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戴永沪
页数:138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4079003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两部散文集。书名“寒江镇”即出自其中的《一个小镇:阿维拉的寒江镇》。该部分包含了淘书藏书、小镇、卡斯蒂利亚风景、西班牙古典文学、文学风格理论、城乡生活的异同优劣、西班牙□□特性、时间与永恒等众多主题。
另一部《西班牙一小时(1560-1590)》是阿索林19□4年当选皇家语言学院院士时的演讲稿。与一般当选院士宣读论文不同,阿索林读的是分成几十章的一部散文集。这部散文集讲的是从1560年到1590年的西班牙□□生活。几十篇短文犹如几十个历史的横截面,合起来构成一幅历史画卷,内容包罗万象。
作者简介
戴永沪,美国南阿肯色大学现代语言文学系西班牙语教授。译作有《鲁文·达里奥短篇小说选》《达里奥诗选》《基罗加短篇小说选》等。
相关资料
他的文章的确好而且特
别,读他描写西班牙的小品
,真令人对于那些古城小市
不能不感到一种牵引了。
——周作人
又像散文,又像小说,
也可以说是两者都不像。平
淡,细致,不着褒贬,自然
见意,有些像阮籍、陶潜的
诗。
——金克木
我们语言第一雅的匠人
之一,创造了一个融合幻想
与观察,游记与文评,日记
与报道的新文类。
——巴尔加斯·略萨 诺贝
尔文学奖得主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阿索林是西班牙文学史上著名的“九八年代”流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创作包括小说、散文、戏剧、文学评论、政论等几方面。阿索林主要以散文大家和文体家闻名于世。本书收录了《一个小镇:阿维拉的寒江镇》和《西班牙一小时(1560-1590)》两部散文。
目录
一个小镇:阿维拉的寒江镇
一、在秋天……
二、在山中
三、若干思想
四、风格理论
五、一年四季
六、牧羊人与种地人
七、阿克斯蒂和墨库斯联合出版公司
八、意外一声吼
寄到贝哈拉诺手里的调查表
贝哈拉诺的回答
跋
西班牙一小时(1560-1590)
序
一、一位老者
二、宫人
三–、虔诚
四、掌握秘密的人
五、多样性
六、阿维拉
七、信使
八、一位修士
九、风格
十、西班牙的现实主义
十一、信仰与灵感
十二、山地与牧人
十三、宫门深闭
十四、旅客
十五、剧院
十六、一位修女
十七、唯信论
十八、年老的□□法官
十九、西班牙的城堡
二十、心灵的祖国
二十一、诡辩术
二十二、武力
二十三、巴斯克地区
二十四、加泰罗尼亚
二十五、诗人的房间
二十六、马凯达
二十七、自然哲学
二十八、书店
二十九、海盗
三十、荣耀
三十一、传教士
三十二、可怜的农民
三十三、一位圣徒
三十四、人群
三十五、林中空地
三十六、著名的衰落
三十七、宫殿,废墟
三十八、俘虏的救赎
三十九、教育学
四十、真正的西班牙女人
四十一、面对大海的结语
一位作家的告白(代译本跋)
前言
阿索林和“九八年代” 本书作者阿索林是西班 牙文学史上著名的“九八年 代”流派的代表作家。他的 创作包括小说、散文、戏剧 、文学评论、政论等几方面 。阿索林主要以散文大家和 文体家闻名于世。 “九八年代”这一术语正 是由批评家阿索林亲手拈出 。它的缘起是发生于1898 年的美西战争。美国在那场 历时短暂的战争中轻易击败 西班牙,夺取了□□、波多 黎各、菲律宾、关岛等西班 牙□后几处海外殖民地。帝 国没落、民生凋敝、群众麻 木是当时国情,而战败更激 发了西班牙知识界的危机意 识。