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潘树和
页数:217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11732096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中医临床五十余载的辨治实录。欲成为一位合格的中医,就必须勤于思考、善于实践,把握仲景辨证思维的精髓,作者潜心研究《伤寒论》学术,深入学习姚梅龄老师的“六经表证”“焦膜病”理论,在继承中创新,并将新观念运用于内、妇等科的疑难杂病的治疗,探索艰辛,感悟良多。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医理论精髓,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不仅可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和中医院校学生提供借鉴,也可供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潘树和,男,1951年生,河北省承德市中医医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医师,原承德市中医院副院长,华北理工大学中医硕士生导师、校外实践指导教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全国第六批及河北省第二、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承德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承德市专家协会副会长、医疗分会会长,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研究分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疫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第三届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及中医药文化传播作品评审专家,承德市第二批自然科学领域医学临床中医肿瘤专业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北省科技厅科研成果鉴定专家,河北省高级职称评委,江西中医药大学姚荷生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姚梅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室特约研究员。 师从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世家名医、首都国医名师、全国名中医余瀛鳌教授;陕西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岐黄国医书院原院长、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伤寒名家姚梅龄教授。 从事中医临床五十多年,对疑难杂症有较高的诊治水平和独特的诊疗方法。近年来,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有了深刻理解,用经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脾胃病、发热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心身性疾病等疗效显著提高。从六经表证、焦膜病人手治愈众多难治性疾病。 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8部,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9项,研制国家Ⅱ类新药一项,获振兴承德市杰出人才贡献奖,获评承德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本书特色
临床五十余载辨治实录光阴荏苒,潘树和主任医师的医学生涯匆匆已近五十年,他以诊治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其他诸科,以仁心仁术为怀,受到病人及其家属的盛赞。我对他的力作——《中医临床辨治实录》总的印象是,该书所记述的学术经验,多能力求规范并力图增进疗效:在辨证、辨病施治中, “循法守度”(《素问?示从容论》),不违经旨;但对若干疑难重症,又能遵循现实而予以变通、创用新方。——余瀛鳌
目录
上篇 医学心悟
第一章 《伤寒论》辨证论治之思考
第一节 回归《伤寒论》辨证思维
一、用正确思维应用经方
二、辨证论治概念及内涵
三、辨证论治精髓
四、治则
第二节 经方应用
一、先议病
一、后议药
第二章 经方实践思考
第一节 经方理论升华与临证
一、辨证分型与经方六经辨证路径差异
一、时方与经方辨证体系的区别
三、药证对应是方证用药的关键
第二节 经典著作对临床指导作用
一、从《伤寒论》桂枝汤应用看经典价值
一、从《金匮》血痹虚劳篇看中医治病策略
三、经方临证体会
第三章 六经气化学说学习体会
第一节 六经与临床
一、六经概念内涵
一、脏腑应天本标中气对临床指导意义
第二节 六经理论应用体会
一、六经病方在临床的辨证论治
一、六经实质是“六经生理体系”
三、读懂六经实质才能掌握“六经表证”的临床价值
第四章 姚荷生《伤寒论》疾病学分类纲目
第一节 历代伤寒名家对六经表证认识
一、太阳表证
一、阳明表证
三、少阳表证
四、太阴表证
五、少阴表证
六、厥阴表证
第二节 姚荷生六经表证、变证及里证分类纲目
一、六经表证主证证洽
一、六经表证变证证治
三、太阳变证里证证治(热结膀胱)
第五章 姚梅龄学验传承
第一节 掌握经方治病原理
一、经方功用及误区
一、明理才能用对经方
第二节 姚梅龄继承及创新“六经表证”
一、六经结合八纲系统化、具体化认识
一、学习姚梅龄“六经皆有表证”思想
