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土壤修复技术与方法

封面

作者:田胜妮

页数:196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10927891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在介绍土壤组成与性质和土壤主要污染物的基础上,研究了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和方法应用,内容力求全面、新颖、富有启发性,文字通畅,图表形象直观,可读性、学术性和可操作性强,希望能以更宽泛的视角、更多元的观点、更开放的心态不断深化对土壤修复技术应用的理解和认知,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同时,注意吸收国内外土壤污染研究的新方法和研究成果,力图把知识介绍、原理阐述和实际应用案例相结合,突出。本书可供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为土壤修复领域、环境保护领域从业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目录

前言

章 土壤及土壤污染

节 土壤的概念和性质

一、土壤的概念

二、土壤的性质

第二节 土壤污染概述

一、土壤污染的概念

二、土壤污染的特点

三、土壤污染的类型

第三节 土壤环境背景值与土壤环境容量

一、土壤环境背景值

二、土壤环境容量

第二章 污染土壤修复概述

节 土壤污染物的来源与检测

一、土壤污染物的来源

二、土壤污染物的检测

第二节 土壤污染的危害与

一、土壤污染的危害

二、土壤污染的现状

三、土壤污染的

第三节 土壤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一、土壤污染物的迁移方式

二、土壤污染物的转化

第四节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与选择

一、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

二、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类型

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选择的原则

第五节 污染土壤修复标准与目标制定

一、污染土壤修复标准分析

二、污染土壤修复目标的制定

第三章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

节 微生物修复技术

一、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基本概念

二、微生物修复的原理和方法

三、微生物修复类型

四、微生物修复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第二节 植物修复技术

一、植物修复基本概念

二、植物修复类型

三、植物修复的原理和方法

四、应用于土壤修复的植物种类

五、植物修复的优缺点

六、植物修复污染土壤在实际工程中应考虑的因素

第三节 动物修复技术

一、蚯蚓的能

二、白蚁和蚂蚁的能

三、原生动物的能

四、螨类的能

五、线虫的能

六、弹尾目昆虫的能

第四节 生物修复工程设计及应用

一、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工程设计

二、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主要工艺

三、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应用

第四章 污染土壤物理修复技术

节 土壤蒸气提取技术

一、土壤蒸气提取技术的原理

二、土壤蒸气提取技术适用条件

三、SVE过程的数学模拟

四、SVE工程设计

第二节 电动修复技术

一、电动修复技术的原理

二、电动修复技术的适用条件和特点

三、电动修复技术在不同污染物类型土壤中的应用

第三节 热脱附技术

一、热脱附的原理

二、热脱附的系统构成和主要设备

三、热脱附的典型分类

四、热脱附技术的关键参数

五、典型热脱附系统

六、热脱附技术应用

第四节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

一、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的原理

二、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的系统构成

三、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的关键参数

四、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的应用情况

第五节 物理分离修复技术与热解吸修复技术

一、物理分离修复技术

二、热解吸修复技术

第六节 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与客土法修复技术

一、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

二、客土法修复技术

第五章 污染土壤化学修复技术

节 化学氧化/还原技术

一、技术原理

二、关键控制参数

三、氧化剂/还原剂的种类

四、工艺设备

五、应用情况

第二节 溶剂提取技术和化学淋洗修复技术

一、溶剂提取技术

二、化学淋洗修复技术

第三节 光催化降解技术与微波化学处理技术

一、光催化降解技术

二、微波化学处理技术

第四节 土壤性能化学改良修复技术

一、中性化技术

二、有机改良物料修复技术

三、无机改良物料修复技术

四、氧化还原技术

第六章 污染土壤联合修复技术

节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

一、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的概念

二、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的基本原理

三、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第二节 动物-植物联合修复等技术

一、动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

二、生物-物理联合修复技术

三、植物-化学物理联合修复技术

四、物理-化学联合修复技术

第七章 废弃土地修法

节 固体废弃物地修复

一、固体废弃物的概念

二、固体废弃物的来源与分类

三、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综合利用

四、固体废弃物地的处置技术

第二节 废弃矿区地修复

一、概述

二、废弃金属矿区地修复

三、废弃非金属矿区地修复

四、废弃矿区地生态恢复

第三节 城市工业废弃地修复

一、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概念

二、城市工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

三、城市工业废弃地生态恢复实践

第八章 退化土地修法

节 退化农田修复

一、荒漠化农田修复

二、盐碱化农田修复

三、污染农田修复

四、肥力下降农田修复

第二节 退化湿地修复

一、湿地的概念及退化的原因

二、退化湿地修复的基本策略

化湿地的生态恢复工程与技术

四、退化湿地的生境恢复技术

五、退化湿地的生物恢复技术

六、湿地生态系统结能恢复技术

第三节 退化草地的修复

一、草地退化的概念及退化的原因

二、草地恢复治理对策

第四节 退化林地的修复

一、概述

二、森林生态恢复技术

参考文献

前言

土壤是“生命之基,万物之母”。土壤是自然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

