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吕白
页数:264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2260193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帮助大众读者培养富人思维、增加创富技巧、管理收入,最终告别死工资、实现财富逆袭的极简实用理财书。
在本书中,作者结合大量案例和图表分析,从“富人思维”“降低消费”“投资变 现”“增加收入”“规避风险”这五大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实现财富逆袭的基本逻辑,极简实用,通俗易懂,这是一本切合当代“月光族”的通俗实用版的“暴富”之书,也是一本教给我们普通人彻底告别死工资、摆脱又穷又忙的循环,尽早实现财务自由和财富逆袭的“发财宝典”。
作者简介
吕白:
荣登 2021福布斯30 Under30榜单、2020胡润Under30s创业领袖榜,19岁赚得人生中第一个100万,《一站到底》冠军,影响力作家。
知乎前内容营销总监,腾讯微视情感、汽车品类前负责人,人民网幕课最年轻讲师,阿里大文娱优酷特聘讲师,腾讯新闻导师,百度百家号新媒体商学院导师,网易知刻分享导师,《超级演说家》超演学院导师,清华大学经管创业者加速器导师,累计付费学员超过30万。
已出版畅销书《从零开始做内容》《底层逻辑》《人人都能做出爆款短视频》等。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人人都想“暴富”,然而大部分人却不懂理财技巧,这就导致很多年轻人工作多年不仅没积蓄,反而最呗、最呗越用越熟练……这是一本切合当代“月光族”的通俗实用版的“暴富”之书,也是一本教给我们普通人彻底告别死工资、摆脱又穷又忙的恶循环,尽早实现财务自由和财富逆袭的“发财宝典”。
★ 23个富人思维,从理财小白到成为有钱人,解决每一个阻碍你变富的关键问题。消除理财误区,提高你对金钱的驾驭能力;多渠道财富增长,快速赚到你的第一桶金。
★ 书中结合大量案例和图表分析,从“富人思维”“降低消费”“投资变现”“增加收入”“规避风险”这五大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实现财富逆袭的基本逻辑,实用通俗,能迅速帮助读者培养富人思维、增加创富技巧、管理收入。
★ 从月薪3000到年入百万,95后小镇青年吕白19岁赚得人生中第一个100万,2021年入选福布斯Under30s,2020年入选胡润Under30s,他的财富快速增值密码首次公布,四年收入翻55倍的秘诀全在这本书里。让钱为你打工,学会钱生钱,专为年轻人打造的极简实用理财书,适合中国人的理财方式。你也能快速赚到专属于你的100万!
★ 一本写给年轻人的极简实用理财书,获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高连奎博士、前国内知名券商首席分析师&基金经理程伟庆博士、职业投资人帅健翔 等大批国内知名财经人士联名力推的理财书籍。极简易学,一看就懂。
目录
PART??1 5种方法构建富人思维,摆脱穷忙恶循环
清楚写下你未来三年想过的生活
营造赚钱氛围,增强赚钱欲望
尝试解决每一个阻碍你变富的小问题
摒弃骨子里所有的穷人思维和习惯
利用财富日记提炼专属于你的创富方法论
PART??2 5种花钱方式,在有限的收入里省出更多的钱
统计账单,提高对花钱的敏感度
4招断舍离,削减那些没必要的花销
4个方法,把必须要花的钱降到最低
2个窍门,1块钱也能当5块钱花
强制和激励,轻松存钱的2个策略
PART??3 让钱为你工作——聪明人是怎样用钱赚钱的
厘清资产和负债,不断买入资产,强制降低负债
把自己所有的钱放进“4个账户”
“532止盈法”,大大降低投资中的风险
人人都能躺赚的“631基金配置法”
