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优秀班集体的建设与维护

封面

作者:《优秀班集体的建设与维护》编写组

页数:175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1002993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在一般意义上,我们把“班级”等同于“班集体”,但事实上二者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班集体是由集体成员、教育教学过程、班级综合而成的一个微观的特殊的社会教育环境。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班级。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一个松散的组织。优秀的班集体通常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学生有较强烈的学习动机,并表现出较高的学习效率;二是学生愿意接受教育教学目标,并能按质、按量、按期完成或超额完成;三是学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较少有不安、焦虑与挫折现象,而是充满信心和力量;四是学生同校领导、教师和同学间有良好的沟通联系;五是学生间能同心协力,有高度的相互作用影响,成为一个安定、团结的整体;六是学生能积极参加集体管理,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群策群力。优良的班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经过班主任的精心培养并为之付出大量的劳动后形成的。  把班级建设成为班集体,让班集体发挥自我教育功能,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同时,需要认识清楚的是,优秀班集体的建设与维护,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优秀班集体的建设与维护,既要有宏观的目标设计,又要有微观的策略推进;既要有刚性的制度保障,又要有柔性的精神渗透;既要进行主导价值观念的带领,又要尊重多元文化形态的价值;既要发挥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又要激励全体学生参与集体建设;同时,优秀的班集体通常也是能够有效开展班级活动,班集体生活建设有序,并做好班集体建设评价工作的集体组织。这些要求,都需要班主任和各级教育工作者拥有较高的素质才能胜任,《优秀班集体的建设与维护(修订版)》的编写目的,就是提供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供相关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班级发展的高级组织形式——班集体
第一节 班集体的三个阶段
第二节 班集体的建设任务
第三节 班集体对学生的影响
第四节 班集体对学生的关怀
第五节 班集体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第六节 班主任与班集体

第二章 确立班集体建设目标
第一节 班集体建设的目标
第二节 学生参与目标设计
第三节 根据班情确定奋斗目标
第四节 目标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第五节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的能力

第三章 建立班级组织结构
第一节 班集体组织结构
第二节 班集体组织的构建
第三节 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第四节 做好团队组织工作
第五节 组织建设的注意事项

第四章 用制度来管理班级
第一节 班集体制度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班集体制度的制定流程
第三节 班集体制度的实施艺术
第四节 班集体潜规则的应对

第五章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一节 班级文化的构成和影响因素
第二节 班级环境的优化设计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班集体舆论
第四节 铸就班集体凝聚精神
第五节 正确对待主文化与亚文化
第六节 班级非正式群体教育

第六章 有效开展班级活动
第一节 班级活动的特点和类型
第二节 班级活动的原则
第三节 班级活动的实施办法
第四节 主题班会的实施
第五节 班级活动的创新

第七章 班集体生活建设
第一节 培养学生日常生活能力
第二节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第三节 养成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节 关照弱势群体的生活

第八章 做好班集体建设评价
第一节 教育评价的定位
第二节 对班集体的评价
第三节 对学生的评价
第四节 对班主任的评价

节选

  谈到班集体的制度建设,我们的直观感觉是,班集体并不是缺乏制度,事实恰恰相反,班集体的规章制度实在是有些太多了。并且,有相当多的班集体制度,都事无巨细地规定了学生们在各种场合下,不能做的事情。已经存在的各种班集体制度中,一个普遍性的现象是,制度的语言大多采用禁令式的权威语言。  实际上,这种类型的语言很容易过于关注学生言行的“是非”,而忽视与学生心灵的“共鸣”;过于强调对学生的惩罚,而淡薄对学生的激励。用这类语言表述的班集体管理制度是一种被动的、约束型的管理,容易给学生一种误导,即制度是对人的意志与行为的约束与防范,忽视对人格尊严、生命意义的体认。  约束型的班集体管理制度执行时间长了,学生易产生抵触情绪。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指出:“记住你管教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理的人。”要让学生真正形成规范意识,内化成自觉的行为,光靠简单的分值考核等刚性管理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激励机制与正面引导。  一、班集体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禁令式的权威语言常表现为指令性语言,如:“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课、缺席。迟到、早退,每次-1分;旷课,每节-4分”、“严禁抄袭作业,凡抄袭作业者和提供者,每人每次-3分”、“不能在教室里随意走动、打闹、讲话,更不能无故离开教室”、“不服从班委安排者,每次-2分”等等。言下之意,学生将会迟到,将会抄袭作业,将会在教室里随意走动、打闹、讲话和离开教室,将会不听从班委的正确安排,其实质是对学生能力潜意识上的怀疑和否定。  西方管理史上有一种“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对管理实践产生过重大影响。“经济人”假设的主要观点有:“多数人天生懒惰,尽量逃避工作,胸无大志;甘愿受人指责,不愿负任何责任;多数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许多班级管理条款的出台,都是受到这种人性假设的影响。即把学生看成是“经济人”,认为学生天性懒惰,逃避学习,缺乏责任感,其行为主要受外在利益的驱使,学生会因规避风险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教师可用这些具体可操作的奖惩措施来约束学生。  受这种人性观的影响,班主任不仅在制度的制定方面会采用禁令式的权威语言,而且在执行当中也不知不觉在“约束人”的管理理念下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受管理者地位。这种管理制度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管理对象进行管理,体现了刚性的科学管理特征。从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来看,刚性的科学管理尽管有维持组织正常的工作秩序、方便考核的优点,但过于强调制度的约束功能则会使学生缺乏独立性、自控能力低,限制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关怀。  比如学生迟到,也可能存在合理化的理由,但在僵化和缺乏关怀的制度下,学生毫无辩解的机会,学生不得不服从,因为不服从管理,又会违反“不服从班委安排者,每次-2分”和“顶撞老师者,每次-2分”的“纪律”,人的个性、思想和情感受到极大的限制,学生对班级制度的认同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另外,班集体管理制度中的奖惩情况中还有一个失误,那就是奖罚失谐。罚的项目几乎包含了全体学生在校内的方方面面,全方位约束着学生的言行举止,具体而详尽;奖的方面却相对狭窄,主要奖的内容有:学习成绩出色或进步很大,为集体带来荣誉,或有着怎样突出的表现。相对来说,这些奖的内容重点关照了少数学生的少量行为:成绩好的、班干部和有特长的学生。而且,从分量上看,罚得重而奖得轻。  这种管理制度显然服务于“应试”教育。其优点在于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班级的学习秩序,规范学生的言行,却过于强调了统一的学习模式和对文化成绩的追求。如“早修、自习课、午休期间,教室里要保持安静,不能在教室里随意走动、打闹、讲话,更不能无故离开教室”,等等。安静的环境是否对所有学生的学习都有利呢?教育专家早就提醒过教师,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需要不同的学习环境。过于强调统一的学习模式显然不利于某些学生的学习。  在这样的教育管理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会受到全面的压制,创造性和个性甚至会被扼杀。这样的班级管理,与初衷相距甚远,这不能不让人思考。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优秀班集体的建设与维护》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10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