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永兵,黄富宏,李霖
页数:25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03069868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大学生健康素养(案例版)》是在十九大“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编写而成,是一本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并用于维护身体、心理、社会健康的指导性教材。少年强则中国强,高校应在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自己的力量,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本教材包括8个章节内容,分别为:绪论——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大学生核心素养之健康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维护、大学时期疾病预防与健康保健、大学生安全性行为与性生理、大学校园环境与健康学习、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健康、大学生安全合理用药与疾病预防。本教材从大学生身体、心理、社会等方面阐述如何在大学期间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成为一名拥有健康体魄、充满正能量的青年。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健康素养基本知识 1
第二节 健康素养与健康的关系 8
第三节 提高健康素养的方法和技巧 21
第二章 大学生核心素养之健康生活 25
第一节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25
第二节 不健康生活方式带来的健康风险 32
第三节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技能 40
第四节 健康信息素养 44
第五节 健康信息素养与健康的关系 48
第三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维护 53
第一节 大学生心理学基础知识及重要理论 53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学测评常见方法与技术 64
第三节 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76
第四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常用方法 86
第四章 大学时期疾病预防与健康保健 98
第一节 常见症状 98
第二节 内科疾病 110
第三节 外科疾病 123
第四节 皮肤科疾病 134
第五节 传染科疾病 141
第五章 大学生安全性行为与性生理 144
第一节 性生理 144
第二节 性心理 149
第三节 安全性行为 158
第六章 大学校园环境与健康学习 163
第一节 校园环境中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和精神环境的解析 163
第二节 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内涵 167
第三节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行为的互动关系 176
第四节 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健康学习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180
第五节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健康学习间的适应性 188
第七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健康 192
第一节 大学生人际关系 192
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 197
第三节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 204
第四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207
第五节 大学生的恋爱问题 212
第六节 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216
第八章 大学生安全合理用药与常见疾病的用药知识 220
第一节 药品基本知识 220
第二节 合理用药 227
第三节 常见疾病的用药知识 241
参考文献 249
节选
第一章 绪论 学习要求识记:能够描述健康素养的定义,能够说出健康素养与健康的关系,能够描述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能够说出 teach-back方法的定义。理解:能正确区分健康素养的内涵,理解健康素养两个研究视角的关系,能够针对不同人群选择相应干预措施,能理解 teach-back方法的应用范围。运用:能够选择适合的健康素养评价体系进行人群健康素养评价,能够运用 teach-back方法进行健康教育。 第一节 健康素养基本知识 一、健康素养的产生背景 在过去40余年中,医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人们的健康状态、医疗费用的开支、医患关系的满意度却没有得到与医学发展同步的改善,反而有恶化的趋势。美国医学会(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AMA)首先发现了这个问题,随后展开了一系列研究,结果发现很多公众并不知道健康风险,不明白医生传递给他们的诊疗建议,不理解生活方式对健康结果的影响,很少主动去获取健康信息并采取合适的措施促进自身健康。正如理查德 卡莫纳博士指出的,“我们所知道的没有被公众很好应用”。