学物质的堆放、油田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事故性排放,以及农田土壤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常常导致土壤污染。污染土壤中的某些化合物质的含量或浓度已经达到可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和环境产生危害的程度。常见的土壤污染有石油污染、有害或有毒化合物污染及重金属污染等。重金属及某些有毒化合物由于不易被降解,逐渐在土壤中积累下来,同时,它们经食物链传递后含量会积累,即生物放大,从而对人类造成危害。土壤环境保护事关广大人民群众“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根据2014年我国环境保护部和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中国土壤环境状体不容乐观,全国土壤污点位超标率达16.1%,在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的同时,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更加令人担忧。面对土壤污染的严峻局面,国家立法速度明显加快。环境保护部除了在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中增加了土壤修复的内容,又于2015年1月对标准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公布了新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2016年5月28日,印发并实施了《土壤污染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该文件制定的工作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21世纪中叶,土壤环境质量,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除了立法,人们也认识到,要做好大气和水环境的保护工作,必须同时做好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与方法研究,因为土壤环境质量的研究与保护将有助于整个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保护土壤环境、治理土壤污染,既要立足自主创新和科步又要借鉴和受收其他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土壤修复是使遗受污染的土壤铁复能的技术措施,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是发达国家均制定并开展了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计划,因此也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土壤修复行业来,欧美诸国已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开展土壤污染修复的研究,化学与生物相结合的土壤修复技术已成为国外研究的热点。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生物联合修复等技术,入21世纪后快速发展成为绿色环境修复技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持支撑年来,有关生态修复类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实际教学工作和土壤学研究工作中急需一本既能反映环境土壤学新成果又能兼顾农林、综合、工科的参考书。因此,作者编写了《土壤修复技术与方法》一书。

本书分为8章。章为土壤及土壤污染,简述了土壤的性质及土壤污染的基本知识。第二章概述污染土壤修复的基本问题,主要内括土壤污染物的来源与检测、土壤污染的危害与、土壤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与选择、污染土壤修复标准与目标制定。第三到第六章是本书的主体内容,就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联合修复技行了阐述。第七章研究废弃土地修法,涉及固体废弃物地、废弃矿区地、城市工业废弃地的修法。第八章针对退化土地的修法展开阐述括退化农田、退化湿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的修法。

本书在介绍土壤组成与性质和土壤主要污染物的基础上,研究了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和方法应用,内容力求全面、新颖、富有启发性,文字通畅,图表形象直观,可读性、学术性和可操作性强,希望能以更宽泛的视角、更多元的观点、更开放的心态不断深化对土壤修复技术应用的理解和认知,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同时,注意吸收国内外土壤污染研究的新方法和研究成果,力图把知识介绍、原理阐述和实际应用案例相结合,突出。本书可供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为土壤修复领域、环境保护领域从业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本书在撰写的过程中,学习和借鉴了许多同类、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引用了大量参考文献,在此对相关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的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节选

土壤及土壤污染

土壤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林业生产所必需的重要自然资源。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和动物居住的环境因子,在保护环境和维持生衡时,需要考虑水土保持以及土壤和水源污染的问题,这同样地也涉及土壤知识的运用。农作物从土壤中吸取养分、水分,从空气中吸收CO2,利用太阳光辐射行光合作用,生产各种生物产品。这些产品是人和动物的食物,而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以及植物的残留物又通过各种途径归还给土壤。由此可见,土壤是构成农业生产的主要环境条件之一,是农业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也依赖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作用,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存在不合理的方面,如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恶化,不合理灌溉使次生盐渍化范围不断扩大,是工业生产中三废的超标排放导致土壤的污染,使土壤肥力下降,增加了土壤有害物质的含量,恶化了植物育的外界环境条件,这不仅降低了植物生产的量和质,而且严重影响人类和畜禽的健康,因此,土壤污染已成为一项公害。在环境科学中,土壤污染的已日益为人类所重视,土壤污染与已逐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它是土壤学与环境科学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土壤污染的起源况、变化过程和规律,污染物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污染物对人类和畜禽健康的影响,理土壤污染的理论和措施,从而为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节土壤的概念和性质

一、土壤的概念

关于土壤(Soil)的概念,不同学科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解释。抱有地质学观点的学者把土壤看成是陆地表面由岩石风化产生的表土层;抱有化学观点的人则认为土壤是含有有机质及矿物质养料的风化层;抱有物理学观点的人认为土壤是具有一定形态、颜色及层次分明的固体、液体及气体的混合物;生物学家认为“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丰富,生物地球化学的能量交换、物质循环(转化)活跃的生命层”;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土壤修复技术与方法》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10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