持或佐证。会场上面对众人,领导本身就有掌控局面的压力,对否定和质疑会格外敏感。
还不如不管对错,先肯定了,搪塞过去,下来核实后再汇报正确的。
如果领导问的是开放式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比如,“小石,上次某某单位的事,进展怎么样了?顺利吧?”
坏了,我压根没关注过这件事啊,无法简单用“对”或“不对”搪塞,这时,也别过于实在地说“抱歉,我还真不知道”,可以说些大而正确的囫囵话:“我们正在推进,我们也觉得这个事很重要,前几天刚研究过一次。”
接着赶紧亡羊补牢一句:“我马上出去进一步了解一下,给您详细报告。”然后马上下去打电话问。这样大概可以平稳过关。
7.领导微信上发学习文章,怎么回答?
有人在公众号后台问石头:
我在单位办公室工作,经常写材料。单位副职领导分管办公室,隔三差五会通过微信给我推送一些政策理论类或行业形势类的网页消息,有时候一次推好几条。因为收到此类消息的时间不固定,有时手里有其他事,有时不在工作日,而且也做不到每次都非常深入地学习推送内容。我每次多以“收到,学习”简单回复。那么,收到此类消息是否需要及时回复?是否每次必回?是简要回复“收到,学习”之类,还是需要在学习后结合工作针对性地谈点想法进行回复?怎样回复比较恰当?
首先要肯定,时不时给你发学习文章的领导一般是好领导,比较关心下属的成长进步。他给你发文章,不是闲得没事,也不是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他肯定还是希望你长进,你得好好珍惜。
所以,无论是从上下级交往的礼仪看,还是从个人的感情看,这类微信,石头建议,每条必回,而且每条必须认真回!
最基本的回复,可以是“收到,谢谢领导指点!认真学习!”。如果文章比较深刻有趣,也可以谈谈学习体会:“之前一直困惑×××,您分享的这篇文章对我启发很大。”如果你还有话说,对文章认认真真分析个几句也未尝不可。
甚至,如果你能摸到门道,总结出领导喜欢看哪方面的文章,也可以反过来时不时跟他分享:“领导,刚看到的这篇文章很有意思,讲了×××,供您参阅。”
绝对不要把这种互发文章相互学习理解成一种负担,反而应该算是一种工作之外的私人交往,借这个机会建立和领导的感情和默契,还能成长进步,有什么不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