巧用复利,建立不怕裁员的“睡后收入”
PART??4 全民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能靠流量赚钱
提高时薪,做个有价值的厉害的人
学会“偷时间”,将一份时间卖多次
定位个人品牌,普通人也能用自己的优势赚钱
投资自己,提高你的收入上限
练就这3个能力,扩大你的自身影响力
找到合适的平台,通过社交媒体实现流量变现
PART??5 3招规避潜在风险,牢牢守住你的小金库
提前花小钱,省掉潜在的大笔支出
重视疾病预防,及时改变危害你健康的坏习惯
设置底线保障,最大限度地提高你的抗风险能力
节选
4招断舍离,削减那些没必要的花销
别再听信“钱是赚出来的,不是攒出来的”,一年赚100万只存10万的人,不如一年赚30万却能存下15万的人厉害。
《余额宝90后攒钱报告》(2020版)显示,90后越来越爱攒钱了,2020年上半年,90后平均不到4天就要往余额宝存一笔钱,其中,超一半的90后平均每笔攒钱金额在20块钱以下。
所以,当你已经知道哪部分支出是你可花可不花的之后,接下来就应该立刻削减这部分非必要支出。
这四招可以帮你省钱 第一招,和富人一样,分清楚什么是想要,什么是必要。
当你消费时,请一定想好以下两点:这个商品你是不是真的需要?它能够解决你的实际问题吗?要想“奔着目标买,买你需要的”,一定要记住这2条“不要”、4个“不等于”。
奔着目标买,第一“不要”:不要轻易听信销售员推荐的。有段时间我眼睛干涩,进了一家药店,本来是想买一瓶眼药水缓解一下眼部疲劳,但是店员查看了一下我的双眼后告诉我,眼睛干涩是因为日常对着电脑办公导致用眼过度,眼药水只能缓解一时不适,而我需要日常保健,于是她给我推荐了维生素等保健品。当我离开药店后我才惊觉,一趟下来我竟然一共花了570块钱!因为我禁不住别人的推销,而忘记自己的真实需求,导致原本只需要50块钱就能解决的问题,竟然在不知不觉间多花了十倍有余。
奔着目标买,第二“不要”:不要习惯闲逛。你要知道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在购物时直奔目标。如果你想要买一床被子,就直奔床上用品区挑一床高品质的被子,而不是想着顺便逛逛整个商场,看看有没有其他可买的东西。同样的,网上购物时,不要习惯打开电商App闲逛,因为这类电商平台会根据算法给你推荐很多信息,比如你想买一件衣服,打开App后你会被推送上衣、裙子、帽子、鞋,进而忘记自己原本只需要买一件衣服。因此,你只需要奔着自己的目标下单,直接搜“白色T恤”,下单后直接关闭App就可以避免诸多非理性消费。
80%的人遇到喜欢的东西都会冲动消费,尤其是在商家消费陷阱的加持下,因此,无论线上还是线下购物时,都该奔着目标只买你现在需要买的,如果你看到喜欢的非必需品,可以先放进购物车,放两三天再购买,如果三天后你还是需要这个产品,并愿意为它付出一定的金额,那再下单也不迟。
此外,也一定不要在深夜逛电商App,因为人在深夜非常容易产生一些感性的决定,没有办法理性地思考和判断,我曾有非常多深夜下单觉得一定要买、不买不行的产品,第二天都会后悔。同时,你还可以卸载你的购物软件,改掉没事就“网上逛街”的习惯,有需求了可以再次下载,使用完立即删除,这样将极大地有助于将被动消费转变为主动消费。
买你需要的,第一“不等于”:“新款”不等于“需要”。很多商场里的产品会有新款上新,你会不由自主去购买,因为你认为这些都是新到的货,一定有特别之处,早买到就是早赚到。电子产品也是如此,现在的电子科技产品都流行召开新品发布会,提前搞宣传——介绍新发布的某一款手机、某一款电脑的型号和功能,然后给消费者一个“立即购买享受最大优惠”的折扣价,大家都会争相购买,这时你会不断给自己找理由,“自我洗脑”这款产品的摄像功能有多强大,内存有多大,可以满足你日常拍照、摄影、存图片的需求,等等。但你是否想过,如果没有这场新品发布会,如果没有这一次的新款上新,你还会觉得你很需要这个手机或这台电脑吗?未必吧?
