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贾敏
页数:161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6397084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民族声乐传承与发展研究》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对传统民族声乐的定义、起源、唱法原理、发展环境以及传承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二章介绍了中国民歌的传承发展,具体内容有民间民歌的内涵、唱法原理和民间歌剧的发展历程;第三章对上古、中古、近古和近现代不同时期传统民族声乐的起源、传播、兴盛和多元化发展进行了简要论述;第四章分析了传统民族声乐传播的三种方式;第五章具体阐述了在传统民族声乐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原因、传承现状以及在传统民族声乐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第六章主要以福建传统民歌为例详细介绍了具体传承的瓶颈和解决方法;第七章至第八章重点分析了民族声乐在多元化背景下传承传统文化遭遇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前景。 纵观全书,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①构思新颖,内容丰富,逻辑清楚,语言表达通顺、流畅。 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民族声乐传承与发展研究》重点论述了民族声乐传承与发展的相关理论,其中介绍了福建传统民歌,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民族声乐爱好者更加深入领会民族声乐艺术理论的精髓和民族声乐艺术美的独特魅力,进而更加热爱民族声乐。
目录
第一节 何为中国传统民族声乐
第二节 传统民族唱法原理分析
第三节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环境分析
第四节 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原因
第二章 中国民歌传承发展研究
第一节 中国民歌介绍
第二节 中国民歌与民族唱法技巧研究
第三章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 上古时期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起源
第二节 中古时期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传播
第三节 近古时期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兴盛
第四节 近现代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第四章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传播方式
第一节 传播和发展方式的研究
第二节 通过图书的方式传播
第三节 通过电视的方式传播
第四节 通过网络的方式传播
第五章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中传统文化的传承
第一节 在传统民族声乐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原因
第二节 当下民族声乐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第三节 在传统民族声乐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第六章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传承发展实例——以福建传统民歌为例
第一节 福建传统民歌介绍
第二节 福建传统民歌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第三节 福建传统民歌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第四节 福建传统民歌的创新发展建议
第七章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中人才培养的问题
第二节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与外来声乐艺术的融合问题
第三节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与现代审美之间的问题
第四节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
第八章 新时代下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发展展望
第一节 传统民族声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与传承
第二节 传统民族声乐与现代民族声乐的融合
第三节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第四节 中国民族声乐从共性到个性的转变
参考文献
节选
(二)民歌歌词的内容 民歌产生于劳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因此,民歌的歌词内容也必然与日常劳作有关联,大部分歌词的内容还与神话故事有关。据记载,民歌的体裁大多以史诗或者叙事诗为主,记述的内容多是有关人类起源和古代神话传说的,一般体现为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对生活的礼仪的认识。民歌经常在祭祀或者婚丧嫁娶的重要节日请当地有名望的人进行演唱,演唱的形式多采用吟诵,有的民歌几个小时就能唱完,有的民歌需要几天才能唱完。 南方的水族有一部传唱至今的民歌《创世纪古歌》,演唱的方式采用“讲唱型”。民歌的歌词内容大体为记录开天辟地、人类起源以及民族斗争的故事。歌曲中反复出现的“仙婆”主要指大自然的创造者。除了这一部民歌外,南方还有数不胜数的以神话传说、叙事史诗为内容的古歌。大都体现了人们对宇宙未来的想象。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独龙族的《创世纪》《大蚂蚁把天地分开》《洪水滔天》,傈僳族的《我们的祖先》《开天辟地的故事》等。这都需要我们从民歌的歌词入手,探索歌词背后蕴含着什么故事。 后来逐渐形成的英雄史诗,是民歌歌词的新形式。英雄史诗的出现使人们逐渐减轻了对神的崇拜和依赖之情,继而转向对英雄人物的无限崇拜.其中家喻户晓的英雄史诗非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所属了。这首歌记述了祖孙八代带领柯尔克孜族人斗争的历史事迹,充分体现了强大的民族精神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全诗总共八部,每一部的名字由不同时代的领导来代表,其中玛纳斯是第一代的名字。诗歌的结构,每一部独立成体,但是内容上是紧密相连的。作者巧用自然现象中的事物象征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就像骑的战马一样,英勇无敌。诗歌采用了柯尔克孜族语言,还大量使用了柯尔克孜族的谚语和习俗歌曲等,语言与民歌表现的时代相吻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后来,只要是演唱过《玛纳斯》的民间歌手,在柯尔克孜族就被称为“玛纳斯奇”。一旦族里有重大节日或者有重要的事情宣布,他们就会歌唱民歌,从早到晚。如果组织歌唱比赛,则需要几天几夜才能唱完。正是这些优秀民歌的不断传唱,才能让民间抄手保留至今,也才能为我们研究民歌提供最原始的资料。 长篇叙事诗的歌词以抒情为主。长篇叙事诗的代表以《妈妈的女儿》最为出名,这首歌经常在凉山彝族姑娘出嫁时所唱。整首歌曲都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叙述的,通篇讲述的都是姑娘不愿说的心里话。歌词中都是女儿的哀怨和辛酸的倾诉,表现了过去彝族女孩的孤苦和无助。 有些民歌的歌词内容体现的是对苦难生活的倾诉。在封建社会,劳动人民长期受到阶级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期盼获得自由。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民歌的歌词内容也自然而然地与劳动人民的生活艰辛相联系。有关这方面的作品不胜枚举,在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广西壮族的《穷人十二月歌》,这首民歌记录了劳动人民在一年的不同月份遭受的不同苦难,人们难以言说,只能默默承受。这些难以倾诉的话语只能通过民歌传达出来。 河北民歌《回关难》中的歌词分别对不同的场景进行描述:第一个“场景”描述的是三年连续的灾荒;第二个“场景”描述的是贫富差距下的无奈;第三个“场景”描述的是穷人对于这一切的无奈与愤怒。这个场景的歌词使用的是“顶针格”的修辞形式,形成了连绵的艺术效果。因为重复的词句都是歌唱者心酸、痛苦和无奈的控诉,所以使用“顶针格”的表述方式更能向人民呈现出穷人那种悲痛万分的心情。 山西民歌《为什么穷富人相隔着千里迢迢》讲述的是正月初一到元宵节的场景。因为只有在这个时间段,劳动人民才没有那么忙,可以静下心来庆祝节日,共享欢乐,但是由于生活水平太过于节俭和贫困,与那些富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首歌由五句唱词组成,其中前四句的结构是大致相同的,最后一句在歌词结构上有所改变,用疑问句结束,加深了人们对这一不平等现象的质问。 (三)民歌歌词的语言艺术 民歌是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创作出来的,这就必然地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展示了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是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民歌的歌词与人民的劳动生活贴近,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人民群众的朴实与自然。由于歌词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叠词、衬词、方言和口语经常出现在歌词中,这样的语言特点,不仅使歌曲的旋律听起来更有韵律和节奏感,而且还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民歌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民歌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人文特征、风土人情和审美情感。由于民歌创作于日常生活,所以常以口头语的形式表达出来,但在不断地流传和发展中,逐渐得到了新的内涵,歌词更加精练,曲调更加完美,成为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是传递文学作品最有效的工具,对于民歌来说,歌词语言的传递是歌曲思想的灵魂。民歌歌词之所以生动形象,多半是因为其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然后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愿望运用独特的方言或者口语形式传达出来,歌曲被赋予了一种浓厚的生活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