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后海拾珠

封面

作者:叶梅

页数:352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1713877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文学评论集,书稿按作者写作时间升序分为三辑,通过对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家生活体验的评析,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文化交流、互相尊重、互相借鉴、美美与共,有利于沟通民族间的思想感情,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促进民族团结。

作者简介

叶梅,从事文学写作、编辑多年,中国作协第九届主席团委员、中国散文学会会长。近期作品有长篇人物传记《梦西厢——王实甫传》,小说集《玫瑰庄园的七个夜晚》,散文集《根河之恋》《追云记》《一花一世界(梅花)》《华中秘境:神农架》《福道》等。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韩、蒙古、阿拉伯、印地语、保加利亚、俄罗斯等文字。

本书特色

本书是由作者担任“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编委期间写的文学评论以及近年此类作品的合集。这些评论文章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通过对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生活体验的分析,深入而透彻地解读了少数民族作家不同的文学表征方式及其作品所带来的社会意义,从而透视出民族文学的发展变化以及取得的成就。作者的文字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文学作品本身,而是在客观的评价上融入了自身的主观感情,实现了将自己的所读、所想、所感完美的结合。

目录

自序 变化与萌生

第一辑(2007-2012)

壮烈奔突的鄂尔多斯文学

爱神康美久蜜金——和晓梅中篇小说集《女人是“蜜”》序

裕固族的天鹅琴声

让我们传递温暖

思念乞力马扎罗雪山的蝴蝶

读《新时期湖北民族文学巡礼》

五彩云霞

见证者

青藏之子

阿凡提的微笑

贝加尔湖部落

这些年轻的名字——《民族文学》蒙古族“80后”作品专号卷首语

祈福玉树——《民族文学》藏族“70后”“80后”作品专号卷首语

丝绸之路上的绿洲——致维吾尔族青年作家群

容美诗话

不可缺失的恩施记忆——《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临时省会——恩施文化风云录》序

仡佬族的发现

岭南仫佬人

羊子和他的《汶川羌》

鲁若迪基的小凉山

怒江乡村记事

阿尔泰:醒来吧,我的诗

草原上的花儿

她的家乡在甘南

年轻的哈萨克

阿拉提·阿斯木的诗意新疆

南国春风化雨

第二辑(2013-2017)

癸巳迎新

历史的意味

盲人智者

苗族人修正扬的小说

等待马金莲

穹庐一曲本天然

香格里拉的白云和哈达

说的是一个厚道

四季歌

花落红尘也是真

同袍同泽

生活在漾濞的女子

火把照亮回家的路

凤尾竹下

《第五战区》的突破

唱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青衣江畔——人世心形两自降

由一位诗人致敬一个民族

颍河边的阿慧

郭雪波的《蒙古里亚》

巴山歌者

舟车载不动的乡愁

民族视角,北京味道

天真与灵慧

话说水族千年沧桑

秋色无边

秉烛照亮行人

平原三峡村的真实记录

信息化时代的个人写作——在韩国文学节的发言

第三辑(2018-2021)

云岭大地的脱贫之路

青山不老

尊严是我们的生命之盐

文章少写一句空

红梅花开

守望沙漠

与一条河流有关

月拢沙

周敏讲述的新疆少年故事

飞向塞尔维亚的报春鸟

春华秋实

遥远有多远

好像那流水日夜响

大美大智

纵横天下事,臧否古今人

诗歌,语言中的盐巴

问苍茫大地

一个挚爱家乡的纳西人

临沂的风

巴山楚水问的“恩施作家文丛”

