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法治的细节

封面

作者:周大伟

页数:39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30121812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旅美法律学者周大伟先生继《北京往事》(山东人民出版社200年版,获”南方周末”年度图书推荐)后的又一本法治时评随笔集。其中的文章是周大伟先生近年里在中美两地工作、旅行期间写成的。 并在《南方周末》、《法制周末》等有影响力的报刊上刊载。读者对周大伟先生的文字这样评论到:”周大伟先生的文章一向直接明快,一语中的。在各种各样的专家精英头衔变得越来越廉价的时代,写出文字和发出声音并不稀缺, 很为难得的是观点深刻且文字耐看。周先生娓娓道来的法律随笔写作无疑已达此境界。”

作者简介

  周大伟,祖籍江苏无锡,幼年时随父母迁居北京。先后就学于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前身为崇德中学)、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法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研究学者。现在中美两地从事法学教研和企业投资顾问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纪录片独立制片人,投资公司法律顾问,《中国新闻周刊》、《法制日报一法治周末》专栏作家)。热爱法学写作,不做官样文章,正在尝试用深入浅出、诙谐幽默的文字叙述艰涩枯燥的法律问题,主张客观温和、活泛并人性充沛的写作风格。

本书特色

《法治的细节》是旅美法律学者周大伟先生继《北京往事》后的又一本法治时评随笔集。其中的文章是周大伟先生近年里在中美两地工作、旅行期间写成的。并在《南方周末》、《法制周末》等有影响力的 报刊上刊载。读者对周大伟先生的文字这样评论到:“周大伟先生的文章一向直接明快,一语中的。在各种各样的专家精英头衔变得越来越廉价的时代,写出文字和发出声音并不稀缺, 最为难得的是观点深刻且文字耐看。周先生娓娓道来的法律随笔写作无疑已达此境界。”  海报:  

目录

法律江湖

“到处都是我们的人!”

——谈中国法律职业群体中的关系网

中国法律职业群体的前世今生

中国人的法治基因

腐败官员进法学院

谁来管住法院院长的妹妹?

满身尽是黄金卡

台湾法律人的幸福和忧愁

孔子学院里的中国“关系经”

法治细节

诉讼时代降临,我们准备好了吗?

法治的细节

婚姻法中的天平

杀人与偿命之间

“看着我的眼睛”

——证人出庭的意义

如果把判决比作电灯,调解就是蜡烛

中医民事侵权:一个被法律遗漏的角落

有感于深圳市长许宗衡落马

从经典影片《十二怒汉》想到孔庆东的言论

从唐骏的“西太平洋大学”到

许宗衡的“美国国际东西方大学”

保险的力量

跨国欺诈的道具:美国州务卿

的签字及中国领事馆的盖章

对身份证登记指纹信息的思虑

强制拆迁,理应从“行政”转向“司法”

依法强制拆迁前政府应预付保证金

王明的那点儿“婚姻法律问题”

法律人眼里的鸡蛋和围墙

——从周立波的一个清口秀节目谈起

写给“李刚门”受害者亲属的一封回信

房东与房客之间的法律断想

为什么不能直接报警救助乞讨儿童?

引经据典的苦恼

小额速裁程序:从民工讨薪开始

我想推荐刘俐俐同学去读法学院

认识现代城市,从下水道开始

从北京三环路旁那块“最牛农田”谈起

装房子、买家具,我只来居然之家?

过程与结果:区分民事法律行为的新标尺

咨询公司的风险法律责任

拒绝“法律套话”的江伟教授

中国到底有多少法官在办案?

西风东雨

觉醒与松绑

——中国崛起的秘密

“月亮代表我的心”

——我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互补

“我不喜欢花纳税人的钱”

为什么执行死刑在美国要等这么久的时间?

美国高铁建设为什么这么慢?

美国大学里没有班干部

在美国登记公司的“秘密”

法院百年路漫漫

美国的经验:不动产征收中的司法原则和判例

“拆迁”一词作为法律词语的英译问题

大学百年路迷茫

加州“独立候选人”的那些精彩往事

亲历“美国工潮”及其启示

我在美国遇到的“活雷锋”

崇拜英雄与承认软弱

我在美国送礼的“遭遇”

苏联崩溃的主要原因

王室的旅游价值

旅途中的多彩世界

这一夜,我们来讲Chinglish

从3D版《泰坦尼克号》想到的多维世界

梁慧星教授和他的乡镇图书馆

释卷品读

苏力选择的风景

——苏力新书《走不出的风景》读后

“林良多”教授:那首网间疯传

的爱国诗篇并不是我写的!

风中有团不灭的火

《什么是最好的辩护?》读后感

后记

节选

  不久前,我在美国加州遇到一个早年和我做邻居的美国朋友,这是个单纯好学的美国中年人.他很兴奋地告诉我,他最近去一个由中国政府资助的孔子学院试听了几次课程。我好奇地问他,你在课堂上有什么收获吗?他告诉我,几堂课下来,他学会了一个新的中国单词:“关系”。使我惊讶的是,他的“CUANXI(关系)”这两个宇发音格外清晰。他告诉我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孔子学院的老师反复在课堂上讲这两个字,以至于他印象太深刻了。   他还告诉我,在课堂上中国教师很直率地告诉学生们,依照中国文化传统,一个人或一个企业如果想成功,必须要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其中的重要方式就是“请客和送礼”。他当时在课堂上就产生一个疑问:“请客送礼”的对象是否包括政府公务人员和司法人员呢?在美国,即便是给公司商业客户送礼,也不可以超出一定规格(比如80-100美元),否则也会构成商业贿赂的罪名。   近年来,在美国不少著名的商学院里,往往会开一门叫做“DoingBusinessinChina”(在中国经商)的选修课程。前来听这门课的大多是有兴趣来中国经商的MBA学生们。我自己在一所美国商学院里曾旁听过一位开课教师的讲座,我发现,这门课并没有多少纯粹和中国business相关的东西,讲的内容几乎完全是中国的人情世故。授课教师所有选取的案例和进行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无非是:想要在中国经商办事,就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包括和中国政府的关系以及和中国民众的关系,等等。我注意到,课堂上的那些美国学生很积极坦率地参与课堂讨论,因为在他们看来,在社会上建立network并享受一个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件光明正大、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过,我却发现,教室里那些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们,却彼此面面相觑,表情上有几分尴尬,他们似乎内心中有些难言之隐。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我隐约地感到,中文的“关系”与英文中的“关系”,在含义上还是有微妙的区别的。中国人在海外孔子学院里向这些蓝眼睛高鼻子的外国人讲述的所谓“关系”,显然并不是这些普通的社交关系,其中似乎隐含着更深更隐秘的含义,比如那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传密码的东西,比如那些可能包含着很多超越正常逻辑、超越道德和法律界限的东西。看起来,我们中国政府投入巨资在海外设立的孔子学院的课堂里,到底在给那些金发碧眼的外国朋友们讲些什么?说不定中国政府的那些主管部门自己也不一定很清楚。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法治的细节》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09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