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伟 李曼妮 魏迁主编
页数:167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6396848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当代美术与设计教育创新研究》共七章。第一章为当代美术与设计教育概述,主要阐述了当代美术教育理念、美术教育的功能与价值、当代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以及当代设计教育的影响因素等内容;第二章为当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主要阐述了中国设计教育的萌芽阶段、中国设计教育的探索阶段,以及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阶段等内容;第三章为当代美术与设计教育的专业建设,主要阐述了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构想及当代美术专业的教学与创新等内容;第四章为当代美术与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主要阐述了美术与设计教育的教学模式创新和美术与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等内容;第五章为基于不同教育层次下的美术教育,主要阐述了当代幼儿美术教育、当代小学美术教育、当代中学美术教育和当代高校美术教育等内容;第六章为基于国际化视野的中外设计教育,主要阐述了美国设计教育的发展、欧洲设计教育的发展、亚洲设计教育的发展和中外设计教育的差异等内容;第七章为信息化时代下美术与设计教育的创新,主要阐述了当代美术教育理论的新拓展、传媒信息化的感觉错位,以及传媒信息社会与美术教育和当代美术与设计教育创新的策略等内容。
目录
第一节 当代美术教育理念
第二节 美术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第三节 当代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
第四节 当代设计教育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当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中国设计教育的萌芽阶段
第二节 中国设计教育的探索阶段
第三节 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当代美术与设计教育的专业建设
第一节 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构想
第二节 当代美术专业的教学与创新
第四章 当代美术与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
第一节 美术与设计教育的教学模式创新
第二节 美术与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
第五章 基于不同教育层次下的美术教育
第一节 当代幼儿美术教育
第二节 当代小学美术教育
第三节 当代中学美术教育
第四节 当代高校美术教育
第六章 基于国际化视野的中外设计教育
第一节 美国设计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欧洲设计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亚洲设计教育的发展
第四节 中外设计教育的差异
第七章 信息化时代下美术与设计教育的创新
第一节 当代美术教育理论的新拓展
第二节 传媒信息化的感觉错位
第三节 传媒信息社会与美术教育
第四节 当代美术与设计教育创新的策略
参考文献
节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了全国的工作重心。在国家提出的各项国民经济方针政策里,体现出了对消费品工业发展的重视,消费品的生产成了生产重点。国民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计划的调整和设置使轻工业得以迅速发展。 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和关注。工艺品更加强调它的实用性,即通过手工艺品的发展,利用工艺品的特色改造某些日常轻工产品和日常工业产品。日用工业品与工艺美术品完美的结合是工业美术生活化和实用性的最佳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日用工业品外在形式的粗糙,提升了它的艺术观赏性,同时,对于工艺美术来说,这种结合大大增强了实用性,使美术真正服务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实效作用。这些方针和政策的制定表明了国家对长期以来把工艺美术仅仅划分在手工艺生产的狭小范围内的偏差的有效校正,提高了全国工业产品的整体质量,增强了其在社会生产经济中的竞争力,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 但是,这一系列纠正工艺美术教育工作的失误与偏差的方针政策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仍然存在严重的不足,因为艺术设计绝非仅仅是对产品的美化,它还包含着更广泛的内容。这种将艺术设计视为美化生活的手段的认识就其本质而言,还是极为陈旧的,而将之作为政府指导实践工作的一项决策,其消极影响也是极为显著的。同时,由于受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经济、生产、行政上条块分割的限制,即便是这样的方针也无法得以真正施行。 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浪潮袭来,面向国内,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致力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同时开始引入市场经济模式,改变了长期实行的垄断性中央计划经济和单一的公有制局面。面向国际,我国实施了各种形式的,开放的优惠政策,鼓励外商来华投资及来华合作,进一步加强了原有经济体制的革新,加强了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建立了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开放了多个沿海城市。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加快了中国市场经济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以及市场经济的活跃与繁荣,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升,刺激了物质需求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对工业艺术设计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须加快和加强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才能填补这个巨大的需求缺口。 在形成有利于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的同时,国家主管部门开始关注艺术设计工作,以促进对外贸易的扩大。它在快速提高全国设计水平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77年的恢复高考政策使在这次暌违十年之久的招生考试中,十年积存的优秀人才被吸纳人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队伍,因此,该批学生无论从学习热情、学习作风,还是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为工艺美术教学的全面恢复、顺利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整体上来看,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虽然受到了很多因素的限制,但仍然是向着良好的态势前进的。在这段时期内,各个艺术院校的入学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教学设施和专业设置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经几年发展,广州美术学院从复校时的四个专业增加到了1986年的七个专业(陶瓷、染织、装潢、服装、环艺、装饰、工业品造型)、两个研究室(工业设计、民间美术)和六个实习工厂(陶瓷、染织、磨漆、服装、产品、摄影)。此时期在教学规模、系科建设等方面发展最迅速的当首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该校创建于1982年,是在山东工艺美术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础较为薄弱,1983年招生时只有染织、装潢两个专业的24名学生,40名教师中仅有一人具高级职称,办学条件简陋,既无图书馆,又无实习楼、办公楼。但该校办学思想明确,强调“以现代设计思想为主导,以民族传统为基础,创造地方特色;重视基础教学,重视实践环节,强调教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该校经过8年发展,已拥有了六个专业、一个研究所(民间工艺美术研究所)和八个实习车间。 此外,一些工科院校也在艺术设计教育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无锡轻工业学院1972年恢复了开创于60年代的设计教学,招收了造型设计专业的工农兵大学生,专业课程与之前并无很大区别,经过几年的恢复,1981年起轻工产品造型设计系的教学工作进入了一个变革时期,提出了名为“一转、两改、三步、四则”的教改方案。所谓“一转”就是将原来的造型美术专业的发展方向转到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产品美术设计上来,把原有专业改造为体系完整的工业设计专业。所谓“两改”,一是抓好专业设置的改造,二是抓好课程改革。















