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明清小说(第二版)

封面

作者:周先慎

页数:304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30121648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供大学文科使用的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教材。本书为《明清小说》部分,对明清小说的繁荣和经典作品都设有专题讨论。

作者简介

  周先慎,1935年12月生,四川成都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尤着力于古典小说思想艺术的重新审视和深入开掘。主要著作有:《古典小说鉴赏》、《中国四大古典悲剧》、《古诗文的艺术世界》、《明清小说》、《明清小说导读》、《中国文学十五讲》、《古典小说的思想与艺术》等。无论讲课和著文,都以作品分析见长,分析深入、精细、到位,文笔简洁、流畅、优美。

本书特色

明清小说讲述的基本都是家喻户晓的名著,但重点亦在说明它们为什么好,如何好,可提高读者的鉴赏能力和分析眼光。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和明清小说的繁荣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与小说的早期形态
第二节 中国古典小说从雏形走向成熟
第三节 说话艺术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开拓
第四节 明清小说的繁荣与转型
第五节 中国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传统

第二章 《三国演义》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过程和版本
第二节 拥刘反曹——《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第三节 《三国演义》的忠义思想
第四节 曹操和刘备形象的塑造
第五节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第三章 《水浒传》
第一节 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和《水浒传》的成书
第二节 农民革命的兴亡史
第三节 怎样认识《水浒传》中的招安描写
第四节 英雄群像和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
第五节 《水浒传》的细节描写

第四章 《西游记》
第一节 玄奘取经和《西游记》故事的演变
第二节 孙悟空的形象和《西游记》的时代精神
第三节 《西游记》的现实性——世态人情与世俗情怀
第四节 《西游记》的艺术魅力——奇幻与奇趣

第五章 《金瓶梅》
第一节 作者之谜与成书年代
第二节 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
第三节 一个充满生气的女人世界
第四节 潘金莲悲剧的社会意义
第五节 怎样认识《金瓶梅》的性描写

第六章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
第一节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繁荣的原因
第二节 明代的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集
第三节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时代内容
第四节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思想和艺术

第七章 《聊斋志异》
第一节 蒲松龄的生活和《聊斋志异》的创作基础
第二节 蒲松龄的著作和《聊斋志异》的版本
第三节 奇异世界中的现实人生
第四节 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
……