文学再现野象出游

无尽无极,久久为功

再现王实甫

曾经的关口

荧然一点如火

栽种下一棵棵文学绿树——2021“6·5环境日”主题活动发言

节选

壮烈奔突的鄂尔多斯文学辽阔美丽的鄂尔多斯草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从元代的《白史》到明清时的《蒙古源流》《黄金史》《智慧明灯》《宝石佛珠》等著作,都是由这块土地产生的宝贵财富。在今天,多种文化的融合碰撞,多民族作家的交流汇集,再一次催生了鄂尔多斯文学的奔突,引起文学界的关注。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追问,造就了鄂尔多斯文学在新时期的超越。天高地远的独特自然环境,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文化交融,使新时期的鄂尔多斯作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保持着冷静而独特的文学思考。非常耐人寻味的是,在这块土地上的多民族作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将笔触伸向了人与自然、人的内心及生命意识的叩问。阿云嘎的《黑马奔向狼山》与肖亦农的《孤岛》可以说表现了不同时期但同样沉重的思考。肖亦农笔下的黑驴竭尽全力保护了人类,最后却被孤零零地抛弃在恶化的滔天冰湖之中,而阿云嘎的黑马在极力亲近人类反倒处处受到伤害之后,不得不绝尘而去,奔向天敌群居的狼山。甫澜涛的《紫山岚峡谷》用一个孩子未受扭曲的童心和善良的目光,批判了人类对生灵掠夺侵害的丑恶。正是这些作品,使我们进一步意识到,人类日益增长的消费水平对自然造成的严重破坏。我们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种种快感,却越来越忽视自然界的本来存在,不去尝试了解整个地球的生命支撑系统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压力之下。人类在抛弃“老黑”和“黑马”的同时,其实也正在抛弃人类自己。 从世界范围来说,20世纪80年代之前,文学批评的论争,多因“冷战批评”的语境而出现,即把焦点集中于人类创造力、人类力量和人类社会关系之上,而21世纪的文学批评,从更大范围来说注意到了“全球变暖批评”,即自然界不再被认为是被动、有序和驯服的,而是有生命的、既不能完全控制又能灵敏应对人类的无知。而某种特殊的文学语言的使用,或者能将我们与自然界重新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阿云嘎等鄂尔多斯作家超越了一般的社会价值审视,而将目光投向了更为深层的人类生存背景,从而使其作品产生了更加耐人寻味的文学价值。与之相应的是,除了外部世界之外,人的内心世界同样是一个极为复杂甚至无限的宇宙。布林在《蔚林花》《不死的铁木尔》等作品中,一步步进行着传统小说的解构,他以一种具有灵性的草原书写表达了人性乖张多变的特性。乌雅泰的《沙原夜话》用一种别出心裁的自言自语的方式,剖析了一个人欲望与理智的种种冲突。莫·哈斯巴干的《美丽的T》更为直观地将欲望化作了心魔,人与金钱、性、权力等日益膨胀的心魔之间,展开了肉搏式的亲密接触与残酷厮杀。张秉毅的《我和我的羊群走过四季》通过人与羊的相伴,感觉到人性的回归。王建中的《咸丰五年的一个早晨》细致人微地刻画了男人女人相依难舍的情感,表现了人类性爱的精致。莎士比亚在戏剧《皆大欢喜》中吟唱道:“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的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他的表演可以分为七个时期。”人性的多样化和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度开掘在鄂尔多斯作家那里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人们还应注意到,鄂尔多斯作家在文本上的相对无拘无束,他们是以神的方式,“我们以我们的形象造人”。如同广阔草原上奔驰的骏马,他们有的狂放恣肆,有的简洁明朗,有的神秘华丽,充分展现了鄂尔多斯土地所具有的丰厚民族文化积淀,以及多民族作家各自不同的风采。在当今日益城市化并全球化的社会与文化空间之中,如何审视自身,文学艺术正尝试着一种新的认知,以把我们当下的生存体与新的全球文化和社会网络联系起来。在这种情势下,许多难以置信的文化实践方式正在不断产生,而带着草原气息的鄂尔多斯作家显然有着他们独特的创造。正是这一切,使得在文学世俗化不可避免地来到读者身边时,我们倍加惊喜地感受到鄂尔多斯文学的独特魅力和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它或许可以视作一个区别于其他文化、有着一定差异性的文学符号,是苍茫草原吹向都市的一股清风。P3-5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后海拾珠》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14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