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研究

封面

作者:常莉俊

页数:146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6396575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研究》针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与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儿童阶段性的心理发展特征、家庭教养行为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其次讨论了父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及其责任、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再次分析了“二孩”政策全面实施之后对家庭的影响,对如何对两个孩子进行更好的教育提出了建议;最后针对离异家庭、流动家庭子女的教养方式及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作者希望通过这些研究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使儿童心理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  《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研究》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师科研能力促进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

目录

第一章 家庭与儿童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儿童的阶段性发展及其心理特点
第二节 家庭生命周期与儿童心理发展
第三节 父母教养行为与儿童心理发展
第四节 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

第二章 父亲角色与儿童心理发展
第一节 父亲的角色与责任
第二节 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心理发展
第三节 父子关系与儿童心理发展
第四节 父亲教养质量的提高策略

第三章 “二孩”家庭父母教养与儿童心理发展
第一节 “二孩”政策对中国家庭的影响
第二节 “二孩”家庭父母教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二孩”家庭子女教育的辅导策略

第四章 离异家庭父母教养与儿童心理发展
第一节 离异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离异家庭子女教育研究
第三节 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适应能力的提升对策

第五章 流动家庭父母教养与儿童心理发展
第一节 流动儿童心理适应过程分析
第二节 流动家庭子女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
第三节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节选

  (一)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埃里克森·麦考比和马丁提出了划分教养方式的两个主要维度:父母的接纳、反应和命令、控制,前者是指父母对孩子接纳(或爱)的程度及对孩子的需求的敏感反应程度;后者是指父母对孩子提出要求或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命令、督促其完成。麦考比和马丁在最早研究儿童教养方式的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上述两种维度,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纵容型和未参与型四种。这四种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第一,权威型。权威型父母,即对孩子需求的反应较灵敏、对孩子的命令或要求较高。他们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和目标,并督促和帮助孩子努力实现这些目标,同时向孩子解释为何要遵守一些规则、达到某些标准的原因。权威型父母并不是一味的要求孩子,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同样也表现出温情、耐心、关爱的一面,能够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做出一定的回应。这是一种尊重孩子、关爱孩子的民主的教养方法,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具备独立、积极的认知个性。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鲍姆林德曾进行过长达十年的研究,通过实验发现,权威型父母的子女在认知能力方面超过其他教养类型父母的子女,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孩子更易形成乐观、自信、有责任感、自制能力强等优点。  第二,专制型。专制型父母,即对孩子要求很高,对孩子需求的反应灵敏度却很低。他们对孩子提出很多要求,并期望孩子能够无条件地、严格地遵从,却并不向孩子解释原因,这种强加标准和要求的方式,严重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另外,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反馈也大多不予关注,对孩子缺乏热情和关爱,时常惩罚和强迫孩子,而不是经常鼓励和表扬孩子。专制型的家长犹如一个“暴君”,在这种过分强调父母权威的“暴政”之下,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和独立意识逐渐萎缩,在认知过程中也易形成焦虑、自卑、畏缩等缺点。  第三,纵容型。纵容型父母,也叫溺爱型父母,这一类父母对孩子的接纳程度以及对孩子需求的反应程度都很高,对孩子的要求及控制却很少,甚至没有。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给予孩子关爱,却时常让孩子随意表达自己的冲动和感受,对孩子的行为缺乏控制和监督。纵容型教养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经常表现出任性、依赖、冲动、缺乏自制力等。  第四,未参与型。未参与型父母,也叫忽略型父母,就是一种对儿童发展不关心,不管是反应还是控制都较为缺乏的教养方式。这类父母仅仅满足孩子基本的温饱需求,在情感上或其他方面很少给予孩子关爱,既不对孩子提出要求,也不倾听孩子的其他需求,通常表现出冷漠和随意的教养态度。研究发现,在忽略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在学校表现较差,经常表现出攻击性、自私、责任感差、目标不明确等。  综上可以看出,专制型教养方式使儿童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做事优柔寡断、缺乏灵活性;纵容型教养方式使儿童任性冲动、缺乏自制力和创新能力;未参与型教养方式让儿童在认知他人和社会时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对外界怀有敌意,甚至惧怕、逃避。权威型教养方式相较其他类型来说对儿童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表现出较高的自尊自强、独立自主、责任担当等意识,在走上社会后,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帕金森把家庭看作“制造人格的工厂”,一方面,家庭把基因素质传递给后代;另一方面,家庭是最早向儿童传递社会经验的场所,是儿童早期生活最基本的环境,家庭中的各种因素如家庭结构(包括残缺家庭、寄养家庭等)、家庭气氛、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子女多少等都会对儿童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  长期不当的教养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只要不惹麻烦,父母便不关心的孩子,其成就动机和自我价值感都较低;受父母溺爱的孩子,常缺乏爱心、耐心和挫折容忍力;经常受到体罚的孩子会变得难以管教而且会发生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02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