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施爱东
页数:264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10807197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民间故事是一种结构稳定的功能组合、一个自组织系统,一棵生命树。故事一旦开始其生命进程,就会自己生长、自己嫁接、自己开花、自己结果,也会随时空的改变而变异,随生命熵的增加而消亡。在故事中,英雄具备什么样的性格、离开家乡时需要哪些装备、神奇助手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叛徒为什么总是英雄的叔父、误会为什么总是不能避免,所有情节都有一套相对稳定的结构或套路,而所有的套路,都是特定功能相互制约的很优结果。故事的结构既是稳定的,又是生长的,貌似无序的生长中,总是有一些很优配置、很优结局。特定的难题,总是对应着特定的解题方式。每一则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都是特定语言游戏中的很优玩法。
作者简介
施爱东,196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故事学、谣言学、民俗学学术史等。代表性著作有《中国龙的发明:16-19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民俗学立场的文化批评》等。
目录
目录
绪论 民间文学的共时研究法…………………………………………………………………… 4
一、什么是共时研究?………………………………………………………………………. 5
二、什么是形态研究?………………………………………………………………………. 7
三、什么是故事形态学?…………………………………………………………………. 10
四、什么是口头程式理论?…………………………………………………………….. 12
五、共时研究为什么排斥综合研究?………………………………………………. 13
六、结语: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的关系………………………………………….. 16
第一章 理想故事的游戏规则…………………………………………………………………. 17
一、故事的封闭特征………………………………………………………………………… 18
二、故事结局:稳定的游戏目标……………………………………………………… 20
三、故事的最简结构………………………………………………………………………… 21
四、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设置…………………………………………………………. 22
五、在初始条件与既定目标之间设置障碍………………………………………. 25
六、游戏设置的通则与特则…………………………………………………………….. 26
七、打破常规,促成转折…………………………………………………………………. 28
八、结语:理解故事的十个要点……………………………………………………… 29
第二章 大团圆何以成为元结局…………………………………………………………….. 30
一、团圆之趣……………………………………………………………………………………. 31
二、不团圆无趣……………………………………………………………………………….. 33
三、精英知识分子对于大团圆的批判………………………………………………. 34
四、没有国民性,只有世俗性…………………………………………………………. 35
五、作为游戏终点的元结局…………………………………………………………….. 37
六、结语:主人公成婚并加冕为王………………………………………………….. 40
第三章 民间故事的稳定性与自由度……………………………………………………… 40
一、同题故事及其节点…………………………………………………………………….. 41
二、节点的省略与遗失…………………………………………………………………….. 43
三、附着性母题的自由度…………………………………………………………………. 44
四、故事节点的具体展开…………………………………………………………………. 46
五、偏离节点的后果………………………………………………………………………… 51
六、功能项是最小公倍数,节点是最大公约数……………………………….. 53
第四章 民间故事的无序生长及其最优策略…………………………………………….. 56
一、信息空白造成情节缺失…………………………………………………………….. 56
二、缺失形成紧张,补接无序生长………………………………………………….. 58
三、故事生命树的枝端模型…………………………………………………………….. 60
四、生命树主流枝干的竞择标准……………………………………………………… 62
五、竞择标准的作用机制…………………………………………………………………. 65
六、结语:节点之间一定存在最优路径………………………………………….. 67
第五章 史诗可持续生长机制与叠加单元………………………………………………. 69
一、中国现存史诗的演述状况及问题的提出…………………………………… 69
二、史诗演述初始条件的设定…………………………………………………………. 71
三、史诗结构的可持续生长机制……………………………………………………… 72
四、回到原点:叠加单元的运算法则………………………………………………. 73
五、叠加单元与相关结构理论的辨析………………………………………………. 74
六、选择《罗摩衍那》的理由…………………………………………………………. 77
七、《战斗篇》的情节基干……………………………………………………………….. 78
八、《战斗篇》叠加单元的一个特例………………………………………………… 80
九、《战斗篇》全部叠加单元…………………………………………………………… 83
十、《战斗篇》的结构模型……………………………………………………………….. 84
十一、以叠加单元解释史诗演述诸问题………………………………………….. 86
十二、解释力的延伸:古典小说中的叠加单元……………………………….. 87
第六章 史诗英雄塑造对武侠小说的影响………………………………………………. 90
一、英雄史诗与武侠小说的相似性………………………………………………….. 90
二、史诗英雄与小说英雄的叙事要素及功能…………………………………… 91
三、节外生枝的民间趣味…………………………………………………………………. 96
四、旧瓶装新酒,老地方的新故事………………………………………………….. 98
第七章 英雄形象塑造中的善恶对照模式………………………………………………. 99
一、两种土壤种出的两种人生……………………………………………………….. 100
二、质朴人性与机巧人性的对照……………………………………………………. 101
三、不同历史记忆的对照………………………………………………………………. 103
四、兄弟对照模式的有限变异……………………………………………………….. 104
第八章 英雄形象塑造中的“杀嫂”模式……………………………………………. 105
一、亲近女色不是好汉的勾当……………………………………………………….. 106
二、美貌佳人,惹祸的根苗…………………………………………………………… 107
三、英雄犯错,“好酒”是“好色”的替代品……………………………….. 108
四、从“结义杀家”到“英雄杀嫂”的演进…………………………………. 110
五、“结婚”与“结义”的抉择……………………………………………………… 113
六、从“投名状”到“杀嫂仪式”………………………………………………… 115
七、金庸对杀嫂故事的借用…………………………………………………………… 116
八、传统主题在小说中的延续……………………………………………………….. 116
九、有限变异:金庸的叙事改良……………………………………………………. 117
第九章 五行思维下的唐代月宫意象……………………………………………………. 119
一、唐诗五行思维与月神西金属性………………………………………………… 119
二、唐玄宗梦游月宫之景象…………………………………………………………… 122
三、诗人想象之月宫要素………………………………………………………………. 124
节选
史诗英雄塑造对武侠小说的影响
本章试图通过对金庸小说与英雄史诗中若干英雄母题的对照分析,探讨塑造传奇英雄所惯用的手法以及金庸对这些母题的创造性运用。
讨论的文本,限于我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以及金庸代表作中的三部:《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如果没有特指,文中“英雄”一词泛指史诗英雄和小说中的武林英豪。
一、英雄史诗与武侠小说的相似性
(一)两者的人物和背景具有相似的特征。
学界几乎从未停止过对三大史诗英雄身份、原形,以及活动时间、地点的争论,这种争论尽可以持续下去,但永远也不会有共识。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都不是实指;讲唱史诗的年代可以追寻,但史诗讲唱的年代却永远无法指实;英雄的活动背景有可以追溯的原形,但本质上只是适合英雄活动的虚拟世界;英雄本身,则是超历史、超地域、超能力的箭垛式人物。
武侠世界同样是一个虚拟的、超现实的世界,一个活动在人间,又游离于现实社会制度之外的江湖世界。正是在这样一个亦真亦幻的江湖世界中,“活动着一个个替天行道的布衣大侠,表演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救世绝活。不敢说没有江湖就不存在侠客;可武侠小说中倘若没有一个虚拟的‘江湖世界’,侠客就不可能纵横驰骋大显神威”[1]。尽管金庸常常把故事设定在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上,却并没有依据历史的本来面貌演绎故事,只是把它当作一种虚化的背景,以拉近江湖与现实、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作为江湖世界的活动主体,侠客同样是具有非凡武功的超人。
(二)两者的叙事方式相似。 [1]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陈平原小说史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