“九八年代”所关注的热 门话题主要涉及欧化与传统 、西班牙精神、□□与科学 进步等方面,笼统说来,也 就是西班牙人对现代化这一 挑战的回应。 一般认为,“九八年代” 作家群的核心成员是乌纳穆 诺、巴列一因克兰、巴罗哈 、阿索林、安东尼奥·马查 多、马埃思杜。这些人的文 学风格各异,艺术造诣各有 千秋,共同之处或许在于他 们的创作都有实验性,都是 对十九世纪的□□。他们的 实验创新也往往有深厚的思 想底蕴,有时候像是被思想 推着走的。他们对思想和哲 学有浓郁的兴趣,其中有人 甚至抱怨西班牙文人学士中 “美学家”太多,“社会学家” 太少。在意识形态上,因为 身处一个形形色色的思潮从 境外纷至沓来的时代,各人 的复杂性也就不言而喻。但 是至少在一个方面,他们的 思想显示了共同性:他们都 要探索什么是西班牙□□身 份,他们都从本国的卡斯蒂 利亚高原风景里找西班牙灵 魂,他们□后大都或早或迟 地成了保守派。 “九八年代”作家们关于 西班牙□□生活的历史哲学 体现在乌纳穆诺发明的“内 历史”(intrahistoria)术语 里。什么是内历史呢?乌纳 穆诺打了个比方,凡是没有 登上报刊的日常生活中的流 水账就是内历史,是真正的 历史。真正的历史也不是帝 王将相丰功伟绩。这一理论 在阿索林的创作实践中有□ 为恰当的体现,那就是对一 切渺小的人和事的不倦描写 。小哲理,小城镇,小人物 ,小篇幅的文章,小品,小 东西,小细节,只有这些小 的品质才具有本真性。哲学 家奥尔特加·伊·加塞特准确 地把阿索林的文学归结为平 凡之美,说他能以小见大。 而美国学者英曼·福克斯则 认为阿索林面包是面包、水 是水的状物姿态体现了艺术 家对世界的一种崭新观照, 也正是他与众不同的天才之 所在。福克斯举《小哲自白 》的引子《我在哪里写这本 书》一文中对一座乡下别墅 的细描为例,说明阿索林赋 予笔下的客观事物以某种自 主性,暗合现象学的还原方 法。福克斯进而认为这种“ 回到事物”的精神,这种对 具体事物的关怀,是对欧洲 文化中理性主义和唯心主义 危机的一种补救。 寄托了西班牙□□精神 的卡斯蒂利亚的风景描写主 要见于阿索林的小说散文、 乌纳穆诺的游记以及马查多 的诗篇之中。卡斯蒂利亚高 原单调雄阔的自然景观以及 高原上小镇的风土人情纵贯 阿索林的全部创作,可以说 是构成阿索林文风的另一个 常数。阿索林描写风景的文 学技巧和十九世纪的现实主 义作家是有区别的。“后者 的风景往往是静态的,而阿 索林受印象派影响,有意识 捕捉光线□化,有本事写出 分层次的风景过程”(里卡 尔多·塞纳布雷论文观点) 。听说西班牙东部地中海地 区的人敏于视觉,而阿索林 兼有画家的眼睛和学者的心 灵。他的文字中占主导的是 视觉元素。①无论小说还是 散文,他□好的文章都由一 小段一小段的短章构成,内 容也描写多于叙述,读来仿 佛一幅幅画形成的画册。 “九八年代”作家在早期 都倡导欧化,以为欧化就是 文明进步,就是现代化。② 不过到了后来,乌纳穆诺却 反过来讲要把欧洲“伊比利 亚化。”他们身逢欧美社会 从气氛乐观的所谓美好年代 而坠入一战这么个历史时期 ,对欧洲文明的深刻危机, 从处于文明边缘地带的西班 牙是看得很清楚的。乌纳穆 诺甚至说出“让他们去发明 好了”这样引起争议的话。 他的意思是发达国家的技术 进步、物质繁荣换来的是精 神堕落,而他要以堂吉诃德 精神拯救欧洲文化。阿索林 比较低调,他倒是主张西班 牙要和欧洲保留一丝微妙的 纽带。即便如此,本套书所 选的《堂胡安》和《西班牙 一小时》这两部作品里可以 比较明显看到他对欧洲的新 教文明和西班牙天主教文明 的态度。这两部作品都作于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也就是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天下大乱 的那段时间,可以被解读为 作者对当时欧洲文明危机的 一种解答。 …… □后我们要说到汪曾祺 和阿索林。汪曾祺表示外国 作家他佩服契诃夫和阿索林 两个。他明确表示自己是阿 索林派的,“终身膜拜阿索 林。”如果说卞之琳从阿索 林那里印证了自己对□□生 活内历史的冷抒情,那么汪 曾祺或许是找到了文体上的 知音。汪曾祺欣赏随笔式小 说,主张打破小说和散文的 界线,反对强设戏剧冲突性 情节或者在谋篇布□方面的 “惨淡经营”。他特别以阿索 林《塞万提斯的新娘》一文 为例加以说明。汪先生文集
节选
一、在秋天……
马德里的书市在秋天举办。在秋天……火热的夏天过去了,留下一片略显淡净的蓝天和一股怡人的清气。无花果开始泛黄。在小镇上,在平原和山区,在宽敞的农家房间里,丰收的水果一串串、一把把挂在长杆上,放在柔软的草垫里。空气中难道没有夏天所缺少的一种声响、一种澄明吗?马德里秋天的旧书使人联想到植物园的百年老柏和拉曼查平原灿烂而无限的景观。我们经过植物园朝下街头一路走来,前往书市去淘书。我们观赏建于步行道中途的美丽喷泉。泉水洒作一绺绺流苏落到大水盘里;身姿柔美的喷泉仿佛漫不经心地落下来;落下来,如我们生命中的一个个日子。如同我们,一路走来寻觅旧书的别样的行人将会在别样的时代见此泉水洒落。在我们之前,别样的人们也已经目睹这同一道泉水洒落,他们的热望,他们的痛苦,他们的欢乐已经化解于遥远的时空。
第一最
忧郁的秋□,□质上忧郁的日子。巍巍乎高哉的卡斯蒂利亚台地上宜人、深邃、和美的日子。瓜达拉马山脉和格雷多斯山脉的日子。卡斯蒂利亚风景的含义与经典作品的深刻含义合二为一的日子。为什么在秋天我们能更好地感觉塞万提斯、《小癞子》的作者、《拉皮条的女人》的作者呢?我们在《小癞子》里读道:“我们来到一个叫阿尔莫罗斯的地方,正好碰上收获葡萄的时节,一个收摘的人给了他一串葡萄……”葡萄压榨机散发出一股强烈的葡萄汁的酸味,□后几串金色或黑色的葡萄还挂在藤上。文学经典里的话语在我们心中历历唤起卡斯蒂利亚的亲切形象。冬天和春天我们埋头书本,奔走议会。夏日里我们努力忘掉一年来的辛劳,把西班牙的环境和风光留在身后;我们在□□的书店里猎奇;我们在不属于我们的城市中忘掉自我,信步漫游;我们的书桌上堆满了外国的报刊书籍。西班牙在哪里?卡斯蒂利亚在哪里?不就在远处那高入云天的地方吗?不就在那越过峥嵘险峻的大山①,远离柔美浪漫的风景和蓝色海洋的地方吗?只有在秋天,经过了这样的精神流浪,让我们的精神经过了这种孩子般的节庆之后,只有在秋天,在回到卡斯蒂利亚高原的时候,《拉皮条的女人》或者《小癞子》的章句才能使我们深刻地、痛苦地和卡斯蒂利亚的风景、氛围和艺术浑然一体,彼此心契神合。我们的眼中依然暂留着欧洲的形象。这些十六世纪的文学经典,我们一点点品读,而且读了一遍又一遍,我们多么希望在阅读中感觉到自己和城市及其古老的风景合而为一。几乎已至生命迟暮、疲于工作的我们,多么希望能在这些古老的城镇里得到休憩。托莱多、塞戈维亚、阿维拉、萨拉曼卡的小镇。一座舒适的大屋,一条僻静无声的小巷。屋后一大片树木成荫的菜园,只有园丁小心翼翼的剪刀才能探入其中的贴墙花床,花床里种着卫矛和桃金娘。
湖塘和喷泉池里飘浮着黄叶。啊,那蓝天之下高贵挺拔的黛色的百年古柏!悠悠钟声偶尔从遥远的大教堂传来,打破寂静,使这寂静更加突出……“疲惫者求之不得的地方。”诗人②说。在这孤独里,在这寂静里,在这心平气和、深居简出的氛围里,一丝微妙的纽带使我们和欧洲相连。每天的同一时间都有满满一个包裹放到我们的工作桌上,里头是信札、报纸、图书、杂志。书和杂志散发着新油墨的清香。卡斯蒂利亚和欧洲;巴斯克地区和欧洲;加泰罗尼亚和欧洲……
P□-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