买你需要的,第二“不等于”:“便宜”不等于“需要”。当你逛超市时,是否经常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买了很多商品,账单远远超出刚进商场时的心理预算?你是否留意过为什么货架上有这么多同类型的商品,货架上层、中层、底层的同类商品价格差了多少?你是否知道为什么咖喱面不和咖喱酱料放在一起,过道里为什么总是有打折促销的商品?
其实,超市、商场的布局都是有设计的,设计师会引导消费者从一个区域走到另一个区域,作为顾客的你,接触商品越多,买的就会越多,所以超市的入口和出口一般会在一头一尾,距离很远,为的就是吸引你多花时间走完整个超市;商场中间还会设计主过道和支过道,在过道上设计货架并摆满促销力度很大的日常用品。你也可能在超市里看到同一个商品堆连续出现在好几个地方,比如宜家就会在多处位置的大货框里放娃娃、水杯等高频次使用的消费品,当这些商品不断出现在你的视线时,你会忍不住把它们和两边价格更贵的商品做对比,“这个水杯才19块钱,买了”。如果商场有扶梯,顾客通常还会在一、二层扶梯边上看到打折的零食、日用品等,上面贴着便宜的价格标签,暗示你“我很便宜,正好你看到我了,快把我带走吧”!
如果你逛商场或者在线上电商平台发现有一些商品正在打折,全场正在满减促销,请一定记住,不要为了满减、满赠而去凑单。如果你确实需要这些商品,你可以凑满以享受优惠,以及除非你真的遇到非常必需的日用品,比如牙膏、纸巾等,可以在打折时囤一些货。除此之外,如果是购买对你来说可有可无的东西,那就不要去凑单了。另外,和你视线保持平行范围内的商品通常来说更贵,顶层或底层的商品价格会相对比较便宜。
买你需要的,第三“不等于”:“品牌”不等于“需要”。商家擅长创造消费氛围,用各种广告的方式告诉你购买他们的产品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你需要追求精致感”“你买了我们的商品就代表着你是时尚达人”,但你的生活状态和真实的财务状况、身份地位真的会因为购买了某个产品而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吗?你非常清楚——并不能。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认为,当今社会是“消费社会”,他认为商品不仅支配着物质与劳动,还支配着人的文化、欲望、冲动与人际关系,它们构建起了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里,人们不仅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时也在消费它们的“符号价值”。怎么理解?比如某些豪车、名表、贵妇包,都是在这个体系里的一种成功的象征,它们对应的符号价值就是“我很成功”“我很有钱”“我很有品位”等,它们能在这个体系里呈现出你的生活状态、财务状况、审美品位,等等。所以,人们购买奢侈品或者是追求品牌时,往往更多的是希望被别人看到、被别人关注和认可,更多的是代表着内在的价值呈现。如果你能意识到这点,真正地从质量和舒适度出发去购买商品,不中消费主义的圈套,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减少追求不必要的外在品牌、不受外在审美评价标准的左右。
在某综艺节目里有这样一个辩题:“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其中辩手的辩论非常精彩:“你不是在为你喜欢的东西花钱,而是在为‘精致’这个概念花钱,你所购买的、追逐的东西都是别人定义的,你所谓的‘喜欢’‘想要’也不过是因为别人都有。”人都有攀比心和虚荣心,社会上的很多需求并不是我们真实的需求,而是被社会、被商家、被别人、被我们的贪婪心理给创造出来的。
买你需要的,第四“不等于”:“赠送”不等于“需要”。我们都主张过一种节俭主义生活,我们逛商场买东西时经常会有礼品赠送,比如买一大包泡面会赠送一个碗,买一箱牛奶,只需要加几块钱就会赠送某个玩具,这些你本不需要的东西对你的钱包不会有很大的影响,但却会严重占用你的空间和后续的处理时间、精力。
以前,每逢佳节会有一些朋友或同事送我礼物,我都会收下并表达感谢,但后来我发现这些东西在我这儿根本起不到实际的作用和价值,反而占用了我很多生活空间,我需要花时间整理、花空间收纳,甚至有时候还要花钱请保洁打扫、收拾,所以,我现在会尽可能地不接收礼物和赠品,尽可能地让自己的东西变得更少,买我真正需要的,淘汰我不需要的。
第二招,用高级欲望覆盖低级欲望。
使用以上的方法,有些钱你可能还是省不下来,这时候你可以尝试用更高级的欲望覆盖低级欲望。
2017年,我刚来北京时住廉价的青旅,那时我还没有足够的钱选择更好的生活,自然也认为自己存不了钱。直到有一次,我们公司要举办一场大型的行业交流会,领导要求大家都穿正装,因为会上有不少的前辈、意见领袖出席,我们很可能会结识他们。当时距离大会还有3周时间,而我还差500块钱才够买我看上的那款西装,于是我迫不得已制订了“省吃俭用计划”:每天的外卖由20~30块钱减到10~15块钱,甚至有时我会自带蔬菜便当、吃泡面,这样每天至少能省下10块钱;通行方式由“地铁+打车”改为了“地铁+步行”,每趟能省14块钱起步费;周末和朋友的聚会要么推了,要么改成约在公司聊天……就这样,不到3周我存下了500块钱,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没钱也可以存钱!
