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晗
页数:560
出版社:煤炭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0208653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我国历史时期这么长,历史文献这么多,要人人都学点历史,有点历史常识,真是像前人所说,一部二十四史,从何下手呢?何况历史文献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用当时通行的古文编写的,今天的绝大多数青年还不能掌握、运用古文,这个关过不了,要学,又何从学起呢?
广大的城乡青年,都有强烈的学习历史的要求,但是缺乏可读的书,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我们在各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编了这部《中国历史常识》,就是为了适应这个强烈的要求,帮助广大青年学习中国历史知识,并且从中受到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吴晗
作者简介
吴晗,原名吴春晗,字辰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从政后,曾任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作品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被当权者残酷批斗,在狱中自杀,其亲属也多受害致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其冤案得以平反昭雪。 代表作品有《朱元璋传》《明史简述》《读史札记》《历史的镜子》。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成人汇集2 8 9个历史小常识
串联上下五千年关键节点
百科全书式的国民历史书
历史大家倾力打造
吴晗主编
汪篯 白寿彝 邓广铭 郑天挺 胡厚宣 陈乐素 阴法鲁 丁名楠 何兹全 戴逸 谢成仁 ……
审定编撰 选择本书的大理由
1.形式活泼
类目形式,简短精炼,随时阅读,随时停下,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
2.取材广泛
不仅涉及历史发展,还涉及阶级斗争,生产发展,文化生活,历史人物,成语来源
3.文字通俗
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生僻字注音,方便阅读
4.搭配精选配图
精选配图,带来沉浸式阅读,更能加深记忆
节选
【试读】
第一编
一、中国猿人
从人的形体上讲,儿子总是像父亲的,不过又不完全像父亲;父亲总是像祖父的,不过又不完全像祖父。照此往上推,我们的远祖,以至人类的祖先,一定有些地方是和我们现代人相像的,也一定有很多地方是和我们现代人不相同的。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
1927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西南五十公里的周口店龙骨山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古代脊椎动物化石,其中有一种牙齿和下牙床化石,既像人的,也像猿的,到底是什么动物的呢?这不禁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注意。后来经过研究,才知道原来这是一种“猿人”的化石。“猿人”,是介于人和古猿(古代的猿)之间的一种原始人类。考古学家们把在周口店发现的这种猿人称作“中国猿人北京种”,或者简称为“中国猿人”,俗名叫作“北京人”。1929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又在同一地区再次发掘,发现了一块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一些牙齿、下腭骨、躯干骨化石,另外还有许多猿人制造和使用过的石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发掘,新的发现也很多。这样,就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北京人”提供了不少宝贵的资料。
“北京人”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大约有五十万年(也有人推定为四十万年)。现在让我们看看,“北京人”和我们今天的人,在外貌上究竟有哪些地方相像,哪些地方不相像。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我们知道:“中国猿人”的上肢骨和现代人的极其相似,下肢骨虽然也具备了现代人的某些特征,可是还保留了明显的原始性质。至于其头部保存的原始性质,则更为显著,像低平的前额,隆起的眉脊骨,高高的颧骨,上下齿喙向前突出,没有下颏(kē),脑壳比现代人厚一倍,脑髓的重量只有现代人的80%,等等。但是,从肢骨发达的情况来看,可以肯定,“中国猿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同时根据发现的石器,还可以肯定,它们能够制造工具。直立行走,这是从猿转变到人的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能制造工具,这是人和一般动物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使人从普通动物中区分出来的原因是什么?是由于劳动。猿人进化到脱离动物的范畴,进入人类的领域,首先就是从双手得到解放,成为劳动的器官,能够劳动、创造工具这一点开始的。“北京人”的上肢骨和现代人的上肢骨极为相像,就是劳动的结果;下肢骨的进化比上肢骨落后,头部的进化相对比较缓慢,这正是说明下肢和脑部的发展是随着手足的分工而进化的。“中国猿人”体质形态的变化,正好证实了恩格斯所说的“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真理。
四五十万年前,我国华北的气候要比今天温暖得多,那时周口店附近,林深草密,莽莽榛榛,到处是各种飞禽野兽出没的场所,也是“北京人”生活活动的地方。在这块原始的土地上,谁是真正的主人呢?不成问题,是“北京人”。
“北京人”成群地居住在龙骨山边的洞穴里,过着比野兽稍强的、极其简单的原始人群的生活。他们从离自己住处不远的河滩上,拣来了各种大小不同的鹅卵石,打砸成各式各样的砍斫器、刮削器和尖状器,用它来作为围捕野兽、采集植物果实和根茎的工具,或者作为防御猛兽袭击的武器。这种工具,只是经过初步加工,还相当粗糙,科学家们把它叫作“旧石器”。所谓“旧石器”,是和以后人类进步了的石器——“新石器”比较,相对而言的。“北京人”不但能制造石器,而且还能利用吃剩下来的兽骨,制成各种使用的骨器。考古学家们在他们居住过的洞穴里,还发现有用火烧过的石块、骨骼,还有木炭和深浅不同的灰烬堆积。由这些可以断定,“北京人”已经能够使用火,知道了用火烧熟食物,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管制火的能力。火的使用,在人类生活上有着极重大的意义。由于用火,肉类可以熟食,这样便大大缩短了胃肠的消化过程,促进了人类体质的发展。由于用火,人类便增加了防御猛兽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总之,“中国猿人”为了迫使自然界服务于自己的生存目的而付出的各种劳动,已经在他们居住的四周环境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大致了解几十万年前人类祖先生活的粗略概况,主要就是因为这些遗留下来的劳动印记(包括他们所创造的劳动工具在内),给我们提供了不少令人信服的证据和科学的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