个人素养与健康结局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1974年,“健康素养”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一篇题为“健康教育与社会政策”的论文中,该论文讨论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政策问题对卫生保健系统、教育系统、大众传播等方面的作用及影响,并提出应为学生制定健康素养最低标准,成为健康素养研究的标志。继而,美国一些健康教育专家在研究中开始注意个人素养与健康的关系。从 20世纪 90年代至今,健康素养作为一个公共问题受到各国政府、卫生保健组织及利益相关机构的多方关注,得到更多的发展和深化。 二、健康素养的定义 1995年,美国《国家健康教育标准》中对健康素养的定义为“个体获得、解释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与服务,并能运用信息和服务来促进个体健康的能力水平”。它强调个体本身的文化素养、知识获得、处于复杂健康背景下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健康教育材料的使用能力等。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素养定义为“健康素养代表着认知和社会技能,这些技能决定个体具有动机和能力去获得、理解和利用信息,并通过这些途径能够促进和维持健康”。该定义揭示了健康素养的两个重要组成元素——互动和批判,要求个体有理性的思考分析,通过做出健康决策以及解决问题等高级认知技能和沟通提问等社会技能来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从而提高个体和整个群体的健康水平,进一步拓宽健康传播和健康教育的内容。 1999年,美国医学会下属健康素养研究会将健康素养定义为“个体具备一定的技能,包括在医疗环境中所需要的基本阅读和计算能力”,并提出具体的技能应包括“可阅读并理解药物说明书,可看懂预约卡片以及其他与健康相关的宣传材料”。该定义体现了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中关键的一个内容,但是界定的范围较窄,只把人的健康素养限定在单纯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中。 2000年,美国在《健康人类 2010》政策报告中提出未来 10年公民的健康目标,并定义健康素养:“它是一个标尺,用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自如地获取、理解并采纳相关健康信息的能力,是否能正确接受健康方面的服务,并能借助这些信息和服务,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出恰当的决定。”该定义是目前看来涵盖面最全的一个定义。它不仅囊括以往定义中涉及的内容,也包含个体处于各种健康背景下,应对健康问题的能力。这个定义不再局限在医疗保健系统内,而扩展到个体从各种途径主动获取信息。 2005年在曼谷举行的第六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通过的《全球健康促进曼谷宪章》,把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作为健康促进的重要行动和目标之一。 从健康素养的定义不难看出,人们对健康素养的认识和研究在不断深入。健康素养不仅是个体具备的信息获取、理解、决策的能力以及其他在卫生保健系统运用自如、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所具备的综合能力,而且是个人能力与医疗环境,乃至整个社会环境的互动。健康素养来自教育、文化和社会融合因素,以及卫生服务等,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健康素养的研究可能涉及普通素养、信息技术、现存的卫生保健基础设施等方面。健康素养不仅关乎个人效益,同样关乎社会效益。健康素养已被认为是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人群调查。 三、健康素养的内涵 健康素养作为个体的一种能力,要求人们不仅要有健康的相关知识,更要有独立分析思考和理解并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基于对健康素养这一概念的思考,纳特比姆的依据社会认知理论、互相依赖理论以及弗莱雷的赋权教育模式和健康素养内涵从低向高连续发展的不同阶段,将健康素养分为功能性健康素养、互动性健康素养和批判性健康素养三个层次。 (一)功能性健康素养 功能性健康素养(functional health literacy):主要是指读写、交流、识数等基本文化素养与获取健康信息或服务等健康促进实践活动的结合,即在日常生活情景中需要的基础阅读、写作和计算能力,反映传统健康教育的结果。通常情况下,功能性健康素养体现在能看懂体检预约单、顺利完成检查和看懂 24小时制时钟等方面。功能性健康素养把目标定位在规避健康风险和改善健康服务的知识掌握上。 (二)互动性健康素养 互动性健康素养(interactive health literacy):是一种更先进的认知能力,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传播方式,积极寻求获得健康信息并应用新知识改变健康状况,这一素养会影响健康信息在健康行为形成和改变中的作用。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的健康教育项目属于提升互动性健康素养的健康教育形式。 互动性健康素养定位在个人处理知识的能力,特别是改善动机和对所获信息的运用方面。 (三)批判性健康素养 批判性健康素养(critical health literacy):是最高级别的认知技能,主要是指和社会技能相联系的高级认知和素养,即能采用批判思维分析健康信息,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健康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事件中,利用信息对生活事件和状况拥有更大的控制力,属于健康素养的高级形式。此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健康素养的研究中。 健康素养受到来自个体、社区以及医疗系统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在个体层面,基本文化素养、亲友支持、沟通能力、健康知识以及获取健康信息的难易程度都会影响个人的健康素养。