……
下篇 临证辨治实录
节选
三、进修学习,含英咀华1991年,我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进修深造。我首先跟施奠邦教授临诊,他是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对中医经典有较深研究,具有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我随施老出门诊、抄方,学到了许多脾胃病辨证的独到技巧和有效方剂,为我以后擅长治疗脾胃病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心血管内科方面,陈可冀院士倡导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冠心病,跟随陈老,我在冠心病治疗方面,学到了很多经验。 伤寒名家时振声发挥中医药治疗肾病的优势,吸取现代科学成果,在慢性肾病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辨证论治体系。他提出正虚为主,邪实兼夹处理的辨证分型方案,符合临床实际,并取得较好疗效。时老大查房的特点是,让病人到科里的宣教室,我们同坐在他旁边,住院医师汇报完病情,时老详细审阅病历,然后切脉、问诊,每个病人都看得非常仔细,时老每次大查房持续两三个小时,讲辨证用药经验。一年的时间我获益良多。 到承德后我拜见了大学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的孟庆云教授,他给我讲了中医理论新进展,并送我一本他所撰著的《中医百话》,老师以独特视角,采用医话题材,展示了对中医理论的见解、临床体会和读书心得,对我理解中医诊疗精髓有较大的指导作用,也拓展了我对中医的全面理解,提高了临床水平。老师还告诉我:“除了学习经典著作外,山西有三杰名家,即门纯德、李翰卿、刘绍武,临床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之后,我都一一研究。老师还向我推荐何绍奇著的《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作者师从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得到倾囊相授,有20多年基层临床经验。 我在西苑医院研究生部研究生班学习时,听过何绍奇老师讲课,同学们都钦佩他渊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医术。在《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这本书的读书析疑篇中,他评点诸家之得失,探析学术源流,如数家珍,切中肯綮;在临证得失篇中,他列举了120多个病案,既有辨证精准、疗效确切的成功病案,又有错判错辨的病证,以示他人,引以为鉴。 何老讲,在学习他人经验时,要“师其法,不泥其方”,因为“方”有数,而“法”无度。“师其法”是指学习他人有效的治病法则和方法。“不泥其方”就是指不为他人某方某药之经验所拘泥。例如何老对痞满证的辨证方法是:①多食多胀,少食少胀,不食不胀者,病在脾胃,和胃消食、健脾助运或辛开苦降,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②与饮食无关,不食也胀者,其病在肝,疏肝理气,复其条达之常则愈。从脾胃治不应,改用疏肝,其效不显,改用活血通络而愈。所以应该学习何老治疗脾胃病的规律方法,我按照这种思维临证辨治脾胃病,多有良效。再如,对于补肾活血法治疗杂病,何老认为,中老年衰老,多因气虚血瘀和肾虚引起,他常用熟地、淫羊藿、鹿角胶、怀牛膝、山萸肉、丹参、川芎、赤芍、白芍、当归、桂枝、红花,疗效显著。学习了何老的临床经验,我临证治疗一例乳腺增生病人,女性,50岁,乳腺触及硬结。病人肾气不足,治以疏肝活血无效,因局部无红肿、疼痛,考虑阴证,结合西医学考虑内分泌失调,中医冲任虚寒,补肾以阳和汤加二陈汤、丹参,服20剂,病人肿块全消。 何老讲颈椎病,表现肢体麻木疼痛,补肾药可以减轻血管压迫,改善骨质营养;腰椎骨质增生,加川断、骨碎补、威灵仙;颈椎骨质增生,加葛根升阳、活血治疗眩晕,威灵仙善行通络止痛;治疗雷诺综合征,由于阳虚血瘀而致肢端青紫、手指冰凉,在补肾的基础上加附子、干姜、细辛,疗效显著。 读书,是借鉴别人经验;临证,是验证别人经验,积累自己经验。拜师,经老师悉心指点,站在巨人肩膀上,起点高、进步快,有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少走弯路。 四、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聘请全国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焦树德、朱良春、路志正、张灿王甲等十几位名家,举办为期半个月的“全国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我参加学习,获得受业、解惑机会,坚守了中医方向。 (一)坚定纯中医临证思维 国医大师张灿王甲说,纵观中医现状,很难令人乐观。“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中医临证不按中医辨证,以西医思维以药套病。如感冒用抗病毒药,简单的感冒若不按中医思维用药,就会久而不愈,甚至加重。如临证见到外感表证,必须辨清楚是太阳伤寒,还是太阳中风。太阳伤寒治疗则应解表发汗,给邪以出路,以麻黄汤主之;太阳中风治疗应解肌、调和营卫,桂枝汤主之。若服药汗出病瘥,不必尽剂,古人治表证1~2剂而愈。如果太阳伤寒,应用大量清热解毒的大青叶、板蓝根,这些药性味苦寒,使腠理闭塞,不利于发汗,就会使邪陷于里。另外,有些老人因感冒病死率很高,就是因为邪陷少阴的表阴证。由于病人真阳不足,寒邪束表。这时临证再用苦寒药,或输入大量抗生素等,使真阳更虚,以致阴阳离决。这时必须抓住时机,采用温阳解表,微汗祛邪,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方可治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