第八章 《儒林外史》
第九章 《红楼梦》
第十章 晚清的谴责小说

主要参考书目

节选

  《明清小说(第二版)/大学文科基本用书·文学》:  首先,是写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曾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第二十一回)。在曹操的身上是多少表现出了这一特色的。他的确是胸怀大志,以实现天下的统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不少问题上以此作为考虑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特别在讨董过程中,作者处处将他同那些各怀异心、坚持搞分裂割据的军阀作对比,写他政治上的卓见和谋略。第四回,写董卓欺君弄权,王允宴请旧臣商议讨伐,但大家慑于董卓的威势,毫无办法,“众官皆哭”。这时作者写:“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这人就是曹操。他对那些面对董卓专权而只有哭鼻子的公卿大臣投以轻蔑和嘲笑,并主动提出愿担任谋刺董卓的重任。后来在讨董过程中,盟军内部互相钩心斗角,各谋私利,袁绍身为盟主,却按兵不动,不下令乘胜追击董卓,这时小说这样描写曹操:“操曰:‘董贼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诸公何疑而不进?’众诸侯皆言不可轻动。操大怒曰:‘竖子不足与谋!’遂自引兵万余,领夏侯悖、夏侯渊、曹仁、曹洪、李典、乐进,星夜来赶董卓。”很显然,这时候的曹操,是一个具有讨董卓、平天下的雄心壮志而高出于群雄之上的政治上有远见卓识的人物。  在第五回“温酒斩华雄”一节,从他对关羽的态度中,写出他能识才、爱才,且能打破贵贱出身的偏见,坚持“得功者赏”的正确原则,又能从统一大业出发考虑和处理问题。袁术听说那个自告奋勇能斩华雄的关羽不过是刘备手下的一个弓马手,便轻蔑地大喝一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却能慧眼识英雄,断定他“必有勇略”,并劝袁术息怒,说:“试叫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并亲自为关羽温酒一杯,以壮行色。他不以贵贱论人,而能打破偏见,采取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确实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风度。当曹操指出“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时,袁术发怒,说:“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此时曹操说:“岂可因一言而误大事耶?”在刘、关、张回寨以后,曹操又暗使人赍牛酒抚慰三人。  又如第十六回,写刘备为吕布所逼,到许昌投靠曹操,荀彧劝他乘机杀刘备,说:“刘备,英雄也,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操不答。不答就是在思考。荀彧出,另一谋士郭嘉入。“操曰:‘荀彧劝我杀玄德,当如何?’嘉曰:‘不可:主公兴义兵,为百姓除暴,惟仗信义以招俊杰,犹惧其不来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穷困而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操大喜曰:‘君言正合吾心。’”于是表荐刘备领豫州牧。曹操非常清楚刘备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是将来跟自己争夺天下的劲敌,从他的内心的愿望说,是非常想杀掉刘备的。他对荀彧的话不作回答,是因为他内心深处是同意荀彧的看法的,却又有更深远的考虑,因而一时难于下定决心。但他最终还是高兴地同意郭嘉的意见而拒绝了荀彧的意见,说明他在政治上确实善察安危之机,能从收四海之望、统一天下的长远目标着眼来考虑和处理问题的。这些地方,都应该实事求是地承认是曹操远大的政治眼光和开阔的政治胸怀的表现,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将它们解释为是出于曹操的奸诈。  官渡之战更是表现了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他既能正确地分析形势,又能虚心地听取下属的意见,集思广益,及时地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显得既果断又稳重。战争进行中,许攸从袁绍营中跑来向他探听军粮还有多少,他没有如实相告,先说“可支一年”,后又说:“有半年耳。”最后许攸发了脾气,他还装得迫不得已的样子说:“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直到许攸怒斥他为奸雄,他才最后附耳低言:“军中止有此月之粮。”(第三十回)这一情节一直被人当作曹操奸诈的例子来运用,实际上曹操是很冤枉的。“兵不厌诈”,这是用兵之道的常识,如果在两军对垒的紧张战斗中,曹操对一个突然从敌人方面跑来的故人一见面就把自己一方关系胜败的军事机密和盘托出。这不是愚蠢至极吗?实际上这一情节非常生动地表现了曹操在军事斗争中的机智,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军事家的丰富的斗争经验。他临事冷静,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以虚冒实,不露真情,不过是以诈防诈。  另有一个情节也是常被人引用来作为曹操奸诈的例子,而实际上同样是很不准确的。破袁后,在袁绍军营中发现了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之书。有人劝曹操:“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但他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即将书信焚毁,不予追究。(第三十回)这实际上也是曹操能从长远利益出发来处理问题的典型例子,因为当时只是初获胜利,袁氏余党势力仍然比较强大,如果此时整饬内部,大肆诛杀,必然动摇军心,不利于将来更图大事。这恰恰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明智和胸怀。如此胸怀,连现代某些政治家也未必能够做到,将这也说成是曹操的虚伪和玩弄权术,只能说是出于偏见。  此外,他在战争中能注意发扬军事民主,在采取重大的行动之前,总是要召集众将商议,听取各种意见。在战斗中能亲临前线,身先士卒。他渴求贤才,广泛地招贤纳士,争取更多的人为自己服务,因而造成“文有谋臣,武有勇将,威镇山东”的胜利局面。他对关羽恩义备至也并非完全出于奸诈,而确有真心爱才的一面。他带兵军纪严明,制法尊法。割发权代首就是一例(第十七回),不少人也以为是他奸诈的表现,同样不够实事求是。讨袁绍时,他号令三军“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之罪”,使得“军民震服”。(第三十一回)他派儿子曹彰北征乌桓时,临行戒之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法不徇情,尔宜深戒。”使得曹彰“身先战阵,直杀至桑乾,北方皆平”。(第七十二回)这些地方,作者都比较真实地写出了曹操节节胜利、迅速统一中原的原因,应该说是符合历史真实的。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曹操这一面的性格特点,似乎与他奸诈的另一面是矛盾的,实际上却是统一的整体,完整而丰富地表现了曹操的性格内容,从而使得这一形象血肉丰满,富于艺术生命力。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大胆地描写了曹操身上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特色,不但没有妨碍作者将他写成一个令人憎恶的反面人物,反而使这个形象不但令人憎恨,而且令人惧怕。也就是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有才能的、了不起的枭雄。这就是这个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明清小说(第二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21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