同时,随着年龄的下降,人们的健康素养会有所降低。自卑、低自我效能以及恐惧都会导致低水平的健康素养。在社区层面,社会和文化规范会影响人们的健康信念以及提升健康素养的动机。社区内健康信息的易得性、相关性以及适宜性会影响人们的健康素养水平。在健康系统层面,医生以及机构对健康素养的重视程度会影响医患沟通的效率,对人们的健康状况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健康素养是一个多层次、融合多种素养的内涵体系,并且与整个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处于不断演变与发展之中。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对健康理解的变化,健康素养的内涵也将发生变化。 四、健康素养的研究视角 国外在研究健康素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临床为导向和以公共卫生为导向的两大研究视角。以美国为代表的前期健康素养研究侧重于临床导向,大多数研究文献揭示低健康素养、患者决策、处方药的依从性、疾病自我管理能力之间的关系。以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为代表的健康素养研究侧重于公共卫生导向。近年来,各国的研究逐渐趋向于将临床与公共卫生导向相结合,更加全面地研究与健康素养相关的问题。 (一)临床医学导向 临床医学导向,主要指在医疗环境中,围绕医生与患者开展健康素养方面的研究,探讨提升医生在紧张繁忙的医疗环境中快速甄别出健康素养不足的患者,并将健康信息更有效地传递给患者的能力,以及患者获取、理解、接受健康信息的能力。主要评估的是患者的功能性健康素养,帮助医生与患者更好地沟通,让患者更好地理解治疗过程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等。 有效的健康传播开展有赖于医生认识到患者健康素养所存在的不足。因此,有学者强调,医生在向患者传递健康信息时,应照顾到健康素养水平较低的患者,而即使是健康素养较高的患者,他们也会青睐以图片、录像以及其他多媒体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渠道,文字的表述应该简单易懂。在实际沟通中,应尽量使用简单的语言,放慢语速,同时也可以让患者家属一同参与。因此,医生应增强识别健康素养较低患者的能力,并通过追问等形式确认患者是否真正理解其所表达的意思。“teach-back”或“show me”是特别值得推荐的一种交流方式,通过诸如“你能将我刚才告诉你的知识复述或演示一遍给我看吗?我需要弄清楚我真的让你明白了,这对你回家以后好好照顾自己很重要”这样的对话,要求患者及时反馈所领悟到的信息。临床视角鼓励患者参与沟通,提倡患者通过“What is my main problem?”(我主要的健康问题是什么?),“ What do I need to do?”(我应该怎么做?), “Why is it important for me to do this?”(对我来讲,这样做为什么重要?) 3个与他们自身健康状况和疾病治疗最相关的提问,从医护人员那里获得最大的利益。研究表明,当患者觉得他们的参与能够得到一个期望的积极结果,他们更愿意沟通。可见,健康素养是医生和患者共同面临的问题,提升健康素养也是双方共同的责任。 此外,临床视角对多种疾病健康教育材料的可读性与患者阅读水平的匹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的阅读材料在大学或研究生水平,对普通患者太难。美国和加拿大都推荐患者健康教育材料在中学阅读水平。建议健康教育材料在内容上要注重行动和行为而不是基本原理,在形式上要注意语言句式简单,采用对话、图表、符号等特别的方式书写,特别像针对如何正确用药这类最容易为患者误解而对预后至关重要的信息一定要简明易懂。 研究表明,健康素养较高的人群比健康素养较低的人群更容易控制住糖尿病病情的发展,针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 AIDS)、高血压、哮喘等疾病的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可见,运用健康素养这一概念来指导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对于改善健康状况、降低治病成本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临床医学导向研究中发展了很多健康素养测评工具,如各版本成人医学素养快速评估(the rapid estimate of adult literacy in medicine,REALM)、成人功能性健康素养测试(the test of functional health literacy in adults,TOFHLA和 S-TOFHLA)、最新重要标识(the newest vital sign,NVS)、医学术语认知测试(the medical term recognition test,METER)等。 (二)公共卫生导向 以公共卫生为导向的研究中,把健康素养作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成果。这一研究视角将健康素养置于整个公共空间和健康保健的背景中。政府在制定有关健康方面公共政策的同时,应强化公众的社会参与意识,积极为公民社会的形成做出贡献,这也是提升功能性健康素养、互动性健康素养和批判性健康素养的关键所在。其目标是提升公众更好地控制影响健康因素的能力,促使公众采纳健康行为及采取有益于健康的个体及社会行动,促进群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从而达到改善公共卫生干预与医疗服务预期效果的目的。公共卫生视角试图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水平,人们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与社会融合,更好地做出健康决策,改善自身的健康。 公共卫生视角发展深度不如临床视角,但更切合 WHO对健康素养的定义,健康素养不仅仅是阅读理解,还包含主动获取和有效利用信息,实现患者授权和自治。公共卫生视角将健康素养的含义拓展到互动性和批判性健康素养。主要开展以健康知识、疾病知识、完成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