2018年,我的线上新媒体课程被全国39.7万人次收听,我意外收获了一笔不错的酬报,且伴随着职场的升职加薪,我的收入飞涨,但我发现我消费的也越来越多,外卖由30块钱一餐涨到至少50块钱一餐,和朋友聚餐一次至少花费上千块,每个月打车花销几千块,旅行花销上万块……我越来越觉得钱不够用了。
后来,我想在一线城市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虽然收入已经不错,但我依旧有买房压力。于是,我又开始为了深圳的一套房存钱, 先从餐饮开始节流,然后我把所有不必要的开支都砍掉,并且换了一个更小的房子租住——每月房租一下子减少了2000块,几个月后我就存了5万块钱,加上原本剩下的收入,终于成功攒到了付首付的钱。2019年,为了买车,我又开始存钱……
每当我想要达到自己更大的目标时,每当我有更高级的欲望需求时,我都会下意识地省钱、存钱。为什么?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法被剔除的,满足欲望的方式只有两种:一,超额满足;二,用更高级的欲望取代低层次的欲望。
我小时候很喜欢吃肉,七八岁时每天都要大鱼大肉地吃,直到有段时间我吃肉吃到反胃,在医院折腾了很久,以至于后来几年,8岁到12岁的我再也不爱吃肉了,因为我已经吃够了,吃腻了,吃肉的需求已经被我超额满足到恶心的地步,因此吃肉的需求对我来说不存在了。
超额满足通常会给人带来空虚感和自虐感,因为当他在大量满足自己的需求时,他其实是在过分地让自己享受对需求的满足感,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他不再喜欢这件事。
但更高级的需求就不一样,就攒钱这件事来说,更高级的需求可以激发你对钱的欲望,刺激你想方设法存钱和赚钱。
有段时间我非常爱喝奶茶,一天至少喝两杯,一个月得花掉上千块,最初我意识不到这样的花销会对我带来什么影响,因为奶茶可以给我带来快乐,可以满足我的欲望。后来,我计划做近视眼手术,手续费需要几万块钱,于是我把奶茶戒了,加快了存钱速度。之前提到过的,我为了买房、买车开始存钱也是如此。在更高阶的欲望面前,一些低阶愿望显然不会对我们产生多大的诱惑,因此你会延迟满足感,从当下开始存钱去接近更高的目标。
我有一个同事一直想报名英语辅导机构,她平时喜欢逛街买衣服、吃小吃,可考虑到学习费用需要3万一年后,她开始减少逛街的次数,并且每天问自己一个问题:“今天我存钱了吗?”
第三招,将钱和生命挂钩。
对于一些不知道该不该省的小钱,你可以和生命挂钩。
你是否会经常觉得这个10块钱没必要省,那个20块钱省来无意义?你是否又经常为了省钱,在网购时花两三个小时货比三家,虽然最后省了30块钱,但又开始为浪费时间而懊恼呢?
如何衡量哪些钱需要省?哪些钱可以不需要省?有一个衡量方法就是“和生命挂钩”。
举个例子,一杯奶茶是20块钱,20块钱也只是2万块的一千分之一,所以我们会认为奶茶不贵,辛苦了一天,用20块钱犒劳自己是应该的。可如果我们换一种衡量奶茶价格的方式、将它和你的生命挂钩呢?
假设一个人月薪税后到手5000块,朝九晚七,周末双休,偶尔加班,一个月的工作总时长是200小时。这样算下来,他每小时的时薪是5000÷200=25块钱。一杯奶茶的价格如果用工作时长来衡量,就是0.8个小时,将近50分钟。
如果选择每天下班后用一杯奶茶犒劳自己,就相当于每天有50分钟的努力工作并没能给你带来实质性的价值。我们暂且不考虑工作内容能否为你的未来增加多少砝码,在短期表现上就是每个月你会有0.8×22=17.6小时的工作都只是在为奶茶打工。这几乎是两个工作日的工作时长。如果对金钱概念不是很明确,那么时间呢?你的生命呢?一杯奶茶等于50分钟生命的流逝,一箱零食等于一天工作白做,这样想会不会更能帮助你克制一下非必要消费的欲望与冲动呢?
当你的一切消费都开始在用自己的生命来“支付”时,当你想要冲动消费时,你心里的思考便从“我愿不愿意花这点钱”变成了“我愿不愿意为此付出我几小时的生命”。同理,当你在做一件可以为你节省时间的事时,当你在自我投资时,你也可以思考“我是否愿意用我一天的生命去换得更有价值的未来十年”?
第四招,关注你开销里的细节部分,减少“寄生虫”账单。
除了这些周期性的固定消费,你有没有发现过这种现象:明明这个月没有什么大额支出,但月末却发现当月消费比自己想的高了近一倍。这种时候,你就要小心留意你的生活中是不是有“消费寄生虫”。之所以把它比喻为寄生虫,是因为曾经有个视频让我每每想起都觉得触目惊心。
一条鲸鱼搁浅沙滩,它的身上有一堆堆的白色斑点,仔细观察那其实是大量的寄生虫——藤壶。藤壶寄生在鲸鱼皮肤上,它会分泌极具黏性的胶质,身体还会深深扎进鲸鱼皮肤中,让鲸鱼身体发痒。
其实,鲸鱼体表有寄生虫依附是很正常的,这也符合世间万物共生的规律,但是当寄生虫过度繁衍、生长时,就会给鲸鱼带来严重的威胁和伤害,尤其是当鲸鱼生病受伤时,大量的寄生虫的存在甚至可能导致鲸鱼搁浅和死亡。
我们的财务上有没有寄生虫呢?答案是有的。
我梳理了自己的财务状况,发现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寄生虫依附:5个手机App会员自动续费项目,每个月费15~30块不等;点餐好面子,总是多点几个菜;冰箱里永远有过期的罐头……
这些财务寄生虫,你平时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也不会觉察到它们对你有所威胁,但当它们越来越多时,就会逐渐将你侵蚀、裹挟。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节流比开源要容易一万倍!削减开销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做“断舍离”。因此,请学会在一些小事上省钱。
拿出你的手机,找到你的App会员付费,我猜测你可能有2~3个会员是自动续订的,因为商家会用尽所有力气吸引你订阅第一个月的会员,甚至恨不得免费给你会员福利,但你往往会忘记关闭自动续费功能,而商家赚的正是你第二个月以后的钱,所以,请把这些不必要的续费统统关掉。
查看你的手机套餐或拨打客服电话,了解自己每个月的流量和话费分别是多少、是否有超额。我做过调研,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的手机套餐正在超额扣费,所以,请了解清楚然后选择更适合你的套餐。
如果你已经开始省钱了,可以有节奏性地为自己砍掉不必要的花销,第一个月先砍20%,第二个月砍30%,第三个月砍50%,最后再把非必要开支全部砍掉。学会省钱,要有“宁愿饿死也不动本金”的决心,把钱当成你的小兵,让它为你攻城略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